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的“哭声”与“笑声”
2020-08-04林舒园
林舒园
摘要:低段的孩子是非常热爱上美术课的,但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课堂状况。这一次,课堂上孩子的哭声激发我对“美术”教学、家庭教育的重新思考。家庭教育挫败孩子学习美术的自信心。面对这样不同心理特征的孩子,我改变对他的教育方式,重新点燃学习美术的希望之光。
关键词:美术课堂;哭声与笑声;因材施教;尊重个性
一、案例分析
1.案例场景——美术课上的“哭声”
孩子们一周只有两节美术课,他们对待美术课是激动的!是兴奋的!是藏不住的喜悦。每次上美术课,孩子们都是充满期待的眼神,一直觉得这种愉悦性是美术学科本位上独特的魅力。直到那一天,让我改变了这个观点。
课堂上,我把主要部分讲完了,剩余的时间交给孩子们自由创作。在班级巡指导创作过程中,我发现小Q的纸张上完全空白,笔拿在手上,一笔都没动,整个人很焦虑的样子。
我走到他旁边,轻声对他说:“小Q,你是在思考怎么画吗?”
他一直重复的说:“我不会!我不行!我不会!我不行!”
“没关系,我教你,咱们一起来试一试。”顺势拿起手上的笔,带着他画。
他还是重复的说:“我不会!”。
没画两笔,就开始乱涂乱画,无声的掉着眼泪。
之后连续每堂美术课,小Q一直是处于这种状态,每次到画画环节就开始不敢动笔,没一会儿就开始哭,再来就是拿着笔使劲的乱涂乱画,后来开始整个人钻到桌子底下去,把笔扔掉。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发现有小朋友这么排斥画画,涂鸦本应该是小孩子的天性和乐趣,为什么小Q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小Q明显是特别喜欢美术老师,上课回答问题积极主动,但是到了实操创作的环节整个人就跟变了似的。
2.分析了解——对症下药
为了更好的帮助小Q,课后我与小Q、小Q的班主任、各个科任老师,以及她的妈妈进行详细的交流了解。原来,小Q在家里是属于老大,家里有三个孩子。妈妈平时比较忙于照顾两个更小的弟弟,对小Q比较没有耐心。妈妈和弟弟有时候会无意中说他画画很不像,不好看之类的词汇,缺乏鼓励,敏感的小Q内心就受到打击。在平时其他科目的课堂上,没有特别突出,但也不会太差。人比较矮小一点,体育课上运动能力稍弱。
综合各方面的了解,我对小Q有了全新的认识:(1)小Q在家庭教育中没有受到鼓励,幼小的心灵害怕被人嘲笑,心理构建不完善,自信心薄弱;(2)小Q的个头相对同龄人来说稍微矮小一点,动手能力稍弱,因此也不敢动手尝试,没有体会到过程的美术创作过程的快乐;(3)以及小Q刚上一年级,一年级的学习方式不适应。
针对小Q的问题,我根据实际状况尝试做一些计划来帮助小Q在美术学习上慢慢建立起自信心。
3.方案实施——美术课上的笑声
(1)体验美术学习的快乐,激发兴趣。
这一次上的是《会动的小纸人》手工课。在老师的鼓励下,小Q尝试想要动手开始画直线。但是刚开始画出一笔,他就说开始否定自己了,说自己直线画歪了,我又提醒他可以借助工具,他就拿出一把尺子,比对着画出直线。接着要把利用剪刀把这条线剪开,可是他手比较小,手部肌肉发育不健全,没有控制好剪刀,于是剪着剪着就剪歪了。于是,他的情绪又复燃了,开始自暴自弃,随便乱剪。这个时候我没有阻止他的行为,也没有批评他,而是去观察其他小朋友的创作,巡视一圈回来以后,小Q的桌子上已经是满满乱七八糟的碎纸张。
我开心的走到他身边说:“你的这些纸张都是宝贝,你能把它们送给我吗?”
小Q满脸忧愁地说:“反正都不能用了,给。”
“仔细看哦,美术老师要给你变魔术,我们要变废为宝。”
小Q充满好奇的眼神盯着我,瞬间有点被我的热情感染,看见他嘴角问露出微笑。
下面我拿出一张彩色纸,把他的碎纸都包起来,卷一卷包成一个糖果造型,再用彩色笔
画几条彩色的线,一个好看大气的糖果出现了。
小Q开心得为我拍手叫好。“美术老师,你好厉害!”
“好玩吗?你想不想也来玩玩美术魔法?”
“想!那我也做一个。”小Q终于露出笑容,开心地做起来。身边的小朋友看到他做出一个好看的糖果,也说要跟他学习怎么做。小Q兴致洋溢的教起了其他小朋友制作方法。放学的时候,他还特意跟我说:“我回家要再做一个糖果送给弟弟。”
我就逗趣的问他:“你还怕不怕画错了?剪坏了?”
