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南山区产业扶贫经济开发模式研究

2020-08-04蔡兰

乡村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

蔡兰

[摘 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彭阳县作为宁南山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和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紧密结合县情实际,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为重点,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初步形成了红河乡“53211”农民增收暨整乡推进产业扶贫经济开发模式。

[关键词] 产业扶贫;经济开发模式;宁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6-08-4

1 基本情况

“53211”整乡推进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以乡镇为单元,整合统筹现有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支持农户发展草畜产业、设施农业和劳务输出业,实行县、乡、村和部门联动配合责任机制,实现农民短期脱贫、长期致富并达到小康的目标。“53211”具体内涵是通过落实“5321”措施实现“1”的目标。“5321”即扶持适宜发展养殖的农户每户养牛5头以上或养羊30只以上;扶持适宜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每户种植2栋以上日光温棚,或暂不具备条件发展养殖业和设施农业的农户每户种植1.33 hm2以上优质牧草;同时,通过劳务技能培训,引导每户至少输出1名掌握某项实用技术(技能)的务工人员。“1”即家庭年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2 主要做法

2.1 内外结合促增收

以扶持产业发展为主,通过2个途径实现农民增收,一是发展种养产业,在本地“生钱”。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借助科技支撑提高产出效益,力争两三年打造1 000户示范户,带动1 000户一般养殖户,全乡畜牧养殖户达到2 000户,每户养殖5头牛或30只羊,年收入5.0万元;日光温棚达到4 000栋,每栋棚年收入2.0万~3.0万元。二是扩大劳务产业,从外面“挣钱”。以政府引导为主,进一步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和劳务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功能,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市场化运作水平,力争年稳定转移勞动力6 000人,年人均收入2.0万元,创收1.2亿元。

2.2 因势利导强产业

坚持以片区为主、兼顾农户,引导支持农户有选择地发展草畜产业和设施农业,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典型引领、规模发展。具体推进产业发展需重点考虑以下优势。一是地理、自然条件优势。红河乡位于彭阳县东南边缘,分别与甘肃省镇原县、平凉市接壤,203省道穿境而过,距离彭阳县城和平凉市均不到30 km,交通条件便利;海拔低、光照强,是彭阳县气温最高区和夏粮最早成熟区,光、热资源丰富,且境内大部分属红河上游川道地区,川台地面积大、水资源丰富,有水浇地0.073万hm2,非常适宜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市场前景优势。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牛羊肉和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发展牛羊养殖和设施农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而且毗邻的甘肃省平凉市牛、羊(肉)产业发展历史久远,市场销量可观。三是发展基础优势。境内红河川道南北两山,退耕坡地面积大,种植的紫花苜蓿留床面积在0.333万hm2以上,为发展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加之黑牛沟、文沟两村回族人口占绝大多数,村民素有养牛养羊的传统,养殖技术比较成熟。近年来,红河乡推行市场带动基地、企业带动农户的“双向带动”模式,采取建园区、签订单、扩基地等多种形式,着力做大做强辣椒产业,着力打造川道7村30 km设施农业长廊,上王、韩堡等村设施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红河辣椒”等设施蔬菜、瓜果远销区内外,已打造出品牌效应。

2.3 多措并举筹资金

“53211”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规划总投资巨大,资金到位是基本要求,也是最大难题。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确定了在增加扶贫专项资金投入、创新金融服务机制的同时,加大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及社会帮扶资金投入力度,以财政、行业部门和社会帮扶投入为主体,鼓励群众投工、投劳、投资,采取“互助资金借一点、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聚集多方资金,成功解决了18 614.489万元的项目总投资问题。

2.4 明确责任抓落实

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组织和相关部门(单位)的职能优势,根据权限定责任,明确任务抓落实,促进各种扶贫项目落到实处。县上统筹协调成立了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的红河乡整乡推进扶贫开发项目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方案制订、资金整合筹措、监督管理考核等,为试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红河乡作为试点项目实施的责任主体,成立了试点工作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各村成立了项目实施小组,具体落实项目工作任务。县直相关部门(单位)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做好项目争取、资金协调和技术指导等配合服务工作,并将具体任务划片责任到户(棚),形成了联动配合、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工作良好格局,确保项目有计划、有步骤、顺利推进,发挥最大化效益。

