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张修辞的文本建构、修辞心理及应用
2020-08-06杜菁锋
杜菁锋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广东 阳江 529266)
一、夸张修辞释义
夸张修辞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古老”的修辞格之一。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创者陈望道先生指出:“夸张修辞是说话上张皇夸大过于客观的事实处,名叫夸张辞。”[1]104王希杰认为:“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或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目的是让对方对于说写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2]吴礼权认为:“夸张是一种在说写表达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而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张皇夸大的修辞文本模式。”[3]162可见,夸张修辞就是修辞主体(叙说者)在描写、抒情或者叙述时,为了强化表达效果的需要,刻意地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其显性特征是“张皇夸大”、故意言过其实地强化语意印象,其目的是通过“发蕴而飞滞”,以达到“披瞽而骇聋”的效果。例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③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从军行》)
④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前赤壁赋》)
⑤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⑦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以上,例①~例③是夸大修辞,例④、例⑤是缩小修辞,都属于直接修辞,例⑥、例⑦是属于间接修辞。
二、夸张修辞的文本建构
修辞文本(rhetorical text),是指表达者(说写者)为了特定的交际目标,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运用某种特定表达手段而形成的具有某种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3]9修辞文本用了特定的表达手段,达到了特殊表达效果。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与“我因相思而变得很瘦”。前者为修辞文本,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达到了特殊的效果;后者只是简单的表达意思而已。
夸张的修辞文本,是表达者(说写者)建构恰切的修辞文本,使接受者对自己的表达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引起接受者的注意、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一)夸张修辞的表现形态
夸张修辞文本模式大致可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直接夸张就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手段,直接夸大或者缩小事实,直接夸大事实的叫扩大夸张;直接缩小事实的叫缩小夸张,如例①至例③;间接夸张,就是借助其它修辞手段如比喻、折绕等来实现特定的夸张效果。间接夸张依据不同的修辞手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见下图:
图1 间接夸张的不同表现形式
笔者赞同将“超前夸张”归并到间接夸张之下,而不是“另起一行”的做法。超前夸张就是连续出现的两件事,“后起的现象”出现“超前倾向”,它不是直接式的夸大或缩小事实,而是“通过某种句际(或词际)关系来暗示出其所欲表达的意旨,而不直接将意思写在辞面上”,[3]167这是一种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的间接夸张修辞。例如:
⑧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御街行》)
⑨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了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人教版高二教材《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例⑧愁肠已经寸断,酒未喝,泪先流。把后发生的“成泪”提到“酒到”之前,词人强调的是愁之深重。例⑨更显然,跳过了抽穗、收获等环节,直接飘出面包香味儿。
(二)夸张修辞的表达效应
夸张修辞的使用可谓源远流长,刘勰在《夸饰》篇中说:“自天地已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何以如此?因为夸张的语言表达张力极强,能起到“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的独特效果。
1.夸张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突出事物的本质
夸张在描写时,由于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通过形象的描绘,就能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应,对揭示事物的本质起着妙不可言的作用。比如例①抽象的“愁”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但借用夸张来比拟,忧愁仿佛成了一种可触可感的东西,那悠长的愁绪犹如“三千丈”的“白发”,绵绵不断!李白的才高命舛、壮志难伸的悲苦愁情也跃然纸上。
2.夸张的抒情:畅发作者主观情感,启发读者心智意向
夸张修辞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地强化语意印象,其目的是通过“发蕴而飞滞”,充分抒发修辞主体的情感蕴藉和主观体验,以达“披瞽而骇聋”的效果。所以,夸张的抒情作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畅发修辞主体的主观情感,另一方面唤醒修辞受体的心智意向。夸张修辞在用于抒情时, 能将情、景、物、“我”融为一体,收到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三)夸张修辞文本建构原则
