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传感技术在融媒体报道中的应用分析

2020-08-04孙艳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华网媒体融合

孙艳平

【摘要】万物互联时代,传感器新闻越来越受重视,在融媒体报道中,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搜集、分析人的情绪情感数据,并生产内容,成为新闻业界一项新的突破。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新华网2019年国庆报道中使用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制作的内容进行探讨,解析生物传感技术在实践中显现的优势和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生物传感报道与传统报道融合发展的建议。本文认为,生物传感器是一种新的数据采集工具,扩展了瞬时传播效果的测量维度,将为融媒体报道带来更精准、深远的传播变革。

【关键词】生物传感技术;传感器新闻;媒体融合;新华网

【基金项目】2019年河北传媒学院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HCCXYB20190013)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48(2020)010-136-03

[Abstract] In the era of Internet of everything, sensor new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inancial media report, the application of biosensor technology to collect and analyze human emotional data and produce content has become a new breakthrough in the news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as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problems of biosensor technology in practic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biosensor intelligent robot "Star" in the National Day report of Xinhuanet in 2019. On this basis,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biosensor report and traditional report are put forward.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biosensor is a new data acquisition tool, which expands the measurement dimension of instantaneous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will bring more accurate and far-reaching communication changes for the financial media reports.

[Key words] Biosensor technology; Sensor news; Media fusion; Xinhuanet.com

随着媒体融合的进程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新兴技术被应用其中,万物皆媒的时代已经到来。其中,传感器通过采集、分析数据,实现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有机连接,拓展了信息来源和呈现方式,传感器新闻因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生物传感器新闻,更是从解读人的情绪、情感角度,为新闻的生产和分发提供了新的实践维度。生物传感技术与融媒体报道的碰撞,激起传媒行业新浪潮,值得学界予以关注和思考。

1. 传感器新闻与生物传感技术

“传感器新闻”指的是利用传感器来生成或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视化,并使用数据来支持新闻报道的一种新闻生产模式。传感器作为新闻报道过程中使用的一种工具,实现数据的精准获取是其根本。2013年,“传感器新闻”的概念由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新闻中心提出。同年,纽约公共广播电台开展了由公众佩戴传感器参与的《蝉虫跟踪》报道,美国《太阳哨兵报》的一篇调查报道《法律之上》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也用到了传感器数据。随后,传感器新闻的实践逐渐增多,在国内,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的“据说春运”系列报道采用百度地图的传感器数据,展示了春运迁徙情况。

生物传感技术是传感器技术的一个分支,利用皮肤电传导测量人的情绪唤醒度,进而反应人的情绪、情感波动情况。2014 年底,新华网创建国内首个基于生物传感技术的用户体验实验室,也是首个对生物传感技术和传媒行业的跨界融合进行研究和尝试的机构,并推出国内第一代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Star。在2019年国庆报道中,新华网记者团使用新一代“Star”制作了公众号推文《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以视频加图文的形式展示了观看阅兵儀式过程中人们的情绪变化。

2. 生物传感报道展现的优势

利用生物传感技术,新华网在《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中,绘制了现场报道国庆阅兵的记者和数十位观看庆祝活动直播的观众的“情绪变化曲线图”,曲线上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对应到阅兵仪式的相应场景,反映人们当时的真情实感。

2.1 应用数据采集的新方法

生物传感技术拓宽了数据采集的维度,“只要佩戴上相应的传感器设备,生物传感器所收集到的用户信息是和事件或者场景同步的。”如同新华网官方所介绍的:“Star”通过传感技术采集受测者的情绪生理数值,传递到后台计算机上进行测算,每一个“波峰”,代表一个心情激荡的时刻。

在新闻报道中,搜集所需数据是基本且重要的准备工作。传统的方法,主要依靠记者查询官方数据或对有限个体采访等方式来获取数据,可能会面临数据不够精确、样本较少等问题,大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报道;利用传感器采集并分析数据,更具针对性和精确性,可以定量地进行分析。在国庆阅兵报道中,生物传感器更是突破了人的生理界限,将以往不能触达的区域显现出来,避免了受舆论压力、表达错位等主观因素的干扰,获得原始数据。

2.2 呈现隐性数据的可视化

在生物传感报道中,通过算法和技术将人的生理情绪变化转化为数值,自动生成“情绪曲线”,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比如在《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中,通过截取总书记向党旗、国旗和军旗行注目礼时对应的观众情绪曲线片段——不断上升,直观地反映出人们当时激动的情绪反应和与有荣焉的情感波动。

