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8-06成党伟钟生海
成党伟 钟生海
摘 要:“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必要的知识模块,其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动适应商业环境、学情的变化,探讨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122-04
Abstract: Marketing is one important course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which is also a knowledge module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d the course itself is a practical one. It is focus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daption to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changes of learning emotion and so on. What's more, it also discussed how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is course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how to reform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subjects, assessment method,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hich intended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It is hoped that this article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marketing cours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 Marketing; curriculum reform
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响应国家高校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变也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以课程改革支撑人才培养,真正促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营销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的知识模块,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应积极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人才培养定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改革课内课程教学、优化创设课外学习环节,通过课内课外一体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提升课程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对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人才培养重心转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积极的改革,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而课程教学改革是支撑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改变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真正的围绕学生培养需要,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有效遴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學方式、考核方式,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支撑人才培养质量,所以说“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二)促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必要方式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提升本科生教育质量。《通知》强调,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如何面对培养环境、学情变化、人才培养定位有效的“教”,就需要因变而变,优化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另外一方面是“学”,了解现在学生的情况,课堂已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已发生变化,过去“满堂灌”,重理论、轻实践的方式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学生,所以出现学风差、课堂氛围不好的表象,需要我们根据学情变化,进行课程改革,变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从多方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打造高质量的“金课”。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
“市场营销学”课程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创新创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模块,各个学校所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中好多内容都来自于“市场营销学”,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本身的目的就是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和创新创业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完全契合的,通过改革加强学生掌握“市场营销学”课程理论知识是实践应用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课内外一体化与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
(一)课内外一体化的含义
课内、课外也就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课内外一体化的理解应该就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和有机融合,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就是第一课堂是高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主渠道,第一课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通过讲授、讨论、课内实践和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课堂是学校在课外设置和开展的系列活动,学生是主体,在指導教师的指引下,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是第一课堂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对于这两者地位,一般认为第一课堂是学生培养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补充和延伸。基于这种认识,一些高校对于第一课堂严加管理、非常重视,对于第二课堂却疏于管理。但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功能来看,二者是人才培养单独的子系统,发挥不同的教育功能,不能厚此薄彼,第一课堂不能替代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课内外一体化就是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的融合,共同促进人才培养。
(二)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方式
经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本身应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有共性的地方,也有个性的方面。但是既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有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是共性的。第一课堂发挥传授知识的主要功能、第二课堂发挥实践和应用专业知识、塑造综合素养的主要功能,二者相辅相成,有效促进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人才培养。而在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也需要这种有机的协同,课内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来传授知识和实践实验,课外对课内进行有效延伸和补充,对所学知识利用社团、学科专业竞赛等进行多途径、多方式的实践应用,掌握知识并培养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而二者有机协同的关键就是课内外一体化,如何有效的衔接和融合;另外课内外一体化也解决了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压缩课内学时所引起一些问题,把课内外有机整合起来,有效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
三、基于课内外一体化的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课内第一课堂的改革
1. 课程教学目标对接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高校和专业,把“市场营销学”课程设置成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甚至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基本上都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客观地了解和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吸收和借鉴当今国内外市场营销理论的新观点、新方法,对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本人发展的需要。当然,限于课程类别、课时等,课程教学目标也各有差异。不管归属哪种类别、多少课时,但是必要统一要求的就是“怎样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去支撑?怎样课程之间的去支撑某一知识和能力?怎样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立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关键的课程顶层设计。哪些教学目标需要第一课堂来课内完成,哪些需要第二课堂来完成,二者如何有效衔接融合共同支撑课程教学目标。
2. 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应用型”理念
