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①

2020-08-05宋思桐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龄股骨髋关节

宋思桐

(佳木斯中心医院骨一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股骨粗隆间为高发骨折部位,该骨折类型好发于75岁及其以上高龄人群,车祸、跌倒、摔伤等为常见骨折类型,主要由于机体随着年龄增大,骨质内骨密度含量逐渐下降,出现骨质疏松情况,且患者肢体协调能力明显下降,加之股骨粗隆间血运较丰富,当下肢出现跌倒、扭转等情况,极易诱发骨折。临床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多实施手术治疗,术后骨折部位愈合较好,但极易发生髋内翻等并发症,故需选择科学、有效、安全方法进行治疗,以确保临床手术效果[1]。本次随机选择性8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现对其治疗后临床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2017-06~2018-06)接收的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n=80)进行研究,分为2组(随机抽签法),即每组40例样本。实验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72~86岁,平均(79.0±7.0)岁;车祸损伤患者15例,摔倒损伤患者14例,滑倒损伤患者11例;合并症:高血压患者11例,糖尿病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5例,支气管炎患者6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74~88岁,平均(81.0±6.5)岁;车祸损伤患者16例,摔倒损伤患者12例,滑倒损伤患者12例;合并症:高血压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10例,冠心病患者5例,支气管炎患者7例。对比2组(n=80)基础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课题已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审批,且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1)严重脏器组织损伤患者;(2)病理性骨折患者;(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4)配合程度较差患者。

纳入:(1)配合能力较患者;(2)临床检查资料齐全患者。

1.2 方法

纳入研究80例患者入院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将机体血糖、血压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实施临床治疗。

实验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指导患者行腰硬联合麻醉,对其取健侧卧位,实施改良切口对臀大肌进行分离,将患侧部分外旋肌群切除,行“十字”切口,将关节囊切开,使骨折部位及股骨颈部位充分暴露,待明确股骨小粗隆位置后进行截骨,将股骨头取出并对其具体长度进行测量,对骨折块进行复位、固定,并根据其具体情况选择髓腔锉,将其插入髓腔组织进行扩髓,待髓腔组织勤洗完毕,与髓腔内注入骨水泥,待其凝固前加固大小粗隆骨折块,待复位成功后,对假体情况进行评估,若双下肢呈等长状态,可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2]。

对照组:内固定治疗,为患者行全身麻醉,指导其取仰卧位,并将患肢抬高,并于关节外侧行一切口,将股骨上段组织充分暴露,并实施牵拉复位,借助克氏针进行固定。于股骨大粗隆下放置导针定位器,待放置成功可借助X线对导针位置、深度进行观察,后将螺钉置入股骨颈,对使用钢板对股骨外侧进行固定,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对切口组织进行缝合[3]。

1.3 分析指标

1.3.1 生活质量评估:参考SF-36量表对患者心理、生理、躯体、活力等4个维度生活质量评估,分值:100分,得分、生活质量成正比。

1.3.2 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常见异位、肺部感染、压疮、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1.3.3 临床指标评估: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参考Harris量表评价,分值:100分,得分、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呈正比)、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评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80例患者临床指标评估,见表1。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髋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高,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低。

2.2 生活质量

80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见表2。实验组4个维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分)

2.3 并发症发生率

80例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评估,见表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评估[n=40,n(%)]

3 讨论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群,且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加剧,该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交通损伤、跌伤等为常见诱因,加之老年人群骨密度较低,肢体活动度较低,在日常活动、生活中骨折发生率明显升高。临床既往对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但治疗后极易出现内固定松动现象,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还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故需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螺钉内固定在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固定牢固、滑动加压的优势,但同时具有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等特点,故其术后恢复较慢,且极易诱发并发症[4]。该治疗方法通过以钢板、拉力螺钉将患者股骨干、股骨颈固定成一体,具备滑动、压力双重性能,对骨质疏松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将骨折轴向嵌压,通过压力作用形成轴向滑动现象,导致骨折端压力增强,但其治疗后骨折部位出现塌陷、畸形、髋内翻等现象,且螺钉内固定不适用于身体较弱,且机体耐受能力较差患者,随着近年医疗、器械技术的发展,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有一定价值[5]。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通过对股骨距的加剧,增强股骨颈、股骨干连接处压力承受能力,增强患者术后下肢功能负重能力,避免其长时间卧床,增加肺部感染发生率,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最大限度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但人工髋关节置换使用寿命有一定局限性,故在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手术适应证的控制,以确保临床手术价值[6]。临床资料显示[7],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后,患者10年内生存率高达95%及其以上,且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不仅可以提供机械稳定,增加牢固性,还可减少对机体创伤,值得应用。实验组4项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4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与王鹏程[8~10]等研究结果一致,故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价值得以证实。

综上所述,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价值显著,对提高髋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降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有极高价值,值得借鉴。

猜你喜欢

高龄股骨髋关节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14省份建立高龄补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