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问题、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8-04李晓波
李晓波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发展,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不断变化使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走出弱化、异化、窄化、形式化等认识误区,重识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体悟生命存在、丰富多元关系、联通真实世界、培育感恩意识等价值;明确劳动教育导向,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等,创新与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0)07-00-03
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劳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劳动教育使教育落地。[1]当前,中国社会迈入新时代,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社会的劳动形态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改革开放40年带来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空前丰富,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这一切都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劳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2]在新时代背景下,厘清劳动教育的问题,重审劳动教育的价值,创新其实践路径,显得尤为迫切且必要。
一、现象透视: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误区
在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科技进步取代部分人工劳动的背景下,教育与生活、学习与劳动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割裂,加剧了儿童青少年对劳动的轻视、误解,劳动教育正成为最受人忽视的教育。其具体表现为:
1.劳动教育被“弱化”
检视学校现实,课程表上没有劳动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便列入课表,在“升学指挥棒”影响下,课时也很难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劳动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家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成绩上不去则无法成“龙”、成“凤”。调查显示,73.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或极少做家务,包办孩子的一切; 71%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活动,这样的现象令人堪忧。[3]社会、学校、家长过度关注学生成绩,导致劳动教育沦为智育的附庸,被最大程度的边缘化。
2.劳动教育被“异化”
劳动教育的“异化”,一方面表现为将劳动教育看作是对调皮学生的“劳动改造”,如让违纪学生打扫厕所等,劳动教育成为了惩罚手段。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犯错误才会劳动,劳动是一种羞耻行为,也在某种程度上亵渎了劳动的教育意蕴,使得学生更加憎恶劳动。另一方面则认为智育课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教育,将校内外开展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视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种种“异化”将直接影响指向劳动教育的专门场地改造、资源配置配套、运行机制建设等,不利于学校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
3.劳动教育被“窄化”
不少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等;或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劳动技术课”,认为参加一些动手操作、社会实践或学校卫生清扫等“体力劳动”即可。这些认识并未清晰地把握劳动教育的“全貌”,造成了劳动教育的“窄化”,进而导致学校劳动教育内容不明晰、师资培养跟不上、教育统筹力度缺乏,缺乏专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间、空间与资源的统筹安排。
4.劳动教育被“形式化”
劳动教育“形式化”指劳动教育流于表面形式,缺乏其对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实践。一方面表现为“突击”完成任务。学校平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能力,仅安排一两次集中劳动就视为劳动教育。另一方面表现为“作秀”式劳动,如一些学校的“学农”实践往往“下田十分钟,拍照九分钟”。形式化的劳动教育使得青少年的劳动成了应付各种检查的门面、工具和手段,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的口头语言和文件材料。
二、价值重识: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
新時代育新人,针对诸多认识误区我们有必要重识劳动教育的价值。
1.体悟生命存在,提高生命意识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的进步使得部分人工劳动被取代,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存在感在下降,这冲击着我们对于劳动和个体生命的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4]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和前提。第一,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存在,体会到劳动给生命带来的快乐,以及由劳动生发的生存意志和生命价值。第二,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能够直观地发现自然生命的成长规律,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从而产生对生命的认知和敬畏。第三,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学会悦纳自我,正视和面对生命中的困难、挫折和挑战,形成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
2.丰富多元关系,构筑生命厚度
新时代背景下,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IPAD等功能越来越丰富,网络平台越来越多,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各种需求。这使得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割裂。而人生的丰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关系的丰富程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5]因此,在劳动中,既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也有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谐共生关系。作为连接人与他人、自然、社会的载体,可以说,劳动的广度将会极大丰富人的关系的多样性,进而提升其生命厚度与深度。
3.联通真实世界,明晰人生规划
当前,为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许多普通高中进行了“选科走班”制度改革。其中,学生选科与其对人生规划的了解程度密切相关。劳动作为连接学生与客观世界的直接桥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职业,并了解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在亲身尝试中激发兴趣,进而找到成长方向。另一方面,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敏捷力、协调力、统筹规划能力等持久性特质,帮助学生在明白自身特质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切度最高、幸福感最强的职业方向。
4.培育感恩意识,助力学会生活
西方哲学家詹姆斯说:“人性最深的期盼就是受人感激。”[6]感恩是人们应该坚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但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等客观因素,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匮乏。而借助劳动教育过程,我们可从两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一是角色体验。一定的角色承担机会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小学生通过承担家庭劳动能够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激发自己对别人付出的感恩情感,进而提高道德水平;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感谢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时,通过受助对象的感谢,能够获得助人为乐的幸福体验,从而激发其感恩意识。
三、路径拓展:开展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新实践
新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变化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劳动教育的实践形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明确教育导向,培育劳动价值观
思想决定行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价值观很重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行为。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家庭要改变唯成绩至上的观念,充分挖掘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价值,使孩子在手脑并用中成长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家庭、学校发挥合力,营造符合时代发展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作为德育的主要场域,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其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在创造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懂得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理解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懂得“按劳分配”是一种正义的社会分配原则,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锻炼,更是一种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积极引导。
2.加强课程建设,促进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要逐渐将劳动教育与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相衔接。通过明确劳动教育课程,包括固定课时,相对确定的主题,组织编写劳动教育教学大纲等,为开展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提供保障。
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同时,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引入高科技、互联网、智能化手段,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意识和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只有基于劳动教育的使命价值和时代发展要求,从回归教育本质层面重构劳动教育的课程,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教育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需要[8]。
具体而言,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融合,着力解决劳动教育缺抓手、缺载体、缺场景的突出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例如,学校可积极拓宽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场所,深度挖掘现代企业劳动教育新元素,带领学生走进现代企业,使其在具体劳动实践中领悟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一定储备,提升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引领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理宣.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J].教育学术月刊,2017(3):16-21.
[2]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040(001):21-26.
[3]李奎.城市普通高中学生劳动教育管理与改革研究[D].
[4]袁杰.劳动之于人的马克思主义本体意蕴观[J].社会科学家,(5):26-29.
[5]孙月娟.生产关系浅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61-66.
[6]杨定林."感恩"教育——学校德育不可懈怠的主题[J].中小学心理健康导航,(9):18-18.
[7]苏飞跃,杨昌弋.新时期劳动教育课程价值的重构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18(7):10-13.
責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