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校带弱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
2020-08-04傅树京
傅树京
在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做了不少工作,出台了很多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强校带弱校”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将强校资源辐射到弱校,采用以强带弱的方式解决弱校问题,从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强校“强”的资源主要是良好的文化、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这些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信任,所以家长不惜花费重金把孩子送到优质学校。如果能够让薄弱学校的学生享受到强校的这些资源,均衡化问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实施“强校带弱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涉及管理、人员和技术等,所以必须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制度保障机制、教师交流激励机制,以及新技术支持机制等。
建立强校带弱校的制度保障机制
“强校带弱校”主要是在引入基础上的有机结合,弱校引入强校的良好文化、优秀教师、先进技术等,然后与本校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文化,建立热爱本校学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打造适合本校环境的教育教学技术。这个过程需要强校与弱校共同投入,目标一致地行动。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
从社会责任的角度看,虽然强校应该帮扶弱校,但是强校也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实体,有规定的教师编制、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有确定的制度规则,首先要做好本校的各种工作,要培养好自己学校的学生,要完成好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要满足社会的期待,尤其是家长的寄托,否则便难以称为强校,也难以帮扶弱校。弱校也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实体,也有自己的运行规则,强校带弱校办法的实施使得其在自己的运行空间和程序中多出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事务,要接待外来人员、要纳入外来事物、要运用外来方法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不能仅仅把强校带弱校的行为建立在民间的一种帮助基础上,还要将之建立在制度保障基础上。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对于帮扶行为要有相应的经费投入,并建立专款制度;还要有相应的政策投入,要留有包括教师编制、评职名额、经费使用等方面的政策空间。
建立责任保障机制。要明确强校与弱校各自的责任机制。例如,强校提供什么帮助,如何提供帮助,弱校接受什么帮助,如何接受帮助,在接受的过程中如何体现有机的结合等。再如,双方如何建立组织机构,双方如何配备彼此的人员,双方的工作职能与职责等。
建立考评保障机制。把强校帮扶弱校纳入投入和责任制度保障范畴后,还要明确考评内容、确定考评指标、建立考评部门、配备考评人员,设置考评后的反思机制,完善后续的帮扶措施,制定考评后的奖励与惩罚措施等。
建立强校带弱校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建立强校与弱校之间教师的双向交流是解决均衡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双向交流,顾名思义是强校教师交流到弱校、弱校教师交流到强校。强校教师到弱校参与弱校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活动,把强校的优秀文化带到弱校,同时引领弱校教师专业发展。弱校教师到强校,一是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向强校的教师学习,二是把强校的优秀文化带回自己学校。
目前我国中小学的人事管理体制带有强烈的“单位制”,教师的人事关系、工作安排、绩效考评、薪酬待遇、晋级提升、生涯发展等全部在自己工作的学校。“单位制”的特点使得教师们知道所属学校是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可能伴随他们一生,这所学校与他们是命运共同体。为了自己的发展,他们会在这里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工作,还会制定自己在这个单位的长远发展规划,甚至会把自己的家庭安排在这所学校的附近。现在要让强校的教师到一所薄弱的学校进行帮扶,在工作条件、发展环境、文化氛围都远差于原有工作单位的情况下,如何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实施帮扶行为呢?
教师作为社会人,有社会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物质需要、经济需要、发展需要等。除了具有一般社会人的特点外,教师群体还对尊重、成就、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为看重,如果能够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他们就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地进行帮扶,所以要建立教师交流的激励机制。例如,对于前往弱校帮扶的教师,在经济上给予一定资助,在工作量上给予一定减免,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倾斜。不仅如此,还要给他们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成就需要得到满足的机会,提供晋升渠道,使帮扶教师把在薄弱学校积累的经验变成一种职业生涯的财富。
由于是教师的双向交流,在考虑强校教师帮扶积极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弱校教师接受帮扶的渴望性、认同性以及主体性等,建立接受帮扶教师的激励机制。例如,弱校的领导要认可教师的学习,要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不仅是跟强校教师的交流,还要让他们主持本校的一些工作,把强校的经验带回来与本校教师交流,这实际上就是对他们的认可。
建立强校带弱校的新技术支持机制
教育均衡的结果就是让每个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標,统一标准教育与差异化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有序、健康、高效的发展需要有统一的要求,教育的功能就是要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以统一标准的教育是需要的。强校学生之所以优秀,原因之一是他们与社会的统一要求比较一致,所以接受统一标准的教育效果好些。薄弱学校的学生虽然也具有接受统一标准教育的基础,对他们实施统一教学、统一要求、统一评价有可行的一面,只是需要排除他们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针对具体问题予以解决。如果欠缺针对性教育,不仅对他们的发展有压力,而且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差异化教育,即因材施教,是实现薄弱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差异化教育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方位了解和准确判断。虽然我们一直倡导因材施教,但是由于对“材”了解的局限性和判断的非精准性,降低了“施教”的效果。尤其是强校教师,他们工作的主要地点不在弱校,不可能天天与弱校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了解有限,从而阻碍了他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因材施教就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人工智能的出现为全面掌握和精确判断学生信息提供了极大可能性。人工智能可以全面采集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过程的各种数据,诸如学习中的各种言语、行为表现以及对事物的各种反应等,然后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大量数据的“学习”,全面、充分、准确地展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精准地“画像”,从而可以揭示他们发展过程的规律和特点,诊断他们发展的水平层次,认识他们的个性特征等。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欠缺的内容,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判断学生学习的困难之处等。不仅如此,还可以帮助教师判断学生的长处与独到之处,判断学生思维情况、语言情况、注意力的时长及关注的内容等。强校在帮扶弱校时,可以引入这些先进的技术,帮助双方教师精准认知学生。
“因材”具备了,根据学生情况的“施教”主要还是由教师承担。探索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策略对教师具有极大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针对学生情况提出有效解决办法需要教师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与专业经验。强校教师可以根据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分析曲线,根据人工智能的“画像”,提供具体的帮助技术,例如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推荐不同的学习资源、提供有差异的辅导内容、实施一对一的咨询服务等。不仅如此,弱校教师在强校学习时,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的这一功能,通过对强校学生“施教”,在实践中学会有的放矢地运用教育策略。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