“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20-08-06郭建华邓丽娟
郭建华 邓丽娟
摘 要:“互联网+金融”时代,社会需求的不仅是“高素质、懂理论”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强能力、重应用”的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目前大部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金融类专业而言,其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在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模式改革和高等院校转型发展的环境下,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不仅是教育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特点、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以及互联网发展的要求,从应用型人才培育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42-03
Abstract: In the "Internet + Finance" era, society needs not only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high qualit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but also skilled talents of "strong ability and heavy applicatio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for the financial majors of most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local universities, th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text of China's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model refor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w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at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only a problem that the education community needs to think about, but also a hot issue that the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model, this article comb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 specialties in the training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et development, and analyzed the appli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local college finance majo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from the aspects of setting the training target of applied talents,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 cho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odes.
Keywords: "Internet+"; finance;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一、我國高等教育模式的“通病”探究
从教学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各学科专业基本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黑板板书或PPT辅助的灌输式教学),条件稍好的学校会辅以课堂讨论、实践调研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大部分地方高校还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然而在授课过程中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的大课堂,教师总是无暇顾及所有学生对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很多学习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评比,教师在课后几乎和学生没有教学反馈环节的存在,这是国内绝大部分高校教学上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也算是中国高校教学的一个通病吧。
从作者在高校十多年以来的教学经历而言,我感觉个人教学中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教学方法的陈旧、教学思想的老套,而这恰巧又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时也设法从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进探索,但碍于各种原因,总是效果甚微。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当然也是值得高校年轻教师甚至相当一部分老教授深思的问题。除了教学方法和思想外,中国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也存在其自身的弊端。譬如中国高校扩招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各高校教学班级规模庞大,教师的课堂驾驭受到影响,而且因为学生人数众多,师生之间的生均互动时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机会必然减少,这样一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欠佳。
还有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存在有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脱离的情况,理论知识没有实践的支撑、实践没有很好的理论指导,这都是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的影响因素。目前,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并不很好,通常以实验替代实践,实践教学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实践实习。当然,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地方高校办学经费限制,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而简化实践环节教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原因,现在很多学生怕吃苦、图舒适,不愿意赴校外实践基地实习。总之,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较多。另外,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原本是相辅相承、相互促进的,但随着中国高校评估和高校教师绩效评估方向的偏离,为了职务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审,绝大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对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也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出现“科研决定一切”的办学理念,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作者曾有幸被派往新西兰梅西大学进行访学交流,关于专业教学方法和自身领域的科研理念,受益匪浅。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梅西大学有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电子资源教学法、教学评价法、探究学习法、实践教学方法和辅导课教法。也向学生推广诸如刺激反应学习法、获取知识学习方法、知识构建学习法、参与分享活动学习方法和知识创造学习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主动思维的学习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国内高校也不是没有,只是没有普及。
二、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数量日益增大,同时对金融类人才的需求也往技能型和应用型方向转变,企业要求应聘毕业生不仅有较好的理论知识基础,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应用技能,就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干活”。然而,近二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来,全国各类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而因为自身教育资源的不足甚至严重短缺,导致不同高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随之下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部分专业甚至出现了学生毕业后难以就业情况。以地方高校金融专业为例,人才培养总体呈现如下情况:
(一)金融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经济比较落后、交通欠发达的地方高校,招收的金融专业学生的生源综合素质普遍低于大中城市的高校学生,“985”“211”高校的“研究型”培养方式在地方本科院校肯定行不通,对地方本科高校来说,金融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只能走“应用型”培养途径,加之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也比不上省部属重点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導致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困难重重,学生毕业后不仅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也无一技之长,应用技能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人才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存在落差
