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木百年新雨露:传统文化小学德育应用创新研究

2020-08-06倪宁可

新课程·上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创新研究传统文化

摘 要:上下求索五千年,中华民族以其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精妙绝伦的匠心工艺等共同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艺术画卷。以中国的新生代为枝苗,传统文化为养分,势必让中国这棵大树参天繁茂。通过探究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的意义、方向,以提出有效策略,使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小学德育效果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创新研究

学界研究及实践表明,传统文化用于德育及思想开化,可起到双重教育作用[1]。在小学阶段,限于学生情感认知及实际生活体验的不足,把传统文化用于德育不仅可起到“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妙用,而且也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2]。因此,把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德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德育的重要意义

1.通过“大同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三观”

许多传统文化,虽然内容形式有所不同,却详细地刻画了中国古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3]。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向往“大同理想”。《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述了一种理想的社会境界:人人为社会谋取福祉,有能力的人应积极发挥自身才能,社会也无任何不公平的现象,所以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如能提取传统文化中切实可行的观念思想,例如“人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共建大美祖国”“诚实守信”等,不但可激荡学生的心灵,而且可引起其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

2.通过体验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国”文化,有着浓浓的家国情怀[4]。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原始社会以血缘关系形成氏族部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首、臣民为众构建朝代。近现代社会再无君臣之分,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建国家。一切所为,无不讲究集体。或家或国,都重视一种集体形态。现代社会,宏观上,国家是家;微观上,集体是家,因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均无法脱离社会、学校、班级,否则,便不能生存于社会。因此,彰显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可在极大程度上提升其归属感与荣誉感,可使其从班集体开始,长期坚持,并逐步拓展至学校,社会及国家。

3.通过感知传统文化中的“入世”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遍寻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以儒墨法三家为代表的入世理念,他们提倡成为圣贤升华自我;以道家为首的游世理念,喜爱逍遥快活,游戏人间;以中国佛教为主的出世理念,认为现实生活苦痛难忍,应去往西方极乐世界[5]。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他将“仁”看作自己的责任,把实现仁作为自己需要终身完成的目标,这就是崇高理想信念的典型代表。纵使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理想大相径庭,但如果融入传统文化中的他人的理想境界,助学生选取正确的理想方向,并朝着理想砥砺前行,也算是实现了自我成就。传统文化中理想的追寻融入小学德育中可极大地促进学生在发展的道路上有方向可循,有目标可追。

4.通过感受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的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我们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其一片爱国大义,赤诚忠心;闻“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与杜甫一同满心喜悦,热泪盈眶;感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忧国忧民,壮志凌云。

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怀,或喜或悲;或畅快,或痛惜;或豪情万丈,或满心遗憾。可追根究底,到底是为了一个“国”字,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让人久久回荡心间难以割舍。小学德育中爱国情怀的培育势必会令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所提升,增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传统文化应用于德育应遵循的方向

1.坚持“待人接物”教育方向

作为享誉世界的文明之邦、礼仪之邦,中国在待人接物方面一直有自己的讲究。事实上,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的沧桑变幻,早已构建了一套高尚的道德准则、完备的礼仪规范。古人常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此,在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小学生德育时,还应向学生强调每个人生来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的个性,因此要尊重他人的个性、对待别人首先审视自我,要培养学生宽恕待人的优良品德。

2.坚持“明礼”教育方向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中言明“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人只有学好礼仪,才能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如此才可立身。而这与小学德育所要求的讲文明、懂礼貌不谋而合。一位举止文明、谦和有礼的学生势必会赢得同学和教师的喜爱和赞赏,这也是小学德育将文明礼仪置于首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3.坚持“诚信”教育方向

诚信二字素来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依靠,便取决于其是否诚信。《周易》道:“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可见君子的修身之道,与诚信二字紧密相连。更遑论如今社会对于诚信之风的大力倡导,如此,小学德育中的诚信教育必不可少。

4.坚持“集体主义”教育方向

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人都是处于集体中的一个个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无论是一个部落,一个朝代,抑或现在的一个班集体,正是因为有了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才构成了完整的集体,才能去构建优秀的班集体,赢得集体荣誉感。而处于集体之中,必须有集体主义精神,依靠集体的力量,众志成城,互帮互助以期为集体添砖加瓦。这也是小学德育中集体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

5.坚持“理想”教育方向

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直是每个人从小思索的问题。观察有所成就的人会发现,他们往往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小学德育中有关理想的教育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绝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学习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可造之材。所以,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自身意愿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崇高理想及为之奋斗拼搏的恒心与能力。

6.坚持“爱国主义”教育方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小学德育中,爱国情怀是一座需要去辛勤建设的高楼大厦,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怀,却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家庭幸福美满的依靠,是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意识地通过传统文化渗透爱国情怀于小学德育也因此更为必要。

三、传统文化应用于小学德育的创新方式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于学生大有裨益。但如何有效、高效地实施,或者说是,如何完美地把其融于小学德育依然是棘手的问题。文献资料及实践表明,有四大切入点可以选择:同学和教师、家长、社会环境以及自身[6]。从此着手,可使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无缝对接,并能产生高效的价值。

1.引导师生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德育

在小学德育中,第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步,便是认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有意识地融入日常德育课堂或常规教学中,使其初识传统文化,感性地学会做人、做事。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发展客观规律。

此外,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从名著中获取传统理念。此外,还可以开展图书角,每天由一个学生分享传统文化中喜欢的小故事,摘取其中的优秀品德加以深入学习。更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体比赛,以“品德小红花”作为奖励,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诸如此类,可实现师生共同认识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在社会中感悟传统文化

理解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内涵后,应适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所感触,而不仅仅停留在表层的认识和理解中。

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革命先烈纪念馆,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悟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在革命烈士的墓前,为其深深地鞠上一躬;还可以带学生走进养老院和福利院,亲手照顾孤寡老人和小朋友们,为他们送去自己的一片温暖;更可以鼓励学生种下属于自己的一棵树,体会树苗生长为大树来之不易的过程;观察城市的清洁工们、建造大厦的工人们、服务行业的叔叔阿姨们,使其懂得辛勤打拼、不断努力的意义,并为他们送去一个微笑。

社会从不缺乏让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有一颗感悟的心灵。

3.帮助学生及时内化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认识、理解、感悟是三个重要阶段,而最重要的还在于学生自身,也就是能否最终内化为己所用。实际上,这需要将前三个阶段再进行巩固加深以及循环,也就是说,在认识理解乃至有所感悟后,要重新再去认识,再去理解,再去感悟,最终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德。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德育时,能够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讲深讲透讲烂,反复多次强调,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这应该是根植于内心的事物,是一种本能和条件反射。

内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这颗嫩芽一旦种下,只要施以雨水的滋润和泥土的灌溉,终将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它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共同养育的大树。即便时代更迭,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使其于现代环境下茁壮成长。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同时,传统文化反作用于小学德育,小学德育也可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斯霞.德育视域下传统文化隐性教育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2(5):65-66.

[2]孟燕丽,吴丽.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論与实践,2017(32):25-28.

[3]邵晶晶,王智.试论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2(33):25-26.

[4]谢文芳.地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和优化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63-64.

[5]刘俊燕.从智慧性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J].哲学研究,2015(9):59-63.

[6]赵海霞,赵雪芹.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途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6,2(23):206.

作者简介:倪宁可(1990年1月—),女,浙江嵊州人,杭州绿城育华小学英语教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创新研究传统文化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