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瓜洲王氏:唐代扬州第一望族

2020-08-06朱广盛

江苏地方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铎宰相扬州

◎朱广盛

(扬州报业传媒集团,江苏扬州225000)

扬州王氏是中唐崛起的文化世家,堪称唐代扬州第一望族。尽管扬州人对唐代王播的名字比较熟悉,对“饭后钟”“碧纱笼”典故耳熟能详。但对唐代的这个王氏家族则了解不多,尤其对这个家族“一门四进士两宰相”更是知之甚少。王播同其弟王炎、王起皆为进士,侄子王铎也是进士。《嘉庆重修扬州府志》一书收录的唐代扬州进士仅九人,王氏兄弟独占其四。“一门两宰相”也殊为不易,王播和其侄王铎,都曾两度出任唐朝宰相,在扬州历史上尚无先例。王播居官10年,历经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曾两次出任宰相。他的兄弟王起曾四任知贡举,选贤任能,得人之盛,轰动一时;会昌四年(844),正式出任尚书左仆射,封魏郡公,秋,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兴元尹,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王家地位更显赫的还有王铎,在懿宗和僖宗时两度为相。

王恕:江南为官,定居扬州

扬州王氏家族,其郡望乃山西太原,因此许多专家仍称其为太原王氏。《新唐书·王播传》载:王播“其先太原人。父恕为扬州仓曹参军,遂家焉。”[1]《嘉庆瓜洲志》亦云:“其先太原人。父恕,为扬州仓曹参军,遂家江都之瓜洲。”[2]可知王恕原籍虽为太原,但落户扬州,居家瓜洲。王播巡视之际回到瓜洲旧居,曾题有《游瓜洲故居感旧》诗: “昔年献赋支江湄,今日行春到却悲。三径仅存新竹树,四邻唯见旧孙儿。壁间犹记偷光处,川上宁忘结网时。更见桥边名字在,始怜题柱免人嗤。”[3]当时许多文武官员“共悬龟印衔新绶,同忆鳣庭访旧居”[4],王播的瓜洲府宅一时成为名流寻访胜地。

追溯王恕的先祖,也与扬州存有瓜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将王威作为太原王氏的源起。王威,西汉人,时任扬州刺史。历经“九世”至王霸,居太原晋阳,时为东汉,后渐发展成世家大族。

王播的父亲王恕,因才能卓越被宰相元载所赏识,被任命为东州司仓专掌运务,在当年的官员政绩考核中政绩突出,永泰年间迁越府户曹。大历中观察使薛兼训对其清廉为官欣赏有加,上报表彰,朝廷任命其为余姚县令。在任期间驱逐海寇,同时开垦荒田,使邑中田地数增加,人口稳步增长,在江南各地同等考核中名列前茅。建中初,选授扬州仓曹参军,卒于任上。因为在瓜洲管粮仓,于是全家也就在瓜洲定居。王恕长期执掌转运事务,对王播后来出任盐铁转运使、掌管东南财富转运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王恕有三子一女,其子分别为播、起、炎。王播,字明敭,相唐文宗;王起字举之,历仕高官(一说拜相);王炎,字逢时,太常博士。王播有三子,分别为式、镇、冰。王起有三子,分别为龟、镣、铸。王炎有子为铎。

王播:三朝为官,两任宰相

王播虽然出生官宦家庭,但少年孤贫,身世坎坷,然以文辞自立,与弟王起、王炎俱有文名。一个人能与历史上两个典故有关的,在扬州恐怕非王播莫属,这就是扬州木兰院的“饭后钟”与“碧纱笼”。

