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39例临床探讨
2020-08-06魏一鸣
魏 一 鸣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 佳木斯 154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被称为冠心病,是一种多发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出现异常。而严重心脏细胞有效血氧输出不足是冠心病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1]。当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常用冠心病治疗术式,能进行血流通路再造,对心脏细胞血氧输出不足进行纠正,且能快速缓解心前区不适、胸痛等症状,降低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风险[2]。但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术后恢复慢等弊端,多数老年冠心病患者耐受性差。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冠心病治疗中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取2011年10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实施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组男29例,女10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59.58±4.05)岁;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8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无症状性心肌梗死5例;心功能分级:Ⅱ期19例,Ⅲ期13例,Ⅳ期7例;单支血管病变7例,双支9例,三支17例,四支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1例;年龄51~75岁,平均年龄(61.00±3.68)岁;疾病类型:稳定型心绞痛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9例,陈旧型心肌梗死7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无症状性心肌梗死6例;心功能分级:Ⅱ期17例,Ⅲ期14例,Ⅳ期8例;单支血管病变7例,双支9例,三支17例,四支6例。两组一般资料可进行对比(P>0.05)。排除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
1.2 方法
研究组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胸骨正中切口。左乳内动脉常规游离,截取下肢大隐静脉备用。左乳动脉游离前,以1.0mg/kg小剂量肝素注射,激活凝血时间200~300s。心包纵切,使用胸骨牵开器,使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充分暴露。先吻合左前降支血管与左乳动脉,靶血管以牵引线阻断,放置血管稳定器。冠状动脉切开,置入冠状动脉分流栓,以保护心肌。随后吻合大隐静脉与其他靶血管,序贯吻合对角支、回旋支及后降支。完成远端血管吻合后,升主动脉部分阻断,再实施近端吻合,完成后关闭胸腔。
对照组行传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仰卧位,气管插管全麻,胸骨正中切口。胸骨撑开,创建体外循环,做转流、降温、阻断循环处理。在安静的心脏上行冠脉搭桥手术,搭桥方法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完成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等;(2)观察两组住院时间;(3)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术中死亡病例;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1例术后30d出现快速房颤,给予纠正电解质、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转为窦性心律。对照组2例术后9~12d出现高血压,并导致主动脉近端吻合口出血,经开胸止血处理后症状消失;3例术后20~30d出现快速房颤,给予纠正电解质、利尿、强心等综合治疗,转为窦性心律;1例术后25d出现心律失常,治疗无效死亡;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溶栓治疗,症状消失。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1例合并2种或以上并发症,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3 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0.26±2.14)d,短于对照组的(15.90±2.01)d,结果有统计学意义(t=11.997,P=0.000)。
3 讨论
冠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指冠脉中脂肪积累成斑块,引发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致使心肌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而造成的。现阶段,冠状动脉搭桥术已发展成为冠心病治疗一个有效措施,相较于心内科介入疗法,其远期预后较好[3]。有研究发现,在左前降支近端狭窄95%的双支病变、三支病变患者治疗中,与心内科介入疗法相比,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死亡率、术后再血管化手术发生率明显较低[4]。但以往常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违背生理的异常循环,会给人体内环境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且可能损害内脏器官,影响预后[5]。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体外循环及输血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在此基础上,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逐渐发展成为心脏手术的新导向。但是,临床上针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中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一直未有定论[6]。有研究认为,冠心病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不会给人体循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安全性更高[7]。但也有研究认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需要搬动心脏,风险较大,一旦出现心室颤动、血压波动大等并发症,会增加手术失败率,需转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8]。
本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时间更短,且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更少。这可能是因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具有微创性特点,术中可不必使用体外循环,直接在心脏上进行搭桥术,故操作简单、安全,手术时间更短,且能避免出现各种手术损伤,术中出血量少。此外,研究组住院时间更短,考虑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可加快术后恢复有关。
研究组术后出现快速房颤1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对照组出现高血压2例,导致主动脉近端吻合口出血,快速房颤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改善,但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无效死亡1例。提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安全性更高,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利于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冠心病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