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课堂,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2020-08-06林蓉华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整合创新核心素养

林蓉华

摘 要:当前课程教育改革得如火如荼,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名词。经过多年一线教学的摸索,在深刻领悟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从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的视角,聚焦课堂,反思以往课堂教学的弊端,把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及课堂特点做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建构知识;整体性学习;整合;创新

一、初识“核心素养”

“素养”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平素的修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什么是语文素养?前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的提出是对过去《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明确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即三维目标。2016年2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对现有的三维目标进一步发展和超越,提出“核心素养”,将学生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内涵品味、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它既注重学科基础,又关注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学以致用的终极目标是终身受益。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一种“提质与超越”。

二、慎思我们走过的課堂

反思我们走过的课堂,教师的职责是扎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内容,是课程的实施者。很多人认为只要把书本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可以了,他们扮演着“为教书而教书”的角色。很多课堂的教学密度很大,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而实际上,很多小学毕业的学生语文能力十分低下,语言积累几乎为零,表达词不达意,更不用提文化底蕴或深厚的语文内涵。大多数课堂活动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重教材,轻学生。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教教材”,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将教科书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囊括其中,事先设计好题目,连答案也准备齐全,设好了一个又一个套子让孩子往里钻,教学过程也就成了对教案的照本宣科。(2)重结论,轻过程。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特别关注结论,却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和获得知识的方法验证。它试图走一条捷径,将前人的知识经验以最高的效率传递给学生,这种课堂剥夺了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权利,学生只会死记硬背,而缺少质疑的能力、摸索探求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等,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与个性的摧残,同时也是拔苗助长之举。(3)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缺乏心灵与书本的交融,文字与情感的交流。(4)重视课内,忽视课外。以上种种弊端,皆因教学理念的模糊、滞后、不切实际,忽视了学生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体验,人格培养与终身发展等。核心素养的提出给予广大教师明确的教学准则,使方向更加清晰。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

1.课堂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也不起因于客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知识的过程,而是构建新的认知图式,而且这种新的图式是创造性的,它在性质上也不同于原来的图式。学习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2.课堂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的过程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他们有独立的见解、有个人的学习风格,是“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里的树叶。学生既有学习独立性,又有学习能动性。能动性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欲望。老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维、感知、分析和判断,只能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乐学、爱学、善学。同时,学生还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由无知到天真,由懵懂到聪明,由幼稚到成熟,需要在学习路上“吃一堑,长一智”,需要在认知的路上摸爬滚打,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源于学生的独立性、学习能动性与发展性,真正有效的课堂学习,是基于学生问题的整体性学习,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碎片化学习。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所有的课堂活动必须为解决学生疑问而服务。

3.课堂是整合与创新的过程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它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与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核心素养是各学科之间的“溶化剂”,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各学科的教学既独立又统一。比如学生的“语言素养”,它并非语文教学的独家所有。比如语文的朗读指导包含音乐方面的音韵美。比如语文学科板书设计除了要提纲挈领外,协调与美化也包含着美术的成分,我们不能把语文硬生生地独立出来。除了跨学科整合,还可以是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类似内容的整合,对比内容的整合,书本与生活的整合,古与今的整合,传统与时尚的整合,现代技术与古老方法的整合等,在整合的过程中既夯实本学科基础,又拓展知识面,既有所突破,又有创新。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呈现的特点

1.研究的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以个人和小组合作进行的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倡多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读;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通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自由发展;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而又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了时刻用研究的眼光观察、用研究的态度去做事的习惯和能力。

猜你喜欢

整合创新核心素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