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探究
2020-08-06罗黛
摘要: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教学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指导方针,在延期开学的同时,向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需求。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线上教学资源,如何将疫情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成了每位教师皆需思考的教学课题之一,基于此,笔者结合近期线上教学经验,分析疫情防控期间开发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资源的相关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疫情防控;小学数学;线上教学;资源开发;教学研究
2020年的寒假与春节注定让学生终生难忘,原有社会秩序不得不被一场突发性疫情所打乱,在疫情防控期间,每天所更新的疫情数据皆让人们感到难过和揪心,无数最美逆行者在感动人们的同时更是为大家平添了一份安心,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不得不做出延期开学,实施线上教学的战略要求和部署。作为教师,我们需始终坚信“疫情必除,病毒可控,隔离可阻隔病毒,却无法阻挡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学习”。
一、 线上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环境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环境由以往学校教学转变为了家庭教学,其次,原本以师生互动、集体学习、学校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转变成了以线上教学、远程教育、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环境。
(二)組织方式发生了转变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指导政策,在疫情防控期间,教师以往统一在教室里授课的教学模式渐渐被线上远程教学、直播教学所取代,在此形势下,以往在学校情境下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互动、知识生成环节的教学效果将被弱化,这就促使教师不得不将以往一体化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教学活动进行拆分,独立开展教学工作。
(三)教师主导作用被弱化
在线上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以往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渐渐转变为由学生个体所主导的自主学习活动,由此可见,教师主导作用在疫情防控期间将被进一步弱化。
(四)教学平台发生了变化
在学校教学情境中,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网络教学资源皆被归属为辅助性教学技术,而在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技术、网络技术成为了支撑各项教学活动的“硬性技术”,在此形势下,教师若想顺利开展教学指导工作,就必须依赖线上教学平台及相关网上教学资源,这就向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在现代化教学技术运用方面,各教师将面临更多挑战。
(五)管理方式面临挑战
首先,在线上教学情境下,学校现有管理制度与疫情期间的教学管理需求缺乏一定相符性,其所具备的硬性约束力将被显著削弱。其次,以往教师以定期测评、作业等形式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其教学管理效用也将被削弱。最后,教师通过小组组长、学科代表、班干部组织学生学习的教学管理方式在实施途中将面临一定挑战。
二、 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原则
(一)自学重于教学
线上教育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是一种十分新颖的学习模式,在给学生学习活动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学生自律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学生离开了教师、学校的直接管理,不得不选择居家学习,在家居环境中,并没有以往同学间相互帮助、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线上教育的实际效用,基于此,我们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精心准备教学视频的同时,还需秉持“自学重于教学”的线上教学原则,拿出更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组织重于上课
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学习环境特征由以往学校的高度组织化转变为家居线上学习的高度分散化,在此形势下,唯有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组织起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促使教学效果日益趋于稳定。
三、 开发线上教学资源的有效路径
(一)视听结合,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求学途中最好的导师之一,缺乏兴趣指导的数学课堂无异于迫使学生接受苦役,尤其在疫情期间,小学生有着自控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特征,若不积极发掘趣味性线上教学资源,将很难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基于此,唯有不断开发视听、文字、图片相融合的线上教学资源,方可促使线上教育更具艺术性、趣味性、新颖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其多种感官的同时,有效提升线上教学效率。以“扇形统计图”的讲解为例,首先,为集中学生注意力,可借助相关疫情视频资源来导入新课,随后,可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本省疫情扇形统计图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对本省疫情感染人数进行统计练习,如此一来,借助视听结合的教学资源,可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新知,提升学习效率。
(二)动态演示,加深印象
在展开线上教学工作时,合理开发、运用动态化教学资源,可为学生更加清晰、形象的展示公式的推导规律及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继而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比较角的大小”为例,在讲解此节知识点时,笔者借助Flash软件为学生动态演示了“小角”与“大角”的相关动画,促使学生在观看动态动画的同时,明白了“角的边长与大小并无联系”由此可见,这样的动态化演示可使学生获取更加清晰、直观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以“圆柱与圆锥”的线上教学为例,圆柱与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教学难点之一,很多学生在探索展开图长度、宽度与圆柱、圆锥之间的关系时都会面临一定的学习瓶颈,基于此,除了远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之外,还可借助线上资源为学生动态演示相关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降低学习难度,加深理解程度,从而有效提升线上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开发生活化的线上教学资源
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可积极发掘生活化的线上教学资源,将疫情知识与线上教学工作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整合相关练习题资源来提升线上教学工作的实效性。
【例1】前段时间,“双黄连口服液能够有效治愈新冠肺炎”的谣言被广泛传播,阿呆听说后急忙前往药店购买该药品,然而由于人数众多,阿呆不得不排队购买,已知阿呆顺数排在队伍第二十位,倒数排在队伍第十三位,求参与排队的人共有多少?