全唐诗书影

王播(759—830),少年丧父,家境窘困,由父亲生前挚友介绍,到石塔寺(时称木兰院)寄居读书,这是其早年生活中的一个低谷。据五代时人王定保所撰《唐摭言》卷七记载:“王播少孤贫,尝客扬州惠昭寺木兰院,随僧斋餐。诸僧厌怠,播至,已饭矣。后二纪,播自重位出镇是邦,因访旧游,向之题已皆碧纱幕其上。”[5]原来势利的僧人故意开饭后才敲钟,待王播赶到时,饭已经吃完了。王播感到羞愧无比,于是在寺壁题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题毕,愤而离去。后来,王播兄弟三人在科考中“并擢进士”,并与其弟王起应制举贤良方正科,同获优异成绩。王播先中进士,再举贤良,又得县尉实职。二十年之后,这个曾向和尚讨饭吃的王播,已位居淮南节度使了。重访扬州木兰院时,他看到当年所题旧诗已被和尚用碧纱笼罩,于是挥毫续诗:“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并新作一绝:“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6]

历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王播10年中两次出任宰相。王播生活的时代正值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朝臣党派斗争激烈。王播前期躬勤职守,廉正清明,刚直不阿,职能尽显,确实是一位好官能臣。然而,元和十三年(818),王播受宰相皇甫镈的排挤,调去偏远的剑南西川(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任节度使。这次贬谪,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于是他一改过去几十年的为人作风,专以逢迎权贵为务。

元和十五年(820),宪宗逝世,穆宗继立,贬逐奸相皇甫镈,远在川西的王播闻讯后,立刻大肆贡奉,行贿结交宦官朝臣,贿银难计其数,王播因此很快被召回京师,得刑部尚书之职,兼诸道盐铁转运使肥缺。不久又兼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跃而得相位。王播一味结交权贵,挥金洒银于内廷、朝堂,许多大臣耻于与之交往,最终又被罢免相职,外放淮南节度使,去了扬州。文宗继位后,年近七旬的王播,亲自由淮南入朝,向新帝献上玉带13条,进奉大小银器3400余个,绫绢20万匹。昏聩的文宗皇帝即行擢升王播为检校司徒、右仆射,再任宰相之位,并加封太原郡公。

大和四年(830)正月十九日(2月15日),王播因喉肿发作病逝,享年72岁。文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敬”。葬于扬州官河东刘氏竹园东南隅。

王播曾治理盐务,疏通漕河,开通扬州七里港河,使大唐漕运从此畅通无阻。王播身为监察御史,也曾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冒着丢官危险弹劾并罢免了犯有贿赂罪的云阳丞源咸季。但后期他为钻营权势,随波逐流、随势沉浮,大肆搜刮百姓,其奸邪进取,不存士行的劣行,当时已为士大夫所唾弃。

王起:四任知贡举,皇帝的“活字典”

王播、王炎、王起三兄弟皆进士出身并先后至显官。王起曾四知贡举,会昌三年(843)得人之盛,曾轰动一时。

王起(760—847),字举之,是唐文宗、武宗时期著名政治家,也是著名文史学家。王起为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登制策直言极谏科。初为校书郎,补蓝田县尉。历官礼部侍郎、吏部侍郎、兵部侍郎、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会昌四年(844)拜左仆射,封魏郡公。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卒年88岁,获赠太尉,谥号“文懿”。

王起自少嗜学,夙夜孜孜,且读书过目不忘。其古学造诣深厚,博学多闻。文宗尚文,好古学。曾经自己私撰几个字测试王起的才学,王起回答说:“臣中国书中所不识者,惟八骏图中三五字而已。今此字,臣未知出于何书?” 文宗笑而奇之,故待之如师友。唐代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此事更为详细,不过说是武宗皇帝:武宗皇帝说最近看到两个字不认识, 一个字“乃字撇位加两点”,另一个字“宀上乃下”,特地问你。王起回答说:“臣于三教经典,窃常遍览。向者二字,群书未之见也,未审天颜何文而得?”皇上这才笑着说了实话:“知卿夙儒,学综朝野,偶为此二字相试,非于经籍而得之。”遂赐金彩等。当时,王起以知识广博著称,皇帝数次拜访以问时政,将其诏入翰林院,讲论经史。不久兼太常卿、礼仪使。皇帝在太子的笏板上题诗给他,并下诏叫人在便殿给他画像,号称“当世仲尼”,可见他受到的宠遇之高。开成三年(838),入翰林为侍讲学士,改太子少师。