大数据和“互联网+”背景下,金融业的发展是以信息为依托,以海量数据分析与处理为依据,金融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技术能力为支撑,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反复锻炼。目前,多数地方高校的金融专业依旧依葫芦画瓢地照搬重点高校甚至专门科研院所的培养机制,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这样一来,就导致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切实际,课程设置出现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脱离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选拔。比如实践课程的开设问题,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内容来看,实践课程也只是把理论课程的习题“计算机化”,简单的上机操作就算是实践教学,实训仿真明显不够,跟不上社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当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远不能满足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1]。
(三)金融专业的实验条件和实践环节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因为地方财力不足,投入不够,加之金融实践教学所需软件种类多、价格贵,地方高校实验室硬件相对重点院校普遍要落后许多。很多地方院校的实验室条件落后,无论是设备数量还是设备性能都难以满足专业教学要求,而且大部分金融专业的实验课程需要大量数据(有时还需要高频数据)做为金融实验分析的依据,而地方高校这方面的数据购买力度不大甚至没有,从而导致部分实验课程难以开设的情况,即使开设了实验课程,也只是模拟性的操作,很少与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譬如《金融仿真》课程,实验课程的讲授和实验操作就需要大量相关数据,而很多学校又没有购买相关数据库,所有数据只能是任课教师通过其他途径下载收集,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懒得”去搜集数据,实验报告也就相互抄袭或者随便应付了事,无法达到实验课程开设的目标。另外,多数地方高校,特别是内地和西部地区的地方高校,因为师资或资金的不够、因为本地金融机构的不足,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开设,很多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都以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的形式所替代,而这些脱离实际的“课堂实践教学”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动手能力,很多学生甚至对金融业务的流程都难以熟悉,更不用说培养出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了。
(四)金融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学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平均周课时数达20节,少数学校甚至达30节,这些教师的理论经验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指导当然匮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一方面,对教师的考评大多数是根据授课时量进行,职称的评聘则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和获取的课题数量、课题类别进行考评,对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成果很少涉及,造成“应用型”师资考核不足,“双师型”教师短缺;另一方面,就目前情况看,金融行业人才尤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金融人才本身就不足,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因为自身资源的缺乏、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欲从金融机构聘请专业人员从事兼职教学工作也很难。况且我国高校尚未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相应的制度,而金融领域的业务多、待遇好,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很少到高校兼职任教,部分高校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考取了相关金融行业从业资格证或获得金融行业从业资格后,就离开高校去金融机构发展,导致现在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2]。
三、“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选择
(一)培养目标设定
地方高校金融专业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当今社会信息快速传递和以互联网为工具的信息时代,金融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信息的把握,因而,培养学生掌握金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金融技术进行金融信息处理、金融产品开发,能在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金融管理、投资理财等方面的行业工作,是该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高校金融专业的学习,学生毕业后预期能够承担金融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经过阶段性学习,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金融工程技术方法,了解本专业方向的前沿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扎实掌握数理应用工具,具备较好的数学推导能力;熟悉金融计算的各种方法,具备金融软件应用实现能力及创新应用能力。
(二)培养模式选择
1. 建立“理论+实践”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力所能及的实践工作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首先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让学生毕业后要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学校就应该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管理实际,立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其次要审时度势,保持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动态性。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使得金融业发展速度迅速,金融知识和金融工具更新快,金融专业课程的设计也必须跟上经济发展的形式需要,各高校要不断修订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要紧靠社會发展前沿,紧跟经济发展形势,避免所授知识的过时和落伍。最后要以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为出发点对教学课程体系加以设置。地方高等院校要积极争取和合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改善校内办学条件;同时也要切实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地与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弥补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以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培养和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产学研”教学模式
教师的任务除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地方高等院校要真正培养出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充分挖掘教师本身的各项潜能,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分期分批、有计划、有目的地派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首先让教师有机会参与实践,让教师有机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然后才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员,让企业管理人员把他们的实践经验带入理论教学课堂。因为长期工作于实践一线的管理人员知道企业需要什么人、需要这些人具备什么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员,不仅可以弥补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缺陷,更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郭建华.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45-146.
[2]赵明.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教学的浅析[J].企业导报,2015(20):119-120.
[3]王圆圆.新时期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办公室业务,2016(14):141-141.
[4]余万林,张晓杰.校企合作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15):151-153.
[5]王艳蓉.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