3 工作成效

3.1 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山区草畜产业、川区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已具维形。一是川区设施农业跨越发展。目前,红河乡已建成宽坪、上王、红河、友联和韩堡5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总面积达0.247万hm2,预计2020年全乡蔬菜总产量19万t,总产值1亿元,提供种植户户均收入5万元,提供农民人均收入5 000元以上。二是山区草畜产业整村推进。在文沟、黑牛沟两村的示范带动下,其他山区村的群众积极新建养殖大棚、补栏扩量、种植牧草,全乡新发展养殖示范园区20个、示范户1 000户,新增牛、羊饲养量5 000头、2万只,多年生和当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0.493万hm2,草畜产业逐步成为山区村的支柱产业。三是全乡劳务输出产业稳中有升。每户至少输出1个劳务工的目标绝大多数家庭已经实现,一户有2个或2个以上劳务工的家庭为数不少,保守估计,全年输出总人数在6 000人以上,创收在1亿元以上。

3.2 生产方式逐步转变,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产业布局的调整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效益的提升。一是劳动效率明显提高。川区设施农业采取以“反租倒包”为主的经营方式,基本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1个家庭有1个劳动力就可以经营2栋棚,使农民从传统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一年四季给牛拉长工”和“绑在土地上”的日子成为历史。山区以优质牧草为主,塬区以地膜玉米为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操作,富余人员外出打工挣钱,多了一份劳务收入,而且“旱涝保收”。二是产出效益明显提升。设施农业方面,按1栋棚(占地0.133 hm2)来说,露天种植地膜玉米,最多收入4 000元,而种植1棚辣椒,按目前市场均价2元/kg计算,可创收1万元,两者差距明显,扣除成本(建棚成本不计)后,收入远高于传统种植业;草畜产业方面,按667 m2紫花苜蓿来说,单纯卖草(按割两茬计算)可收入400元左右,而作为饲料喂牛,可提供1头育肥牛3个月的饲料,扣除精饲料、人工成本等,产值约为1 500元。

3.3 农村社会繁荣稳定,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红河乡调研时,时时都能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处处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与北部乡镇部分村组的经济萧条、冷冷清清形成强烈反差。所到之处,或日光温棚鳞次栉比,或地膜玉米拔节生长,民居建设布点整齐、错落有致,道路宽阔,绿化整洁,农户家境富裕。文沟村老支书兰占良的新居花费8万元,客厅、卧室和卫生间一应齐备,新潮、豁亮、洋气,功能上与城市楼房不相上下。人们或在田间耕作,或联系跑运销,或操持家务,闲聊、赌博、聚众闹事等现象不复存在,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已经形成。

3.4 农民观念有所转变,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和先富农户的带动,红河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产业扶贫的受益主体,对扶贫的观念和态度有了明显转变。其一方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给钱给物式扶贫,而是更加注重产业扶贫,增强自我“造血”功能,相比以前“等靠要”的懒惰心理,多了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对于扶贫的态度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迎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号召,争取对接扶贫项目。入戶调研时群众积极了解2020年“以奖代补”政策,并盘算着自己能不能享受得上,相比以前群众的反对、阻挡等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

4 存在的问题

4.1 政府投入资金较少

红河乡整乡推进项目规划总投资18 614 489.000万元。其中,申请自治区扶贫专项资金1 142.9.000万元,占6.14%;行业部门整合资金10 817.989万元,占58.12%;银行贷款805.600万元,占4.32%;群众自筹5 848.000万元,占31.42%。由此不难看出,行业部门整合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占半壁江山;其次是农户自筹,总额达5 848.000万元,户均约8 984元;而自治区扶贫专项资金和银行贷款两项仅占10.46%。政府投资过少、支农信贷难度大,妇女创业贷款等项目贷款门槛低但总量小,对整乡推进扶贫试点的推动作用发挥得不够。行业部门整合和农民自筹资金压力过大,一方面加大了筹资难度,另一方面影响着行业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同时造成了部分农户短期返贫。

4.2 农民经营理念不新

虽然红河乡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加,但是农民经营理念整体上还不够新。一方面,其对牛羊疫情、设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缺乏主动防控意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因为一些完全可以有效防控的疫病没有得到及时防控而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规避风险意识不强,由于农业保险机制运行不成熟,保险覆盖面小、险种少,加之农民对农业保险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位,购买保险的人员极少,一旦造成损失,只能由农民单方面承担。

4.3 种养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红河乡设施农业和牛羊养殖虽有一定规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全乡整体而言发展并不平衡、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分布不均。目前主要是区大部分村的设施农业和以黑牛沟、文沟2个山区村的牛羊养殖在发挥效应,支撑着产业扶贫模式的实施,其他村组产业优势不明显、特色不突出,“整乡推进”仍不能全面实现。二是产品附加值很低。由于缺乏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和草畜产品出售的基本都是原材料,产业链条短,下游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低且保鲜时间短,销售收益低、风险大。三是营销机制不健全。缺乏集包装、仓储保鲜、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牛、羊(肉)销售基本完全通过民间渠道,在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方面鲜有作为。“红河辣椒”品牌虽已打响,但品牌保护意识不强,引领市场的能力还不够,目前牛、羊(肉)方面还没有拿得出手的品牌。

