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增”一“减”中走向高效
2020-08-05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谷小学林晓梅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云谷小学 林晓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增”是指要增加对学生有益的教学内容,“减”是指减少一些低效的训练,教师要做到三增三减,才能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一、增加口算心算,减少笔算训练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重视笔算训练,而忽视了口算心算训练。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笔算的技巧,便能具备扎实的计算功底。只要学生在计算时不出错,又何必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呢?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算理意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14×2”的计算为例,没有掌握算理的学生在看到这道乘法算式以后,会立即列竖式计算。学生列竖式计算,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学生在算完以后,往往不能了解自己算得对不对。现在教师要求学生应用口算心算的方法迅速完成计算。教师可让学生看到,14 是由1 个10 和4 个1 组成,那么14×2=2×(10+4),即等于两组10+4 相加,14×2=2×(10+4)=2×10+2×4=20+8=28。算理就是个位和个位数相加,十位和十位数相加,这是数学计算的基本原理。在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基本原理以后,便能把两位数相乘的问题变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只是其中一个一位数为十位数上的数,待完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以后,便能通过合并完成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又快速又简便。在了解了这样的计算原理以后,学生还可以把14×2 变成15×2-1×2,这样计算更为简便。依此原理,学生还将理解14×2<15×2,如果学生计算出来的结果大于30,那么结果一定是错误的。
教师在教学中增加口算和心算,是为了让学生在口算和心算的过程中,强化算理的学习。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算理,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计算规则,从而灵活地对待各种计算问题,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的速度。
二、增加思维训练,减少同质习题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会通过习题教学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减少同质的习题训练,而要强化思维训练,使学生每完成一道习题,就能强化一次思维的培养,并且能掌握一个知识点的理论知识。
当学生完成了这一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一题:如图2,已知圆的半径是3 厘米,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相等,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这一题与上一题有相似的部分,学生必须理解,这一部分中,仅从现有的已知条件是难以分析出计算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的,学生必须从构成阴影面积的因素着手,分析阴影部分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然后从中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才能解出这道习题。学生在做这道习题的时候,既能够验证自己是否提高了思维水平,灵活掌握了数学建模的思维,又可以验证自己是否掌握了圆的周长与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能否应用这些公式完成计算。
教师在教学中要减少布置考核同一层次的思维方法、同一知识点的习题,应在布置习题时,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提高知识点考核的覆盖率,使学生在做习题时,思维能得到充分的训练,知识点能得到全面的考核。
三、增加生活实践,减少卷面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中,学生要通过学习知识来优化生活。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教师要减少卷面习题的训练,而要增加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关的,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的习题训练。
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为例,小兰今天做西红柿炒鸡蛋,她通过计算发现自己做菜的效率如下:洗切西红柿用了1.5 分钟,洗葱切葱用了2.5 分钟,敲蛋打蛋用了2 分钟,洗锅2 分钟,把锅烧热1 分钟,将油烧热用3 分钟,炒4 分钟,请你安排一个合理的流程,让小兰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这道菜。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这个实践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大量需要处理的生活实践问题,此时学生需要应用数学知识。教师要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问题为开放性的问题,而非封闭性的问题。比如学生如果不合理安排流程,那么她依然可以完成这道菜,然而如果合理处理数量问题,优化时间的应用,那么她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这道菜。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优化生活。比如学生做完这道题以后可以思考:能不能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来优化生活?
教师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提高学生考试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能够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减少卷面问题的考核,增加实践学习的活动。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三增三减”来优化数学教学。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思维水平训练,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实践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