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识字”教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020-08-06李清华
李清华
摘 要: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数据的采集分析,探求“随文识字”的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随文识字是顺应儿童认知心理和发展的最重要识字方法,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效率。
关键词:随文识字;识字教学;教学方法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也代表了一种文化传承。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重点。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生字,这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开展实证研究,借助课堂观察和数据的采集分析,探求“随文识字”的有效性。
一、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我们学习语文教材,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字,培养语感,规范语言,提升素养。但纵观日常的授课,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往往把课文的教学划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把生字从课文中剥离出来,专门用一节课集中学习生字,把课上成了生字的专题形式;第二课时纯粹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即使进行随文识字,也只是屈指可数的个别字而已。这种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的识字与阅读教学中,似乎已经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可是,这样的识字教学是否科学呢?在多次的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剥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指导学生机械、集中地大量认字,就算是教师频繁地讲解字义和强调字形,学生也未必能真正掌握字形,真正理解字义。而且哪怕是学生学会了这些生字,也无法在生活中灵活自如、水到渠成地运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会识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不断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对照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中把识字与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起来,并不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因此笔者认为,在第一学段进行随文识字教学是一种较为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验证这一结果,笔者就相同的识字内容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两组平行班间进行实验,以期得到验证。
二、实证研究
为检验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的优劣,笔者选择了统编版二年级下期语文教材《丑小鸭》一课的生字进行试验。笔者在二年级选择了程度相当的四个班级作为试验对象,把它们分成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识字方法分两次进行试验教学。每一组内的其中一个班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教学。课堂上,笔者通过直接出示生字卡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识记“灰、鸭、鹅”等12个生字的字形。在另一个实验班,笔者则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来进行生字教学。在导入环节,笔者扣题设境,以境引字。笔者在板书课题“丑小鸭”的同时,指导书写“鸭”字,提醒学生注意带“鸟”字旁的一类字的含义,再请学生举出带有鸟字旁的字,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而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原来不认识的汉字,再对照生字表并借助汉语拼音反复读诵。这个环节,笔者采用同桌合作的方式,互相提问,互相正音。然后全班认读字并组词。而后,学生把生字和词语放到课文当中,随文理解字义和词义。比如在学习第三段时,笔者结合语境帮助学生理解“受欺”的意思。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丑小鸭受到欺负的词语——“咬、啄、讨厌”,而后想象这些词语展现的画面,最后让学生理解 “欺负”这个词的意思,这就联系上下文认识了新词并理解词义。再如认读、理解“讥笑”时,问学生“讥笑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学生由此自然说出“嘲笑”。这样通过用“找近义词”学认、理解了更多的字词。这样随文识字的教学引导学生借助语境识字,充分践行了“字不离词不离句”的原则。
一个月后,笔者就这两组班级学生生字掌握情况进行了测试,两组试验的测试结果数据如下。
从试验的结果看,采取随文识字比集中识字的教学效果要好,主要表现采用随文识字教学,学生对生字的音和义的掌握更为牢固。为什么随文识字要比集中识字的教学效果好呢?笔者想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究。
三、理论依据
(一)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即使如此,他们的思维仍带有很强的形象性。而思维又是以具体的形象或表象的联系为材料来解决问题的,小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对感性材料和学习情境的依赖。
(二)从小学语文的性质来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实施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指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从而培养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能力。而学生这些语文素养的形成,必定要通过与大量文本材料的直接接触,借助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得以掌握并运用。
(三)从随文识字的核心内涵来看
随文识字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随文识字的最大的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是一种具体宽泛的语言环境。教材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环境。编者循序渐进地将学生要掌握的生字放置在具体的一篇篇文章以及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去感知,去理解,去体悟,去掌握,去运用。所以随文识字就应该要引导学生从文入手学习。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就能掌握,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就能到位,这样识字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得到保障,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从以上的理论综述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是不可能完全割裂开的,只有真正实现这两者的结合,才更有利于促進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它引导学生先从课本中发现生字,接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学习和运用生字。课文是识字的载体,教师就要善于用好教材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随文识字。
四、随文识字的操作
作为科学高效的识字方法,随文识字遵循了儿童的认知心理和发展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那么,如何增强随文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提炼出五步走的“随文识字”的模式。
(一)随文正音
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不认识的汉字。接着学生比对课后的生字表,将课文要求认识与掌握的字和自己在通读过程中发现的不认识的字相互比照,了解需要认识和掌握的字。随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互相检查这些生字的读音掌握情况,相互纠正错误读音。在同伴互助下,达到无需汉语拼音也能准确读句读文的程度。
(二)随文辨义
这一环节中,教师把生字新词放回课文当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明晰理解字义词义。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争取读准确每一个字,读连贯每一个词,读顺畅每一个句。而后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领会字词的意思。汉字独立成词的,要读懂它在句子中的意思;汉字与其他汉字联合成词的,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等方法读懂词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要教那些学生原本不熟悉的汉字及组成词语的意思,在读懂字词义的同时要力求读懂句子的意思。对于那些能够帮助理解字义的字词,教师可精选一些汉字,引导学生做“字理”分析。这样的教学,实际就是在践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识字特点。至于课文中其他难懂的词语,同样也应该放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在生字的音义掌握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记字。首先是抓住重点字,那些学生常见的和容易识记的汉字,课上可不作指导,需要指导的是那些难写难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探讨——哪些汉字易记,哪些汉字识记有困难,有什么好办法来识记。针对提出的难记的字,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分析记字方法的优劣,共同归纳总结。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强调笔顺笔画的规范。
(三)随文悟情
低年级的文章,浅白明了。学生只要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就能大致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了。所以课文教学,我们无需深挖主旨,更遑论“串讲串问”。文中一些确实难以读懂的词句,教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借助抓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知人论世,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读懂即可。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朗读。在反复的感情诵读中,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四)随文积累
在指导学生读懂词义、读懂句意、读懂段意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全文的各个部分进行梳理。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和课文的语言特点,梳理出关键词语和句子,从而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同时在诵读中强化对那些发生了新意义的关键字词和重点句的认识和记忆,在此基础上,再次练习朗读背诵,以此达到积累运用的目的。
(五)随文“忆”字
随文识字的“文”指的是具体的语言环境,而不单单仅指一篇课文。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为学生推荐和提供更多的课外閱读,将学生“驱赶”至“阅读的百花园”中游牧,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地与这些学过的生字相遇,在不同的语境中一次次重逢,在一次次的重逢中加深印象,不失为最好的识字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巩固学过的生字,让学生再一次随文识字、随文“忆”字,以达到掌握生字音形义的目的。如果在其他的语境中学生能认识这些生字,那就说明学生真真正正掌握了。
学生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表达。随文识字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住识字能力与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讲求识字教学的科学性,引导学生通过随文识字,在与不同文本的对话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才有可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