王起身受隆恩,多次典贡,仕途亨通。曾先后四次任知贡举。王起所举士子日后皆成为名士,所以,其选拔人才的能力颇为时人所称道,人皆赏其精鉴徇公。在此之前,贡举选拔之人多而滥,权势子弟互相往来,寒门俊才则多被排挤。王起主考贡士时,改革考试制度,奏请朝廷:当司在省试之后,先将堪及第进士的诗赋杂文呈交宰臣审阅,待其同意之后再下令当司放榜。武宗会昌三年(843)时,王起三典贡举,华州刺史周墀以诗寄贺,王起谢答,遂引发其门生、该榜 22 位进士作诗唱和,盛况空前。唐代广宣有诗《贺王侍郎典贡放榜》赞曰:“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

王起能诗会文,尤善词赋。庄恪太子薨,诏命其为哀册,词情凄惋,当世称之。皇帝常因疑事遣使者询问起,他具榜子附使者上,凡成十篇,号曰《写宣》。其他撰集亦颇多,有文集120卷,《五纬图》10卷,《写宣》10卷,诗文3卷传世。

唐代木兰院遗物——石塔

王起长于赋,律赋清雅典重,老到浑成,代表了当时律赋创作的最高境界和最高水平,影响极大。律赋是朝廷选拔学优才高之士的重要工具,王起存赋65篇,名篇如《燕王市骏骨赋》《羡鱼赋》《照宝镜赋》等,皆为时人所讽诵。王起的赋大多为几百字的小赋,没有像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那样的大赋。在题材内容上,可分为自然物象、生活物象、文化风俗、治国之道、军事外交和德行哲理等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常常由物事引出铺写与阐发。在艺术形式方面,字数的局限使其不能像大赋那样面面俱到地铺陈描摹,而是集中描绘某一点景致。王起的律赋绘声绘色,以小见大,句式不拘骈偶,清丽庄雅。赋中或赋尾,往往有精到的议论或抒情,三言两语,道出作文的目的和某种哲理,画龙点睛,发人深省。王起曾与刘禹锡、白居易联句,长达数十韵。典故“文修武偃”就出自他笔下的《鼋晁为梁赋》。

王起还是教材编写的高手。文宗时,他兼太子侍读,根据皇帝的指令,他增补《五位图》,让太子了解古今的治世与乱世。《新唐书》卷58《艺文志二》“史部·编年类”著录有王起《五位图》10卷,可知该书为编年体史书。该书自开辟至唐,以五运为序。惜此书已经佚失。他还编写了一本实用教材《文场秀句》,这是一部收集诗文佳句的诗评性质之书,有启蒙的功用。《文场秀句》是献给文宗庄恪太子李永的,时李永尚未成年,《文场秀句》中虽有诗文佳句甚或还有经史之类内容,但仍属知识普及类的开蒙之书,《新唐书》卷60《艺文志四》将其列入“总集类”,今已不传。

王起的诗词留存并不多,《全唐诗》卷464收其诗6首,像《贡举人谒先师闻雅乐》《浊水求珠》《和周侍郎见寄》等,都是婉丽而不失敦厚的风格。王起存文8篇,体裁包括奏、状、议、碑铭和哀册文等,最著名的当数《庄恪太子哀册文》,词情凄惋,当世称之。

王铎:两度担任宰相

王铎(?—884),字昭范,司徒王播之侄,太常博士王炎之子,懿宗、僖宗时两任宰相。随着王播三兄弟及其后人的相继为官,王播家族也走向鼎盛。会昌元年(841)王铎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御史中丞。咸通七年(866),迁礼部尚书。成通时拜相。王铎一生两次拜相,《旧唐书》卷164《王播附王铎传》云:“铎以上台元老,功盖群后,行则肩舆,妓女夹侍,宾僚服御,尽美一时。”[7]其生活奢侈,名于一时。