此道题型较为经典,属于“排队问题”,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因此,将其纳入线上教学练习题库中,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还有助于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以致用的学习习惯。
【例2】受疫情影响,各个学校基于“停课不停学”理念纷纷开展的线上直播教学,由于家里Wi-Fi网速不够,阿呆只能用妈妈的手机流量来听网课,假设阿呆每天需利用4个小时来上网课,每分钟约消耗流量15MB,问阿呆一周内需要消耗多少流量来上课?本题属于乘法应用题型,通过列式可得5×4×60×15=18000(MB)。
【例3】在疫情期间,日本于2月12日宣布:“钻石公主号”邮轮再次被检出39感染者,已知这艘船原有3700人,截止到2月12日累计病例174例,求发病率是多少?本题属于除法应用题,列式可得174÷3700×100%≈4.7%。
总之,上述所列题型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有着较强的应用性特征,对学生而言,练习此类题目不仅可在无形中掌握疫情小知识,还可有效增进自身综合能力及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发远程教学资源,突破教学困境
在新教改背景下,完善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将数学知识传输给学生,而是更需注重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思维。而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开发远程教学资源,不仅可为线上教学提供便捷,还可有效突破教学困境。以“圆的面积”此节内容的讲解为例,第一步,借助远程媒体资源向学生展示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具体流程,以此来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考圆的面积可以借助哪一种图形来进行推算?相关公式又该如何推导?第二步,借助动画演示工具引导学生想象,将圆划分为4等分、16等分、64等分之后进行拼接,最终得出的图形是什么?在此过程中,通过利用远程教学资源,不仅可促使学生顺利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使其更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公式推导思路,有效突破线上教学困境。
(五)整合课件资源,提升线上教学效率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除了开发教学资源之外,还需注重线上课件资源的有效整合,继而在授课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地向学生展示相关例题及演算流程,节省教学时间的同时,可预留更多精力来为学生详细讲解重难点内容,有效扩充课堂容量。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例,在线上为学生讲解此领域内容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讨论、自主探索的方式对解题方面进行了交流,随后,借助預先整理好的课件向学生详细展示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并在线上授课结束后,将课件资源转发至相应的学习群组之中,鼓励学生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练习,如此一来,不仅可有效提升课件资源利用价值,巩固线上授课成效,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假期被不断延长,疫情对学生学习造成的影响虽不可避免,但作为教师,仍需切实承担起自身教学职责,秉持“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发各类线上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极尽所能的将疫情对学生群体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为学生打造良好学习环境的同时,有效助力教学革新。
参考文献:
[1]郭宏曦.基于“大数据导论”课程的线上教学探索[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6):246.
[2]尚辉.“完全线上教学”在初等数学课程上的应用探究[J].科技与创新,2020(9):151-152.
[3]李晓梅.辽宁省小学“研—教—学”三位一体线上教学模式初探[J].辽宁教育,2020(10):5-10.
[4]康世刚,邵发仙.疫情期间小学“停课不停教”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评论,2020(4):41-45.
[5]徐建林.指向学力生长的小学生数学线上学习[J].江苏教育研究,2020(11):40-43.
[6]牟敏,谷小平,程聪.云端研修问道寻路智慧引领“停课不停学”[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4):47-48.
[7]韩方廷.防疫期间初中数学线上教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20(4):13-16.
[8]丁又红.如何实现课堂与线上教学的有机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Z1):97-98.
作者简介:
罗黛,湖北省襄阳市,湖北襄阳南漳武安镇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