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防溺水意识与相关科学教学相融合的几点思考

2020-08-06张俊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张俊

摘 要:许多儿童都喜欢玩水,加之所在地区的池塘、小河和水库众多,经常会听到一些儿童溺水的报道。如何立足相关的科学教学,分阶段地培养和强化学生的防溺水意识,围绕这一问题阐述一些课堂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防溺水意识;生命科学教学;物质科学教学

几乎每年都能听到有关学生溺亡的报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一些缺乏家长监督的农村留守儿童容易结伴到水边玩耍,极易引发溺水事故。据统计:我国1~4岁儿童因溺水死亡率为34.2/10万。排在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约有40人因溺水死亡,小学生溺水死亡人数占溺水死亡学生人数的68.2%。学校对学生的防溺水意识的培养要切实有效,常抓不懈。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在危急情况下自救以及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救护他人生命,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体终身发展的基础。防溺水意识是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将防溺水意识培养与不同阶段的相关科学教学紧密融合,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和思考。

一、在低年级段,结合相关科学教学认识到江河湖海,甚至游泳池中的水也会危及到人的生命

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中的生命世界”中的第四课“植物·动物·人”的课堂教学中,先通过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其都会生长、繁殖、死亡,都需要呼吸,需要水、营养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维持生命,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反应,每一种生物的生命只有一次。接着在比较植物、动物、人的不同之处时,发现人属于动物中的一种,人以一部分植物和动物为食物,人有智慧,会学习,会制造工具,有语言和文字,能继承和发展人类的智慧,但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人的生命不能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地球是所有生命的家园,生命不分贵贱,每一种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然后通过图文资料,介绍一些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动植物,造成它们灭绝的原因除了气候的变化外,更多的是来自人类无情的捕杀和掠夺,让学生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一般的科学教学环节到此就结束了。我在教学时并没有止步,而是进一步追问,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威胁而导致死亡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交流,学生介绍身边的事例和见闻,教师补充一些图文和视频资料,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疾病、地震、海啸、洪水、泥石流、水火电、交通和生产事故都会导致人的死亡,人的生命也很脆弱,要学会珍爱和保护自己的生命。

又如在“生命之源——水”这一单元第一课“生命离不开水”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生命单元的学习,知道生命需要水,通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植物体内含水的多少的活动,认识到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意识到水哺育着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人如果5天不喝水,生命就保不住,水對人如此重要,如果我们和鱼一起生活在水里行不行?学生讨论并汇报自己的理由,教师帮助梳理。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行,理由是:鱼有腮,可以呼吸水中的空气,而人的肺只适合在陆地上呼吸;鱼有鳞片和鱼鳔,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活动,人在水中的活动很累;鱼是冷血动物,在水中不怕冷,而人是恒温动物,在水中时间长了会感觉很冷。所以不管会不会游泳,在水里的时间待长了,都会被水淹死。我们平时不要到河边、池塘边玩耍或洗手,如在塘池边也不可奔跑或追逐,以免滑倒受伤。更不可任意推人下水,以免撞到他人或撞到池边受伤。戏水时,不可将他人压入水中不放,以免因呛水而窒息。在游泳池的深水区游泳时要有教练或救护人员监管。

再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第五课“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学生通过玩潜水艇的活动,发现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实现上浮或下沉的。教师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入防溺水的相关知识上,不会游泳时身体往下沉,学会游泳后身体能浮在水里,并能游一大段距离。请班上学会游泳的一位同学说说其中的原因,其他同学补充。学生认为学游泳中最难的是学会换气,先学会在水中吐气,然后在手脚动作的配合下迅速抬头,用嘴巴在空气中快速吸气,避免呛水。所以体内充满了空气,身体轻。而不会游泳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手刨脚蹬,鼻子和嘴巴呛入和吸入大量水,不仅阻碍了正常的呼吸,还因体内进水增加了身体重量,所以很快下沉被淹死了。学生对溺水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二、在中年级段,结合相关科学教学对游泳这一运动的特点及危险加以深入了解,知道直接抢救落水者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四课“骨骼、肌肉的保健”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书上的表格比较一些常见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发现游泳对体力、柔韧性和耐力的训练效果最好。接着统计班上会游泳的学生数量,一般都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会,那么每年淹死的人是不是都不会游泳呢?其实会游泳也会有淹死的危险。然后让几位参加游泳长训班的同学介绍一次能游多远,50米、100米、200米、400米的成绩多少秒,比赛后的感觉如何?为什么在水中长时间游泳会特别累,是因为人在水中前进时会受到水的很大阻力,甚至因为运动量过大导致脚抽筋,如果在野外池塘或水库中脚抽筋不会自救或没人救护,也会淹死。

如何避免游泳锻炼时发生危险?(1)选择有救生员的正规游泳馆。(2)水中活动时,感觉有寒意时,或将有抽筋现象时,应登岸休息。(3)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会游泳的同学如果发现同伴或其他小孩落水求救时,是否可以直接入水救人呢?有些同学认为当然可以。但新闻报道或身边为什么会出现救人的不但没将人救出来,还将自己的命搭上了,又或者好不容易将落水的救出来,自己因体力不支反而淹死的惨剧。溺水的人往往都不会游泳,当有人救他的时候他会死死抓住扯住救人者,救人者往往要花费更多的力气去处理,另外救人者要拖着一个人往岸边游,感觉就像脚下吊了块石头一样,溺水的人都是直接抱着救人的人,一点不耗费体力,反而是救人者体力急速消耗,造成的结果就是当救人者脱力淹死的时候,溺水者还基本保持充沛的体力能在水里强行拍打几下。同学们属于未成年人,体力小,即使发现有人溺水,也不能贸然下水营救,而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竹竿或长绳等伸向或抛向落水人。救人也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三、在高年级段,结合相关科学教学学会在不小心落水时的自救方法,并了解溺水者抢救的时间和溺水者上岸后的一些急救方法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中的第2课“肺和呼吸”的教学时,学生了解了呼吸道及呼吸的顺序,通过实验和动画课件,认识了肺是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溺水淹死的原因,当人溺水时,大量的水、泥沙、杂物经过口、鼻灌入落水者的肺部,会引起呼吸道阻塞、缺氧和昏迷直至死亡。这一过程十分迅速,往往只需4~6分钟就会导致死亡,所以对溺水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在水上工作的人有个说法,就是黄金5分钟。人在缺氧的情况下,

5分钟就会致使脑细胞死亡,而脑细胞的死亡,是不可再生的。就是说,5分钟之内挽救,生存概率很大,如果超过5分钟,脑细胞逐渐死亡,生存概率就很小了,即使抢救回来,由于脑细胞的死亡,也会成为植物人。

在人不小心落水时,即使不会游泳,肺也是一个天然的救生圈,一定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如无大人,则要放松全身,闭住呼吸,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如别人将落水者抢救上岸,可帮助抢救,立刻撬开其牙齿,清除口腔和鼻内的杂物,使呼吸道通畅;抢救者屈膝,将病人俯卧于大腿上,头朝下,按压腹部迫使呼吸道及胃内的水涌出,如溺水者呼吸和心跳均已停止,应头向上做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急速送医院抢救。

以上就是我结合相关科学教学,分阶段逐层深入细致地将防溺水意识的培养融入科学教学的几点尝试和思考,希望能给予大家借鉴和启发,使更多学生将防溺水意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