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言语互动,促进思维发展
2020-08-05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苏州路校区张婷婷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苏州路校区 张婷婷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互动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有效方式,倍受教师的青睐,但部分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存有偏颇,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互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未能挖掘课堂互动的内涵,因而提问也变得机械、僵化,常以“对不对”“好不好”的判断性问题提问学生,没有真正的言语交流。部分教师追求热闹的气氛,认为只要学生学得开心就行,没有“生本”理念支撑的互动是形式化的互动,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部分教师课堂互动不深入,不能合理把控课堂,导致课堂互动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常将重难点内容细细“咀嚼”再“喂”给学生,部分教师在课前预设好答案,当学生“剑走偏锋”,就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这样的互动缺少思维的参与,学生会产生依赖性而不愿意去思考,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既包括言语的交流,也包括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以及板书、学生的思考等。在师生互动中,教师以语言表达对学生观点的接纳、态度的支持,对学生课堂反应的肯定与激励。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也不必限定于固定的答案之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主张,当学生的思考有障碍时,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教师在讲解时要穿插一定的互动,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以增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互动时,教师可以提出指令,让学生能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能推动着教学顺利进行。在互动中,部分学生被动应答,他们不愿意主动回答,教师要创设生活化情境,营造互动氛围,提出学生熟悉的话题,让学生产生主动表达的愿望。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他们会与同伴交流彼此的看法。
一、营造民主氛围,提出精准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激励性的语言,不以“师威”控制课堂,要为学生的话语留有空间,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顺畅。部分教师往往希望获得正确的答案,侧重于自我讲授,而没有去鼓励学生,给他们必要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纠正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暗示、鼓励,要充分肯定他们,不能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要激发学生的话语潜能,帮助学生摆正位置,以针对性地表扬激励学生,让他们有信心、有能力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知识发展状况,设计出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问题,促进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教师的提问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可以将有难度的问题加以分解,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达到“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提问不能琐碎、冗长,要有一定的明确性,能促进学生对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如在《面积的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对于面积,你知道什么?想了解什么?接着,教师让学生触摸、涂色,去感受面积的大小,并让学生通过数小方格的形式去研究面积的大小。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对新知的理解。
二、提出开放问题,促进深入思考
很多教师提出“对不对”“是不是”等封闭性的问题,学生无须思考便可回答,他们采用“反射式”的方式回答,直指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无效的,不能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问题,要把握合适的切入角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分数与除法》一课教学中,教师创设学生聚餐的情境,学生都带着自己喜欢吃的食品与小组同学一同分享,甲同学带来一块奶油蛋糕,组内3 名同学一同分享,平均每人会分得多少?乙同学带来1 升牛奶,组内4 名同学一同分享,平均每人分得多少?丙同学带来6 袋波力海苔,组内7 名同学一起分享,每人会分得多少?教师创设分东西的情境引发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分的过程,为学生探索出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充足的操作经验。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能依据学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并加以启发学生,这样能把握课堂的脉络,促进学生的思考。
三、弹性设计问题,促进学生表达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言语优势,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吸引他们去思考、讨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