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0-08-06
前些时日,偶然间读到了爱尔兰小说家萨莉·鲁尼。忍不住接连读她,一部长篇,三个短篇,两个访谈,一个对她的评论,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靠近和看清一个作家。如此这般急切且多维度地来读全然陌生的萨莉·鲁尼,有其缘由。
其一,吸引眼球的命名和宣传。1991年出生的萨莉·鲁尼被美英媒体称为“千禧一代首位重量级作家”“社交媒体时代的塞林格”。这命名够时尚劲爆,有吸引力。其二,年纪轻轻,写作成绩骄人。在全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刊物《格兰塔》《纽约客》上发表作品;27岁时长篇小说《普通人》入围布克奖,其他奖项一长串。其三,萨莉·鲁尼是一位90后小说家,如何做到短短几年蜚声国际,她的作品究竟怎样——这
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们的期刊同行近几年都在为我们国内的90后作家鼓与呼,恨不得一夜间将他们托举到文坛最前端,恨不得一觉醒来他們就散发出耀眼的光亮来。但事与愿违,我们的90后作家并没有拿出让人惊叹的作品,也没有声名响亮。读过萨莉·鲁尼后再来打量我们的90后,确实能生出许多感慨来:萨莉·鲁尼写作思维敏感,善于在人物关系的微小细节中展示平静生活下的波澜,而我们缺乏那份敏感和洞察;她注目于身边的新人类和新经验,而我们显得“旧”和“粗”,缺乏萨莉·鲁尼式的故事时尚感和对新世纪年轻人精神世界的微妙把握;我们的语言和叙述没有“任性”起来。萨莉·鲁尼是90后作家的一面镜子,值得去照照。
说90后,90后到。本期“新锐”栏目推出1994年出生的叶杨莉的小说《抽丝》。叶杨莉在《当代》《青年文学》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她的语言和叙述干净有力,写当下青年的精神生活,这一点与萨莉·鲁尼有一比。《抽丝》写得很不错了,故事节奏和叙述均好,但是与萨莉·鲁尼的《色与光》等比较,故事还稍显平面化,没有真正进入人物的内心冲突中去,小说的艺术气质欠了点。这期散文《磨盘洲》《孤岛》《盖屋记》是一组叙事倾向突出的作品,如何在散文中注入新的元素?如何让叙述视角多样化?如何有故事般的吸引力?是我们想看到的。余同友、陆源、伊路等都有新作奉上,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