小Q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很肯定的回答了我:“不怕!”
这一节课,虽然小Q没有完成课堂的任务,但是他重新拾获得了自信心。当他画错了,剪坏了,老师都不给予否定和批评。再次出错让他的玻璃心又受创,如果这个时候强行去教他怎么画怎么剪,效果也会和原来一样,他剪几下画几笔就说自己不行了。于是,教师借机发挥,将错就错,任由他剪纸发泄情绪,至少不哭。等他心情平复下来,我再利用他的废弃材料变魔术,激发小Q学习的欲望,制作简单又好操作,他也独立完成一个漂亮的美术作品,自信心开始建立起来,并且化身成为一个小老师,教了其他的小伙伴,也获得小伙伴的支持和肯定。
(2)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锻炼美术思维。
小Q的学习热情虽然获得一定的激发和进步。但是,针对他的现状,一旦遇到问题,依然很容易因为做不好而哭鼻子,又慢慢失去自信心。因此,锻炼提高他的美术思维和基本功是最坚实有力的自信来源。因此,我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启发他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能力。每天下课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带着他观察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挖掘生活中观察、思考、感受的美的快乐。比如:一片残缺的叶子,和一片完整的叶子,不仅仅在形状上不同,颜色上也区别很大。不用画笔,直接用“画空”的方式,不涂颜色,从颜料盒里找到觉得适合它的颜色。通过这种虚拟的方式,无形中培养小Q对形的理解和把握。除了用观察,还用触觉的方式去感受叶子的纹理,温度等。带着他观察植物、动物、建筑、生活用品等等,慢慢的小Q就很喜歡观察生活中的物品,一看到我就迫不及待的跟我分享,越来越享受这种欣赏的愉悦性,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感受,也会和自己的小伙伴分享快乐。
(3)尝试创作练习,提高自信心。
我送给小Q一本小小的图画纸,让他随意画,没有主题没有要求的画,不必考虑线条是否笔直,不必考虑色彩是否优美,搭配是否合理,只要你认为涂鸦能给你带来快乐就可以了,第一页是我带着小Q一起快乐的涂鸦,剩下的每一页都交给小Q自由的创作,尊重他自己的想法。另外我还和小Q做了一个一周一画的约定,把观察到最感兴趣的事物或结合自己的想象笔尝试画成小图,不一定要画得逼真,听从你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想怎么画都可以。你的任何作品,任何事情都可以跟老师分享。小Q也渐渐和我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
随着时时间的积累,小Q课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好,不再哭鼻子。哪怕画得不好,也会尝试画一些东西。用一些简单的线条图形组合在一起,老师也请他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法,他开始在美术课上更勇敢表达。
后来再一次上课《花儿寄情深》,我惊讶的发现小Q竟然能独立的完成一个小花朵的制作,而且是坚持到放学做完,并兴高采烈地把这朵花拿到办公室送给我。
二、思考
1.因材施教守護心灵之花
低年级的儿童的他们的大脑虽然发育到成人的80%90%,但是他们的心理还处于非常幼儿的状态。他们天真可爱、敢于想象、天马行空、注意力弱、耐心差、比较依赖父母和老师等特点。因此这个时候,儿童的心理健康要靠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来共同来维护,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重要的影响,行为世范,身正为师。小Q是属于比较敏感的气质类型,家庭教育缺乏对他鼓舞,反而让敏感的小Q感觉到被嘲笑,小Q又把这种观念情绪放大。针对这种心理特征的小孩,教师和家长都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包容,多一点陪伴。人人生而不同,教师作为执教者,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传授美术专业绘画人才,它旨在教育完整的育人,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因此解读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认识到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有何种表现方式,对美术教育起着科学性的指导作用。
2.尊重个性游戏教学
儿童就像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儿童喜欢涂涂画画、喜欢色彩,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他们拥有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单纯从美术来说,绘画是一种乐趣,哪怕是一种涂鸦,也能让儿童感到愉悦性。他们绘画的作品并不像成人眼中的物品,这就是儿童艺术的价值所在,他们的每一笔一画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开心的绘画着,不管构图,不管结构,不管形态美与丑,因为面对张纸,他们就是上帝。最为一个旁观者,我们最好的方式是学会“倾听”,尊重儿童绘画的内容。更不能用批判性的语言去评价“美”、“丑”、“像”、“不像”。这会像案例中的小Q被带入鸿沟。绘画就像游戏一样,这份体验感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随之消失,这更是弥之珍贵的财富。国际上,更是有利用绘画作为一种精神治疗的方式。可见美术带来多么强大的功能。牢牢抓住它,如果能够永远保持这种体验的乐趣,那么对孩子身心健康是有多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能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惯用符合儿童身心特征的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只为保持那一份未泯灭的热情和个性。
正如林语堂所说:“在艺术作品中,最富有意义的部分即是技巧以外的个性。”尊重画者,尊重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