吴礼权认为修辞文本建构有两个基本原则,即“恰切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4]29显然,夸张修辞的文本建构也不能脱离这两个一般性原则。但是,夸张修辞文本是一种刻意有违客观事实或逻辑的言语作品,因而我们认为有其特殊性:主观情意的畅发性和超越现实的真实性。
夸张修辞“发蕴而飞滞,披警而骇聋”的独特表达效应,导致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在写景、写人、叙事和抒情时都借用夸张来建构佳篇、感染读者。”[5]一方面,强烈的主观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是夸张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夸张的主观情意的畅发性是其区别其他辞格的特性之一;另一方面,夸张修辞的“故意为之”“铺张夸饰”“言过其实”的言语都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并非是浮夸,“事物和它的性质、特征存在的客观性及其相对限度,就是夸张赖以成立的客观基础。”[6]刘勰的“饰穷其要”“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的精辟概括,被后代修辞学家奉为论述夸张修辞的圭臬,也是夸张修辞文本建构的特殊性所在,即超越现实的真实性。
因此,夸张修辞的文本建构包含四个原则:“恰切性原则”“有效性原则”“主观情意的畅发性原则”和“超越现实的真实性原则”。
三、夸张修辞的修辞心理
夸张修辞的建构是一种语言活动,是一个获取最佳表达效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是和心理活动紧密相联。因为,修辞要有良好的效果,就必须与人们的心理活动规律相适应,有了相适应的心理基础,才能引起修辞主体与受体的共鸣,才能使语言表达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夸张修辞的心理可以从修辞主体的心理、修辞受体的心理以及夸张修辞的想象与注意强化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夸张修辞主体的修辞心理
修辞者在进行修辞建构活动时,所伴随的心理现象称为修辞主体心理。吴礼权先生认为:“修辞主体心理包括修辞目的(动机)、修辞心理过程和修辞心理特性三个方面。”[4]4夸张修辞作为修辞的一种,夸张修辞主体的修辞心理特性当然也是一样的。
夸张修辞目的是通过“发蕴而飞滞”,达到“披警而骇聋”的效果。夸张修辞主体在构建夸张修辞文本时,其伴随的心理现象必然伴随着一个心理过程,主要动机是心理上的需要。例②李白在面对庐山瀑布时,为何用了“三千尺”的夸张手法来描绘呢?这是因为生平热爱大自然的李白,看见壮观的庐山瀑布,内心有一种“深切的感动”,有“不吐不快”的心理需要。面对飞流直下的瀑布,他内心的那种激动,只有夸张的修辞手法才能畅发他那种热爱大自然的飘逸情怀和澎湃不已的激动心情。李白的夸张描绘是心理上满足的需要。
修辞心理过程,就是修辞主体对客体在认知基础上、产生情绪或情感,最后以适切的措辞将其表达出来,以实现修辞者的意志的一个过程。夸张修辞文本的构建过程中伴随着“激情”,而激情状态下的修辞者的主观情绪渲染占主导地位,其对事物的判断和言辞必然也会染上强烈的个人情感,“夸张”便油然而生。陈望道先生在论述夸张修辞成因时早已看到:“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意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1]104
个体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修辞的个体心理特性亦如此。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个体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各有不同,需求各异,所以,不同的修辞者在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其修辞主体的心理特性也是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例如前面提到被誉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杜甫,同为唐代大诗人,由于生活环境、性格特征和爱好不同,其诗词主要风格也不相同:李白诗风是“豪放飘逸”,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因而,二者在诗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也大不相同,李白的大多数诗作都喜欢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杜甫的诗作中夸张的修辞手法相对来说就用的较少了。由此可见,研究修辞者个性心理特性对于解读修辞文本是很重要的。
(二)夸张修辞受体的修辞心理
修辞的接受者即修辞的受体。修辞是交际双方的一种互动过程,这个互动的过程包括修辞的主体和受体。这个互动过程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写说者同听读者的社会生活上情意交流的现象。”[1]5尽管这种交流并非在面对面的情况下发生,客体在“情意交流”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具有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的语言、文化等背景知识来读解作者的“题旨”和“情境”,然后再做出选择。
“修辞表达是受接受心理的制约的,接受心理对修辞的制约呈一定的关联共变关系。”[7]关联是客体与主体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把双方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共变就是主体与受体双方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情感共鸣。因此,表达者在建构修辞文本的时候,也要多用“角色互换”的认知策略,去感知修辞的表达效果。吴礼权指出:“修辞主体适应修辞受体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修辞成功的关键。”[4]21只有修辞主体用“恰切”的修辞策略去适应修辞受体的需求,才能实现言语交际的目标。
