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下“手机控”的成因与防治
——以大学生为例

2020-08-06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使用者社交功能

朱 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4G以上高宽带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及其相辅相成的各种应用软件不断涌现,除了传统通讯功能外,智能手机被赋予了强大的应用功能,促使智能手机得到了快速的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 2017) 公布 的《第 4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8 年 6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8.02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57.7%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 2017 年底的 97.5% 提升至 98.3% ,手机网民规模达 7.88 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上网必备的设备。而网民中以 10 ~ 39 岁的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2.1% ,其中 20 ~ 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重最高,达 29.7%。[1]而这一年龄段的网民主力军无疑以大中专学生为主。手机在带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让手机使用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特别是“手机控”成为许多人难以摆脱的不良现象。

1 “手机控”的征状及危害

1.1 概念

“手机控”是一个综合征概念,是指在现代通信技术条件下,以智能手机为平台,对手机中拥有的各种功能形成依赖和成瘾,从而被手机所控制的一系列症状特征的总和。从理论上说,手机控的本质是使用者对手机及通过手机获得强大网络功能产生成瘾性依赖。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1904-1990)实证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得出的行为强化理论认为,一个具体的行为发生,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了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行为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对成瘾者来说,正强化能给成瘾者奖励并产生愉悦,成瘾行为的主要动机就是寻求成瘾行为满足所致的心理快感;负强化是指成瘾可减轻或暂时免除个体的痛苦和不快,使其产生重复的成瘾行为。可见,“手机控”是强化行为的直接结果。

对手机控的诊断标准似乎可以参考美国心理学年会确定的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具体症状包括:耐受性增强;手机成瘾症状;使用手机上网频率和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或长;企图缩短使用手机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花费大量时间在和手机功能相关的活动上;诊断对象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其虽然能够意识到大量使用手机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操作手机。可以设定,如果手机使用者在12个月中的任何时期有多于所列的三种症状出现就可初定为手机控者。

1.2 “手机控”者的主要征状

“手机控”者的日常行为具有明显的外显和心理征状,表现在行为上,除了睡眠及不得已的行为要求以外的时间,“手机控”者都在玩手机,几乎手机就是“手机控”者的一切,做任何事似乎都离不开手机,吃着饭在不停地翻看手机,上厕所也在看手机,行走时包括上下楼梯也在看手机,坐车或休闲时更是在看手机,听歌、聊天、玩游戏、看视频、购物等乐此不疲,睡觉前直到眼睛实在睁不开了才放下手机。呈现“机不离身、身不离机”的状态,只有看着或拿着手机,心里才会安定,才有安全感。一旦看不见手机或手机没电了、没网了,就会充满担心、害怕、恐惧、安全感丧失,似乎被世界所抛弃。如下表格中,是对某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实证了“手机控”者对手机的“执着”和依赖。

表1 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调查表

1.3 “手机控”的危害

表现在行为状态上,人身安全隐患凸显。许多“手机控”者走路不看路看手机、上下楼梯操作手机、过马路也操作玩手机,甚至开车都看手机,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表现在生活上,日积月累地每天长时间手机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看小说、聊天、购物等行为,常常使大脑处于高度紧张、亢奋、焦虑等状态,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睡眠节律紊乱,进而出现胃肠情绪反应性疾病、视力下降、怕光、颈椎肌肉劳损形成颈椎病、手指神经性疼痛等。

表现在心理方面,对手机有严重的精神依赖,伴随记忆力减退、其他活动兴趣丧失、自控力下降、奋斗进取精神弱化、时间感消失等症状。“手机控”者一旦离开手机,或上网受限,就会产生焦虑、烦躁、心神不宁、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的情绪状态,甚至产生恐惧感、无力感。

表现在社会功能上,学习和工作的兴趣渐丧,学生不听课,职工不好好工作。与人相处,不注重现实沟通和交流,而是一边玩着手机,一边与他人交谈,使别人感觉到不受尊重,或者感到被对方忽视。

2 导致“手机控”的内外成因

在过往的“手机控”成因研究中,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控”研究较多。有的学者认为手机依赖行为是由于人们对手机使用过度合法化、对工具理性批判不够、对人际交往认识不清所致;有的学者认为一些有孤独感的人容易利用手机虚拟社交功能来弥补现实社交不良所致;有的学者研究认为人格特征与手机依赖关系密切;也有学者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心理感受影响手机成瘾。研究的结论很多,大多侧重于从某一层面或者某一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原因。但笔者认为,“手机控”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全面探究“手机控”的成因,必然是主客观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上述观点外,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为上的“机不可失”

手机强大的应用功能使使用者产生行为上的依赖。当今通信传输技术的高度发达,为视频音像传输提供了快速通道,智能手机不断植入各种社会功能强大的活动平台。在生活功能上,手机植入的软件功能,已经覆盖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方便快捷,价廉物美,如手机网店购物、手机订外卖、订购车票、机票、预订酒店住宿、饭店就餐、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二维码支付等。在手机的娱乐功能上,如手机游戏音乐、影视社交、网络小说等,让人们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在工作、学习上,各种方便实用的应用性小程序和办公软件已经可以让使用者随时随地的工作和学习,大大提高了时效性和效率,正所谓“一机在手,走遍神州”。

