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学习共同体 构建教育新生态
2020-08-06刘兴华周良高
刘兴华 周良高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南漳县从2014年起,每年投资1200万元,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截至2020年春,全县所有中小学均实现网络覆盖率、计算机教室达标率、教师备课电脑拥有率、班班通设备普及率、电子图书建设率5个指标达到100%,为山区教育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南漳县依托襄阳教育云平台,借助优教班班通客户端,大力推进电子备授课,着力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努力构建教育新生态。
南漳县的电子备课平台,集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教研组点评、教学常规检查考核等功能为一体,每节课都凝聚了教师的群体智慧,它打通了科研、教研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通道,让教育科研与教师常态化工作紧密相连。这一创新之举,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深刻变革。
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制高点,深耕细耘,让创新的思路“生根”
抓调研,统筹兼顾,集气蓄力。县电教装备站会同基教、教師、教研、督导等部门,对全员开展电子备课进行了广泛调研与论证。设备调研,深入学校重点查看网络是否畅通、设备是否完好,对存在问题的学校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和时间节点要求,确保硬件条件过硬。平台调研,深入企业重点了解不同电子备授课平台的功能差异、价格差异,确保采购的系统平台体验友好、操作便捷。县情调研,着眼全局,对各学校的办学规模大小、师资力量强弱、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等进行分析,为补齐电子备授课的短板做准备,确保软实力不软。
抓机制,强化管理,形成合力。组织保障。成立以分管信息化工作的副局长为组长的推进电子备授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业务专班、技术专班和督查专班,明确专班成员工作职责,各学校组建相应的工作专班,形成上下联动、协同配合、多方参与的工作氛围。制度保障。印发《南漳县教育信息化考核评估实施方案》,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落实,不落实、就追责的管理机制,定期检查,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与校长绩效工资挂钩。技术保障。软硬件供货商负责检测调试产品,完善平台功能,对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员进行培训,适时提供技术支持。各学校信息技术管理员,负责本校全体教师的电子备授课平台使用培训工作。对技术力量薄弱的学校,由电教装备站选派技术骨干“上门服务”,并设立信息管理员群,进行远程培训,为老师们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
抓部署,稳步推进,精准发力。在每位教师拥有一台办公电脑、每个教室装有授课终端、校园网络全覆盖、所有一线教师掌握基本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南漳县于2016年秋全面启动电子备授课工作。先后召开两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会、一次推进会和一次现场会,从组织层面、技术层面、应用融合层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始终坚持“先试点、再铺开,不成熟、不铺开”的原则。推进过程中,将办学特色鲜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相对均衡的南漳县实验小学和巡检镇峡口中学作为试点,先行试点学校经过探索实践,运行模式趋于成熟后,再召开现场会全县推广。
以提升教师素养为切入点,精心培育,让创新的思维“发芽”
面向骨干教师,培养“推手”。将各学校骨干教师作为推进电子备授课的主力军,发挥“推手”作用,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应用之初,先后组织了两次骨干教师培训。首次培训主要解决系统平台安装问题,安排部署成立电子备授课领导小组工作。第二次培训重点解决协作备课过程管理和教室端教学应用问题。并于2017年4月召开骨干教师电子备课应用现场会,进一步明确电子备课平台的使用方法、步骤及过程管理、考评等内容,确保电子备课应用工作循序渐进。
面向全体教师,玩转“助手”。电子备授平台的强大功能引起了广大教师的浓厚兴趣,但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南漳县以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为目标,充分利用暑期集训、集中教研、网络播报讨论等形式,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电子白板使用、个人社区应用、电子备课平台使用等多项培训。经过近五年实践,所有一线教师均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备授课系统已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得力 “助手”。
面向核心成员,打造“能手”。核心成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信息技术教师,他们信息素养高,承担着培训一线教师的责任;另一部分是信息技术素养较高的学科教师,他们发挥着探索实践应用、示范引领的作用。所有被选派参加市、省、国家级培训的都是核心成员,学成归来都要做专题讲座,分享学习成果,发挥培训最高效益。
推进电子备授课的核心力量是教师,通过培训和学习,着力解决能用、会用、善用的问题,从基本操作到课件制作,从光盘教学到网络教学,无不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自信。
以深度应用融合为落脚点,修剪整形,让创新的思想“开花”
规范备课流程,提供可视化样板。全县教师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分解备课任务,备授课按照“一人主备—小组议课—上传共享—个性修订—课堂应用”的流程实施。如语文学科,每位教师每学期只需精心主备8课。任务包括编写导学案,收集下载课件、视频、图片及编写测评练习。主备任务完成后,分年级学科传至襄阳教育云平台,发起一次集体备课,组内教师可随时发表意见,研讨内容即时呈现、成员共享。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小组成员面对面讨论,主备教师完善修改后再次上传刷新,提交成熟的备课成果,其他教师使用前对备课资源进行个性化修改,以适应个人特点和本班学情。
强化团队协作,丰富课程资源。南漳县的电子协作备课是一个团队协作、集体创作的过程,每一篇导学案、每一个课件、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份习题设计,都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经多次实践锻造打磨,最终形成课程资源包,供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调用,更大限度体现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研、共享、共生。
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果。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习惯于碎片化学习。抓住这个特点,教师运用襄阳教育云平台、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襄阳教育云平台发布导学案,学生登录查看,完成学习任务后提交,教师在后台检查学生完成情况,督促学习进度;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组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共享,教师提供指导服务、进行激励评价。借助这些平台,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交流答疑,优化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习效果。
优化评价机制,提升管理效能。依托襄阳教育资源平台促进评价方式、考核方式的转变,使教学常规落实更规范。各学校严格落实“日巡、周检、月查、年评”制度。执勤领导每日巡课,上传教师侯课、班班通使用情况;教研组长每周督导、检查教师电子备课、常规教研情况,分析常规流程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教导处每月登录备授课平台汇总数据、比较进度、查漏补缺;教科室每学期通过名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坊,发起研训活动,开展混合式研修。平台上即时生成的过程性痕迹,形成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所有教师的授课、参与教研、使用平台等方面数据,期末汇总公示,纳入绩效考评。
借助资源平台,创建课程特色。“备授一体化”让更多的人同时关注同一个课题,每次备课都是教研,常态化的教研氛围自然生发了教师的科研自觉和科研自信,县实验小学的“特色根艺”课程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绽放的一朵小花。它缘起郑当娥老师的一节美术课《走进家乡的根雕》,在二次磨课集体讨论中,大家关注到了地方资源和课程价值,开发出了13个校本课程,创编了《少儿趣味根艺》教程,获得湖北省精品课程一等奖。运用学校网站、慕课平台、微信公众号发布课程资源,成功举办了多次学生根艺展,学生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课程经验在国际平台交流。郑当娥、李行敏、赵香玲老师依托这个课程资源在省市赛课说课比赛中分别获特等奖、一等奖。这个学习共同体的成功范例正在全校复制,学校的科技社团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都在蓬勃开展,遍地开花。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