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控”父母让孩子很受伤

2016-10-27郭少君

现代家长 2016年9期
关键词:足球比赛陪伴群体

郭少君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日前公布的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成年人手机阅读接触率达到60%,选择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为65.9%。18~29岁群体的手机阅读接触率最高,为89.6%;30~39岁群体为82.2%。这两个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已为人父母。“手机控”父母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孩子则深受其害。

不久前,记者通过对四个家长群和多所中小学的400多名家长和孩子进行的调查发现,超过67%的家长平时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在2~3小时,11%的家长超过3小时,只有不到22%的家长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其中吃饭时玩手机的比例约为13%,睡觉前为52%,陪孩子做作业和外出玩手机的比例分别约为11%和24%。通过调查数据就能算出,从每天晚上6点家人全部回家,到9点半孩子入睡前的3个半小时中,几乎超过一半的家长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玩手机上,而不是用心陪伴孩子。

父母沉溺于手机,对孩子身心造成不利影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钱幼琼在临床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家长,导致越来越多语言发育障碍的幼儿就医。钱教授介绍,早在2013年11月,她就留意到,平均每周有三四个不会说话的患儿来就诊,其原因与听力或智力异常无关,而是家长沉迷于手机,疏于与孩子交流。如今两年多过去了,门诊中这类病例反而更多了,达到了每天三四个患儿来就诊。

钱教授说:“在这类患者中,城市的孩子至少比农村的多两倍。这种病无法通过药物治疗,只能用心。”她强烈呼吁家长别再做低头族,多陪孩子,与孩子交流,营造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如果孩子有沟通欲望和情感需要时父母只顾玩手机,孩子必定有被忽略的感觉,甚至认为在爸爸妈妈的眼里,自己还没有手机重要。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幼儿很可能会用哭闹、捣乱的方式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而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用玩手机和游戏的方式来自娱自乐,久而久之成为小“手机控”。

记者在采访中也遇到了非“手机控”家长——杨译桥妈妈。她说:“我们一般只用手机打电话,我们家的网络只有在孩子晚上睡觉以后才会开一会儿,平时几乎不用,就连电视都很少看。自从有了孩子,我和先生就达成了共识,不能让电子产品影响孩子。”

杨译桥妈妈介绍:“我们平时和孩子一起看书、画画,带他出去玩儿。现在就算我不陪着他,他也能安安静静地自己看书了。”如果遇到有比较好的足球比赛,我们会破例,他爸爸会主动和孩子一起观看,同时给他讲足球比赛的规则。现在孩子非常喜欢足球,爸爸有空就会带他去踢足球。

毋庸置疑,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正如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所说:“父母角色无可替代。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作用之持久,往往超过其他任何人。”

手机里的世界虽然精彩,但是能够亲历孩子成长所带来的喜悦和感动,无疑更为珍贵。其实,放下手机陪伴孩子,受益的不仅是孩子,年轻的父母也获得了又一次成长的机会。

猜你喜欢

足球比赛陪伴群体
陪伴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记一次足球比赛
“陪伴”等十二则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陪伴
调查
中间群体
精彩的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