2.2 心理上的精神慰藉

手机社交功能带给使用者的心理满足感、存在感,使手机使用者对社交群产生了较强的归宿感和依赖感。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出现了一大现象和趋势,相近爱好群体、同一单位群体、同一活动群体均会建立功能型微信群或QQ群,或其他专业性社交平台群,如:钉钉、人人网、领英、微博、知乎等。如果你报名参加某个会议或培训班,就会被拉进相应的社交群,群中会发布各种相关信息和群友们的交流信息,你身在其中就会感觉到是这个群体中的平等一员,可以平等地享有相应的知情权,一旦被踢出该群,就会产生显著的被抛弃感、失落感。对线上群体的依赖是现代互联网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学生班级有班级群,各个厂矿企事业单位有自己的职工群,各行各业各种活动都会建立长短期不等的相应社交群。由于群里发布的信息、公告、文件都会与所有群员的利益密切相关,因而每位群友都会对自己加入的群具有较强的依赖感。人们加入到相应的需要群,也会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感,群员互相关注到群友的言论,使群友之间感觉到被尊重感。

2.3 动机对抗

手机移动互联网娱乐功能的强大诱惑力超过了手机使用者的抵御力。手机使用者既想工作学习做事,又想手机上网,在这一双趋冲突中,手机上网的诱惑力占优。充分开放的移动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渠道和平台,使人们流连忘返、沉溺在手机中。随着移动通讯功能越来越强大,3G、4G甚至即将推广的5G带宽大大满足了人们对各种大容量、快速度APP的需求,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运用手机登录庞大的互联网游戏、大容量的影视作品等线上平台。无时无处不在的网络给予了每个手机用户以无比的自由和力量,移动游戏和线上社交摆脱了原有的约束或者相见时的紧张焦虑,而带来的是自由自在、充满快乐和满足的情绪体验。无疑,这是中国青少年甚至是一些成人都无法抵御的诱惑。

3 “手机控”者的调适与治疗

轻微的手机依赖有助于人际交流、扩大视野、便利生活等,而过度的手机依赖在某种意义上即可称之为“手机控”,其危害较大。[2]由于“手机控”有着显著的现实缘由和强大生活功能的需要,所以,戒断“手机控”是非常困难的,最终能够达到合理使用手机、减少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应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调适、治疗目标。通过认知疗法、行为疗法、行政管控、动机转移等综合预防和治疗才会有较优效果。

3.1 认知导变

从认知层面引导“手机控”者不当认知的改变。理论依据是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治疗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其实人们适当使用手机上网的行为非常正常,因为智能手机和通讯网络是先进科学技术应用的优秀平台,具有巨大的时代先进性,但手机的使用应当有个度,一旦过度,超过了生物体的人所能自我调节的能力,就会难以恢复变态了的各个生理系统到原有状态,日积月累就形成依赖症。因此,从健康、安全、社交、效率等方面进行认知重构,改变原有的错误认知,是预防和治疗的必要前提。

3.2 替代补偿,培养“手机控”者现实兴趣爱好

根据人的自我防御机制,弱化一项功能需要其它功能来补偿,否则易引起心理失衡。由于“手机控”者对手机的依赖性,一般个体性爱好或事务难以让“手机控”者制放下手机转移注意力,只有那些带有一定约束力、时间性和较强归宿感、依赖感和成就感的活动才会对其有较好的作用,这些活动一般为计划好的团体活动,如:相约聚餐、相约聚会、唱歌、打球、旅游、健身、逛街、比赛、讨论、辩论等,如果“手机控”者对开展的活动比较感兴趣或容易出成绩的事情,转移注意力的效果会更佳。

3.3 行为阻断,从制度和行为规范上进行强制性管理

由于手机拥有强大功能,其吸引力是巨大的,无处不在的低头族绝不仅仅是年轻人,放眼各个公共场所或者家庭,拿着手机体验喜怒恐悲情绪的人是绝对的多数,即使眼睛再累、身体再难受、行走再不安全也在所不惜。究其原因,还是手机的强大功能的吸引力超过了人们自身的节制力和意志力,依靠自身的自觉行动力来有节制地玩手机,对于一般意志力的普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必须通过外力迫使手机使用者科学使用能避免成瘾,而这个外力的最佳来源是制度规定,以奖惩措施为主,这些精神和物质上的奖惩措施必须是手机使用者非常在意的、特别需要的,同时,监督执行者必须有足够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如教师在上课期间要求学生将手机统一关机并保存在手机袋中就是较权威的一种强制力。

3.4 治疗戒除,通过心理治疗使“手机控”者脱瘾

心理治疗“手机控”的实质是内容成瘾戒断,而戒瘾效果较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其厌恶疗法效果最佳。但在使用厌恶疗法时,需要避免出现反向厌恶,在使用电刺激、物理刺激、药物刺激和想象刺激等脱瘾治疗方法时,一定要谨慎设计,根据“手机控”者的个人特质和成瘾程度,掌握治疗技术中刺激脱瘾的度。

猜你喜欢

使用者社交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奔驰S级香氛功能介绍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