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改变胃管位置对洗胃效率影响的对比分析
2020-08-06苏燕红
苏 燕 红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急诊科 厦门 361022)
在医院急救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误服药物中毒,药物进入人体,会快速引发中毒反应,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治,会造成人体死亡[1]。在临床急救措施中,洗胃法较为常见,也是救治误服药物中毒的首选措施,可以彻底清除胃内毒物,尽可能减少人体吸收有毒物质,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步骤[2]。我院在误服药物中毒患者洗胃中应用动态改变胃管位置方法,现将实验成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误服药物中毒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其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洗胃,根据入院先后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38~56岁,平均年龄(47.2±5.4)岁;病程32~91min,平均病程(63.2±15.4)min。观察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37~58岁,平均年龄(47.4±5.5)岁;病程30~94min,平均病程(63.6±15.2)min。两组患者在基础信息上无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为误服药物中毒;(2)年龄>18岁;(3)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4)所有患者家属均知晓本项研究,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1.1.3排除标准
(1)有洗胃史;(2)无法进行洗胃操作[3];(3)食道、胃恶性肿瘤[4]。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洗胃法,从患者口部插管,长度为发际到剑突距离,再往里进管10~15cm,并用长胶带固定;往管中注入洗胃液,重复实施,直至洗胃液清亮。
1.2.2观察组
将直径1.3cm,长10cm的松木牙垫置于切牙之间,让患者咬住,从牙垫旁进行常规插管操作,助手站在患者右侧,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住牙垫和胃管,余下3根手指扶助下颌,固定好胃管,左手辅助固定患者头部。每3个进-出循环后,分离胃管和洗胃连接管,从剑突下方开始,缓缓抚摸患者腹部,使胃内积液全部排出,将胃管上下移动3~5cm,顺势进行旋转,再次进行洗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洗胃时间、洗出血性胃内容物发生率和清洁程度。清洁程度[5]:优:无气味,洗胃液清澈明亮;良:存在轻微气味,洗胃液较为清澈明亮;差:胃部严重不适感,中毒症状并未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洗胃时间和洗出血性胃内容物发生率
观察组洗胃时间和洗出血性胃内容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洗胃时间和洗出血性胃内容物发生率对比
2.2 两组患者清洁程度
观察组清洁程度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清洁程度对比[n(%)]
3 讨论
在中毒患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约有40%患者因餐后口服毒物,造成洗胃不够彻底,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洗胃[6]。在洗胃成功患者中,仍有约10%患者进行二次洗胃。该现象大大延长了治疗时间,导致抢救无法顺利进行,无形中降低了抢救成功率。所以如何在一次洗胃中洗胃彻底,发挥洗胃最佳效果成为临床热议话题之一。在传统洗胃法中,胃管顶孔至侧孔仅10cm,当患者在餐后进行洗胃时,该深度无法遍及全胃[7]。在连续进行洗胃后,一旦轻揉患者腹部,胃内容物会再次出现,导致食物与毒物仍存在胃中,需要进行二次洗胃才能彻底清除胃内容物[8]。而且随后发现,往复对同一位置灌注洗胃液,会增加该处胃黏膜压力,造成胃部受损。鉴于以上多种缺陷,临床上提出每进行2~3次洗胃操作后便改变胃管位置,不仅可以使洗胃液遍及整个胃部,而且还可以减少胃黏膜损伤,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9]。
快速完成洗胃,可以排出患者胃内有毒内容物,减少患者对毒物的吸收,缓解中毒症状。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显示[10],洗胃是中毒急救的常规操作,可以减少患者对毒物的摄取。但在使用传统洗胃方法时,仍有部分患者因洗胃不彻底而需要进行二次洗胃,从而降低了急救成功率。随着研究进展,专家学者提出动态改变胃管位置洗胃,通过改变胃管位置,能改变胃管出水口位置,减少了胃内压力和负压吸引力,患者胃内所受损伤得到降低。而且通过胃管位置变动,便于患者进行呕吐,而且不易发生胃管堵塞情况。本文研究表明:动态改变胃管位置会使洗胃液遍及全胃,而且冲水位置不固定,对胃黏膜损伤减小;多位置灌注洗胃液可以全面冲洗胃内有毒物质,使患者进行呕吐,有助于胃内有毒内容物排出。此外,随着胃管位置改变,患者胃内压力得到缓解,胃黏膜承受压力减弱,进一步保护胃部,降低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通过动态改变胃管位置,可以加快洗胃进度,增加清洁程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