王铎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勤奋好学,不到20岁就考中了进士。王铎有经世之志,素以安邦为己任,深受士人推崇。当时宰相韦保衡逐渐掌权,排除异己,但因当年自己考进士时,王铎是考官,所以唯独对王铎恭敬有加,还让他兼任刑部、吏部尚书。士大夫都靠着王铎去疏通。王铎看到韦弄权,就请求解职。不久,韦保衡获罪被贬,王铎也受牵连,被贬到汴州,以检校右仆射之职出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过了两年,因表现突出,被僖宗召回,任命为左仆射、门下侍郎、同平章事。

王铎“重德名家,位望崇显”,忠于朝廷,为国分忧。在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他协调诸军作战。黄巢攻克江陵,铎自请出为荆南节度使,因兵败被贬太子宾客,后为太子少师授司徒,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中和二年(882),兼中书令。中和四年(884),已经50多岁的王铎,厌倦了朝堂的争斗,向僖宗递交辞呈,要去养老,僖宗看在他一生为了朝廷,让他做个义昌节度使。哪知道赴任途中,被魏博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劫杀于高鸡泊(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县城西南),家人及幕客300余人全部遇害。高鸡泊之祸是针对晚唐王氏家族中位极人臣的王铎的一次恶性凶杀案。王铎之死.使唐王朝失去了一个有心支撑危局的社稷之臣,对早已人心涣散的朝廷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一个乱世,面对他的死讯,僖宗也只有默哀几日,却没有丝毫办法收拾这些无法无天的地方官。

《新唐书》记载,王铎官运亨通,做文官“智虑周密,时论推允”。唐僖宗称其“伟望宏材,宏襟远虑。三登台辅,久领枢机,蔚为社稷之臣,实重岩廊之器”。王铎在唐朝官至中书令,宰相级别。唐僖宗认为他文雅过之,终究不是定乱之才。黄巢起义时,王铎主动请缨,唐僖宗就准了,让他兼任江陵尹、荆南节度使,统领诸道行营兵马。王铎带兵打仗骁勇善战,英勇无敌,可是他却偏偏摊上一个凶悍刁钻的老婆,常常令他束手无策。明朝浮白斋主人所撰的笔记小说《雅谑》中有一篇《惧内都统》,说的是王铎的一则轶事:中和二年(882),王铎带兵镇压黄巢起义,本是行军打仗却将小妾带上了,正室老婆妒忌难消,就紧随其后。忽然得到消息称夫人已离开长安,不日就将“团聚”。王铎为此愁眉不展,对着左右幕僚问道:黄巢渐以南来,夫人又自北至,两面夹击,如何是好?手下戏曰:“不如降黄巢。”王铎哈哈大笑。

王铎存文二篇。地方志载其著《南燕染翰集》10卷,有学者考证应是王铎镇滑州时公私应酬之作,惜已不存。《全唐诗》卷557收录其诗3首,其中有两首都是写边关战事的。从其关于战事的诗歌在其诗歌中所占的比重可见,诗人王铎可以说是“不废骑射”。王铎诗歌风格高古,如《罢都统守镇滑州作》从用兵开始,谈到恩重,再到黜诏、檄书,中间化用典故感慨身世,最后言自己“杀身无路好归田”。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流畅平易中自成古雅韵味。《谒梓潼张恶子庙》一诗起调平淡,至次句陡然生姿。“夜雨龙抛三尺剑,春云凤入九重城。剑门喜气随雷动,玉垒韶光待贼平。”一系列瑰伟的意象使诗歌气势更为雄奇,更具风骨。

猜你喜欢

王铎宰相扬州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扬州的夏日
止哭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漫画
漫画
中华宰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