4.4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随着农民眼界的开阔和科技意识的增强,近年来红河乡农民设施农业种植技术、牛羊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升,部分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较快,但受全县农业科技整体发展水平的制约,农业科技含量仍不高,科技支撑力度仍不够。一是专业技术人员相对偏少。全县在职在编农林水牧有资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00人,担负着全县农业科技服务的全部任务,服务对象超过20万,比例约为1∶500。二是随着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广大农户对特色优势产业知识、新技术需求越来越多,科技人员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慢,难以满足农户需求。三是由于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较少,种植、养殖优质、高产、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不多。四是受农业技术服务相对滞后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农民种养技术提高缓慢,大多农民凭经验或现学的一点粗浅的技术开展生产。

4.5 务工就业竞争力不强

近年来,彭阳县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和收入均大幅增加,但转移就业质量或者劳务产业发展程度仍处于较低层次,农民转移就业难度相对加大、收入水平偏低,红河乡也不例外。一方面,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农民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不高,在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岗位就业率低;另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增多,同时城市待业人员和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数量也在增多,他们与农民工竞争就业岗位,农民工的就业需求空间相对缩小。农民转移就业仍以体力型岗位为主、以小本个体经营为主。

5 对策建议

综合分析以上情况,今后要想在彭阳县乃至固原市推广“53211”产业扶贫开发模式,还得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以增强实施效果。

5.1 调整资金整合比例,保障资金到位

坚持“互助资金借一点、政府投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的资金筹措办法,建议自治区继续加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投入,以缓解部门资金整合压力,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储备后续投入资金;建议金融部门创新服务机制,降低支农信贷门槛,提高支农信贷总量,扩大支农信贷覆盖面,延长贷款期限,确保整乡推进扶贫开发不因资金问题在落实上“软着陆”、效果上打折扣。同时,要延长项目投放时间,建立后续保障资金长效机制,真正扶持农民把产业发展起来,自己能周转运行。另外,对社会帮扶资金可尝试定点到户,提高扶贫精准度。

5.2 更新产业经营理念,有效规避风险

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农民更新产业经营理念,增强对牛羊疫情、设施农业病虫害的主动防控意识,由被动“治病”到主动“防控”。动物防疫部门也要主动出击,对牛羊从进购、改良到养殖、出栏进行全程跟踪,确保防疫到位,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损失。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加强与保险行业的合作,增加农业保险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让农民熟知农业保险有关知识,增强农民的风险规避意识,鼓励农民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合理购买农业保险,分散承担风险,减少不可预知的经济损失。

5.3 破解种养产业难题,提升产业效益

一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扶持一两家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在清真牛羊肉、设施蔬菜的分类、分拣精包装和上架销售上做文章,提高农产品上市单价。二是在切实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精心组织做好包装设计和商标注册工作,可采用条形码、二维码等防伪技术,防止侵权假冒,提高市场信赖度。三是以城乡市场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集包装、储藏保鲜、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培育发展一些市场化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有序的市场营销秩序,让客商找农户,从根本上解决销售难问题。

5.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含量

一是加大科技人员培养力度,充实和壮大现有科技人员队伍,力争科技人员全程跟紧指导种植、养殖。二是着力培育当地品种。通过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合本地条件、抗病能力强、肉质口感好的牛、羊品种,引导农民在运用新兴种养技术的同时,牢牢抓住绿色无公害这一关键优势,打造彭阳县特有的绿色无公害牛羊肉和蔬菜品牌基地,以优质的农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政府可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農村科技投资体系,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在特色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以及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和使用上给予扶持和补贴,提高的生产农民积极性。四是提高农民科技水平。通过培训示范、观摩交流和能手帮带等多种有效形式,切实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5.5 强化转移就业培训,提高竞争实力

以农民工职业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和城市生活常识为主,强化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竞争力。在加大政府对就业培训的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培训体系,提倡采取政企联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方式,提升培训档次与质量;出台政策鼓励培训机构主动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培训合同,实行订单、定向培训,增强培训项目、内容的适应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提升与市场的匹配程度。另外,可加大对创业人员在技术培训、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创业或就地转移就业。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的石泉经验
农业院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关于河南省产业扶贫法律问题的研究
百色市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现状与对策探讨
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
奋力书写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江西答卷
“产业联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