将主观情绪客观呈现,对比人们明显可查的行为数据,情绪情感数据往往更抽象、隐匿。“通过对传感数据的分析、挖掘以发现常规新闻中不能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从支离破碎的信息中发现规律和趋势。”人本身的生理情绪反应成为最真实的信源,每个人生成各自的体验数据,不再是模糊的群像,增加了报道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可视化的方式也增强了可读性。

2.3 构建媒介生态的深连接

生物传感报道是记者和在场观众一起参与、创造出的新闻,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将媒介生态引向更深远的方向。如新华网的这篇报道,在数据中观众可以对应自己的反应、找到自己的故事,激发场景和人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共鸣,在互动和参与中,真正实现个人和报道的“同频共振”。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生物传感技术便将这种延伸向纵深处更前进了一步。向内可以探寻人的感受,向外可以传递人的情感,也让用户参与到报道中,内容生产成为一项广泛参与的活动,人们相互有了更多理解和认识,在融媒体报道中实现人与物、人与事件、人与人的深度连接。

3. 生物传感报道遇到的问题

新华网出品的《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在创新的同时,也暴露出生物传感技术目前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比如,相对于其他多篇10万+文章的传播效果,这篇只达到5.9万阅读量,明显反映出人们对新形式报道的接受度较低,从整个生产、分发、反馈流程看,也有其他限制因素。

3.1 技术门槛

生物传感报道的关键在生物传感器,要求对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详实准确,其研发具有极高的门槛,需要计算编程、心理认知、脑科学等多专业人才的跨界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在应用时,面临设备少、布控范围有限等问题。

同时,对报道团队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使用前对记者进行培训,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不仅有记者参与,还需要技术人员提供支持,对传媒业的人员结构和融媒体报道技能,都提出新的挑战。

3.2 传播效果

生物传感报道还不熟练,目前看来有一定的实验性质,虽然内容形式很有创意,但在内容深度上浅藏辄止。在报道中,线性地呈现人们的情趣情感和对应着的阅兵场景,展现为主,深层次挖掘的内容和信息增量较少。

目前对生物传感技术的使用还停留在内容生产环节,在分发、反馈等过程中并未涉及。生理传感技术,“将传播效果的测量拓展到对受众的实时情绪监测和受众实时心理变化数据的收集上,能够根据受众的实时反应有效判断受众对某条信息内容的关注度和情感参与度。”对人的生理情绪等隐性数据的开发还是片蓝海。

3.3 伦理考量

生物传感报道在数据的采集和使用过程中,难免触及人的隐私。新华网的报道,是在参与人员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的,即反映出这类新型报道需要伦理规范。

当人的知情权和隐私权和生物传感技术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平衡和选择?这是今后需要面对的。

4. 可借鉴的应用模式

4.1 挖掘感性数据

生物传感技术并不神秘,其对融媒体报道的本质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搜集数据的工具,使得数据材料又增加了人的生理情绪这一感性维度。在今后的报道中,可以考虑加入感性数据,继续精进数据处理能力,专注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生产优质内容。

4.2 呈现多元形式

创新融媒体报道的生产机制,保持一定开放性,和用户合作,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生理传感数据的搜集分析中。同时在对生理传感数据的使用上,既可以视频、文图等形式多元化呈现,也要保证内容质量,在深度报道、预测性报道中发挥价值。

4.3 发展个性推送

平衡伦理问题和新技术的使用,履行告知和引导的义务,重视从人的生理感受层面给融媒体报道提供反馈依据,更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提供“定制化”内容,进行“千人千面”的分发,甚至研发出相应的评论互动机制。

5.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和其他任何一种新兴技术一样,生物传感技术已经进入传媒行业,既会带来一些伦理问题,也带来数据采集、分析、反馈的新机遇。在融媒体报道中,生理数据增加了对瞬时传播效果的测量维度。在内容生产上,能提供关于人的更精确的隐性数据;在内容分发上,可以通过对前期阅读过程中生理数据的分析,实现个性化推送;在传播反馈上,可以通过了解用户的阅读情绪进行互动、并反推内容的调整方向。在融媒体报道中,短时间内,生物传感技术会受制于技术门槛等难以大规模应用,长期来看,想要更好地迎接变化,就要辩证对待,利用其优势提升内容质量,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蒲虹宇.大數据背景下的传感器新闻生产模式研究.[M].成都理工大学,2017.5

[2]新华网.《是什么让他们心潮澎湃》.https://mp.weixin.qq.com/s/r30Hrh1qfZhvd2M1DQHcsg

[3]杨溟.我懂得你的感受——生物传感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6,(06),13-15

[4]许向东.2015.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J].国际新闻,2015,(10),107-106

[5]华金香.从生理传感新闻的诞生看实时传播效果研究[J].传媒,2018,(14),92-94.

猜你喜欢

新华网媒体融合
新华网登陆A股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党史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