清楚界定课内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后,就需要根据我们的课程目标来对“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调整的依据就是我们的课程教学目标,统筹课内外,有效利用课内有限学时,根据培养知识能力要求增减内容。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认识到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学生学情发生的变化,课堂已不再是高校教育教学的唯一渠道,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途径已多样化,我们如何使这些渠道有机整合发挥作用,当然课堂是主要的渠道。另外,课堂教学内容可以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必要的讨论、实践应用,可以通过设置课堂环节和第二课堂进行对接延伸,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比如“市场营销学”课程课内可以和市场调查分析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书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及市场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专业社团课外环节进行对接,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达成。
3. 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手段
一些高校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还只是单一的讲授式、案例式及少量的实践及参观活动,手段依然是多媒体等形式。但是,反观我们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和社会经济密切联系的课程,商业环境的变化、学生学情的变化,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也要进行变革,既有讲授式、案例讨论式等传统的,也要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结合慕课等手段自主学习法等,手段也就不局限于传统的多媒体PPT了,慕课、网课平台,微课、手机学习端等手段了,学生可以利用课外进行学习,参与课程讨论、实践等,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课程平台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针对的进行课堂的有效设置,同时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升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教学引导”,增加学生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增加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
4. 立足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过程性考核
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也提到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改以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注重过程。“市场营销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结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设置考核环节,强化和过程性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设置课堂出勤、课堂作业及讨论、课外实践、团队协作作业、网络课程点击、课程文献阅读、课程参与、课外模拟团队经营等课内外环节。也可以把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项目折合成一定的学分计入课程总分,鼓励学生结合《市场营销学》课程学习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积极主动学习,掌握和应用知识,一改过去以期末考试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兴趣度,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真正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二)课外第二课堂的优化重构
1. 相对灵活地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及学分体系
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情况,组织的报告没人听,专业社团及实践活动参与人少。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就是學生在选择这些活动的时候往往把和毕业相关的、学校硬性要求的活动优先选择,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可以较为灵活的设计并把一些第二课堂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除第一课堂之外的第二张课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巩固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真正发挥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形成有机的融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型人才培养。
2. 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涵
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一部分高校只有第一课堂,缺少第二课堂或者第二课堂薄弱,无法发挥第二课堂的有益功能补充作用,究其原因,一个方面就是缺乏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设置。教学和学生管理两张皮,学生管理人员组织一些唱歌跳舞的文娱活动,学生参与度较高,但没有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没有把课堂内外形成一个整体的闭环。随着教育部“以本为本”、“合理增负”等精神的传达深化,第二课堂活动也可以作为大学生“合理增负”的主要途径。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来说,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和其它课程结合起来,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总领来丰富内涵设计合组织开展,比如可以和《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结合起来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对某一现象,比如网购、大学生网贷、生活消费等事件进行调研;也可以设置开展相关的营销实践活动,开展产品促销、跳蚤市场、模拟营销、开设网店等活动;也可以结合学科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形成团队参与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创业计划书及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互联网+”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专业比赛,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兴趣需要加强指导;通过组织开展讨论会、报告讲座等形式,邀请经管类专业的行业专家、学者介绍行业发展及学科前沿,提升学生参与专业课内外活动的兴趣;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体验生活,了解和发现分析社会问题。通过丰富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形式,促进学生课内外一体化加强知识理解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的创设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优化课外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课程平台或者在二级学院网站开辟专门“学习空间”,任课教师及时在上面发布课程的课件、学习资料、微课,设置讨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对学习资料进行补充和共享。也可以链接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内外学习资源,展现一些课堂因条件和时间限制,无法展示的课程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课外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和学习理解;也可以通过建立“互联网+”一体化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平台及建立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建立学生课内和课外学习联系的纽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发起讨论,及时发布和课程相关的经济及时政要闻引导学生课外学习;利用互联网建立《市场营销学》课程兴趣小组,开展和专业及课程相关的实践或讨论活动;借助信息技术加强课外教学体系及环节创设,搭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平台,在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同时,不断开拓学生专业及课程学习、创新创业的视野,促进课内外一体化。
(三)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不管是课程教学改革的课内外一体化还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化,都需要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的密切配合,现在好多高校推行的“书院制”也是课内外一体化的深化,学工队伍和教师队伍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不一样也不能互相替代,构建两者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是保障课内外一体化成功有效实施的关键。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主,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的课外第二课堂活动,学工队伍可以借助学生管理发挥第二课堂的管理职能,二者互通信息、密切配合,才能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另外,课内教学容易来衡量工作量,课外第二课堂不好来衡量工作量并给参与指导教师计算工作量,如何制定一个课外第二课堂工作量计算办法也是明确教师付出与工作责任的重要工作,制定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是促成课内外一体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课内外一体化是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关键在于课内外的有机融合,只有通过课内外一体化打通课内、课外,才能真正的促进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质量,以课程支撑专业人才培养“应用型”定位,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庆雪.第二课堂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2):182-184.
[2]刘当远.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85-186.
[3]连红军,宋杨,熊艳.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76-78.
[4]高金城.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16(6):193-195.
[5]成党伟.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