(三)夸张修辞的想象与注意强化
夸张离不开想象, 夸张的特质决定了它对人、对事物的抒情、描写“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必须超越“现实”而进入“想象”,如果“实话实说”,可能是“浮夸”了。所以想象作为夸张辞格的心理机制,能够把“深切感动”与“主观情意的畅发”沟通起来,把夸张违反一般常规或思维逻辑的“无理”,“通过夸张修辞文本所展现的奇特的意象或意境把其情感体验蕴藏于文本的深层的结构,修辞受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去领会文本深处所蕴藉的意味,从而引起审美上的愉悦”,[8]11达到“无理而妙”的表达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说“因夸而成状,沿饰而得奇”,汉代王充也说“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其心”(王充《论衡》),这里描述的正是夸张心理在语言运用中有唤起接受者阅读时的好奇心的作用。夸张就是以故意违背客观事实和逻辑,对所叙说的内容进行“言过其实”的表达。这种明显的“言过其实”的表达,其超常的刺激强度引起受体阅读时的“不随意注意”,怀揣好奇,自发地循着暗示的指向去领悟其中的“题旨、情境”,在心理上趋于认同,产生思想或情感的共鸣。
四、夸张修辞的应用
(一)用对情感:蓄意而为因情生——“发蕴飞滞”的夸张
从前面论述的修辞定义和夸张修辞文本的构建的特殊原则我们可以得知,夸张必须是说写者在激情状态下出于情意畅发之需,不重在客观事实的记录。夸张修辞的使用要适应题旨、用对语境的需要,做到“达情传意”。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于此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1]9夸张修辞以“发乎于情”为前提,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为目的,但不在乎止乎于“理”,在乎于把深藏内心而不明显的东西表达得十分鲜明而生动。可以说,夸张修辞是“发蕴飞滞”的表达,是蓄意而为因激情而生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把握分寸:夸而有“度”合情理——“耳目昭彰”的夸张
夸张修辞虽是激情所致,但也把握分寸,有一个度的限制。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夸张的运用,是要“距离美”,所叙说的内容要与客观现实有着显然的距离,要让人一瞅就知是“夸张”而非写实。如说“眼睛长在头顶上”(傲气之足)“白发三千丈”(忧愁之深),显然是夸张,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但如果说成是“眼睛都往侧边长了”“白发三尺三”,似是而非表述,那接受者注意力可能发生偏移,首先要做的是搞清楚是夸张还是事实了,夸张的修辞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好的夸张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所说的“辞虽已甚,其义无害”。另一方面,夸张要做到“夸而有节”,即不能无节操地夸张。如例中用怒发冲冠状人愤怒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说“冠为之裂”,显然就过了。因此,夸张修辞的应用既要耳目昭彰地显现出来,也要合理把握好度,不能过甚其辞。
(三)不忘初心:理所当然不失“真”——“随事制宜”的夸张
虽然夸张的“言过其实”“夸大张皇”是其显要特性,但不能毫无根据地夸张,即所谓要“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
正如鲁迅对李白《北风行》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论述:“‘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无厘头”的夸张犹如无根的浮萍、断线的风筝。只有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的是合情合理的渲染的夸张才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们感到真实可信,引起强烈的共鸣。
夸张不能董狐直笔如实记载事象,也不能脱离事象,翻黄倒皁实、故甚其词;而要尊重事象本源,即事穷理、随事制宜,不能把夸张变成浮夸、吹牛。运用夸张时,要注意必须有生活依据,既要与写实分开,又要高于现实,超越现实, 合乎情理的“壮辞”方可“得喻其真”。
(四)用对语境:真情流露看语境——“山鸣谷应”的夸张
修辞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形式,能取得特殊表达效果的方式。夸张文本构建时要遵循“契合性原则”,要求其在应用时既要符合题旨,还要符合语境,切合语体,不能滥用。陆稼祥在《辞格的运用》一书中提出“适应外部关系”的原则,即要适应对象,切合题旨,利用语境和侧重情景。[8]30夸张修辞要求亦是如此。
一般而言,夸张适用于文艺性语体,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运用好夸张这一修辞手法,能更好地激发接受者的想象、营造更美好的文学形象,带给接受者更多的审美享受。
科技类文体和公文不用夸张,以保证其严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时代的亩产万斤粮的教训依然值得我们谨记。公文一般只是叙事说理,不必塑造形象、不必抒发作者的感情,因此,一般不宜使用描绘类的修辞手法和各种艺术手段。
其它应用类文体的写作也不太适宜使用夸张,否则华而不实的形容与渲染会弄巧成拙。如下则商贸信函:
我公司出口的女式服装,品种繁多。有美如垂柳的长裙和睡衣,有艳比玫瑰的旗袍和裙衫,有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的绣衣、大衣和短衫,有富丽如牡丹淡雅如幽兰的罩衫和衬衣。艳而不凡,美而不俗,无论在选用衣料、设计款式一针一线均精心加工制作。
此函为某外贸公司对港商发出的推介服装的信函,其言辞艳丽,华而不实。“美如垂柳”“艳比玫瑰”“富丽如牡丹”等修饰性词语的刻意堆砌辞藻,描绘渲染反而给人一种“自吹自擂”的观感;对商家需要的实质性商业信息,如服装的规格、用料、款式、适用对象等却无法获取。夸张修辞用在这里的作用是适得其反。
可见,虽然夸张有很强的修辞功能,但也不能滥用,要符合语境,否则将弄巧成拙,不得其要反受其害。孟子云“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