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精神在共性信息技术预研中的传承与发展

2020-08-04张瑾李宁

数码世界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张瑾 李宁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我国现代航天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已然具有话语权。在风雨兼程的数十年航天探索中,无数科研人才的呕心沥血最终铸就了万众瞩目的航天精神。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已然进入共性信息技术预研的新时代,传承并强化航天精神是新形势下的航天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我国航天领域探索永葆成功的生命源泉。因此,航天事业的相关人员必须不忘航天苦难辉煌历史,精益求精,以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繁荣发展。

关键词:航天精神  共性信息技术  预研  传承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精神在大量的实践创新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航天生产力进步提高飞行器性能的重要科研方向。在新的航天发展形势下,航天人才必须始终秉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质量意识,始终发挥航天事业的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精神,推动共性信息技术预研的进展,实现航天精神的发展与传承。

一、共性信息技术预研在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一)技术发展迅猛

近数十年来,我国集中科技力量发展航天事业,无论是航天飞行器的硬件制造方面还是与之相关的通信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信息技术概念在航天事业发展中得以广泛普及,共性信息技术的研发不断取得喜人成果,研发周期也大幅度缩减。客观来说,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其应用价值甚至可能会超出现有预期。

(二)潜在效益巨大

随着我国航天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政府对于体系支持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某种角度来说,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航天器平台变成为这个体系的节点。与传统的航天事业科研方向截然不同,共性信息技术的预研侧重点在于对体系配套系统的构造方面,倘若研制成功,将会大幅度拓宽飞行器装备价值链,与航天事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

(三)与航天事业高度耦合

信息时代的帷幕正逐渐拉开,从本质上来看,之所以信息领域能够和其他技术领域取得融合发展,主要可以归结于信息领域的自身性质。其较强的服务性决定了其应用价值必须通过其他领域的发展得以凸显。在航天工程建设中,每一个领域都对应着各自的飞行器实体,且能够在领域内实现自身价值的闭环,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航天工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贡献金信息技术和航天事业发展体现出了极高的耦合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能够为航天工程总体各领域的飞行器平台提供横向支撑。也正因为如此,共性信息技术预研在航天事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航天精神在共性信息技术预研中的传承发展

(一)坚定战略定力,迎接新形势挑战

结合我国现阶段航天事业的发展情况来说,随着行业基础的逐渐夯实,存在比较客观的对人或工具的依赖现象,导致贡献信息技术设计工作不扎实、不严谨。面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的人员必须持续更新设计手段,巩固底层技术工作,以严谨的态度把好质量关,实事求是的对科研过程展开分析。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局势下,普遍开源的信息业界生态无疑对共性信息技术预研团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导致相关科研团队在实际工作中侧重理论研究而忽略了实践检验,导致各单位人员不愿意主动对强度大、牺牲多、见效少的工作出击,而妄想通过走捷径的形式来取得显著的科研成果,这显然和我国传统的航天精神相背离。所以,航天事业单位必须始终大力宣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推广不怕牺牲、坚定信念、勇于开拓的革命精神,让每一名航天事业的研究人员都能够具备先进的思想武装,勇敢迎接航天系统工程复杂性广泛性所带来的难题挑战,克服焦躁情绪和浮躁心理,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对待工程质量。除此以外,共性信息化技术预研成果的取得是行业分工不断细化的重要成果。而作为总体单位的技术人员,必须始终保持“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理念,坚定战略定力,加强个人党性修养,在继承前任先进成果的基础上,以老一代杰出的航天人才为榜样,以海纳百川的事业情怀进一步投入到航天工程的细化工作中,克服新形势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所带来的局限与挑战。

(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对困难主动出击

老一辈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为航天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对于新一代的航天科研人员来说,共性信息技术体系的复杂性要求他们必须吃透老一辈人所传承下来的坚定品质,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细节公关。尤其是信息技术体系的设计人员必须要具备强大的抗压能力,经得起大风大浪的历练,积极应对压力和诱惑所带来的困难挑战,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良好的品性修养来吃透技术吃透规律,切忌在科研设计工作中存在不求甚解的毛病。与此同时,航天领域的科研人员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赤子之心投入共性信息技术的研究,对航天设计报以最大的忠诚。除此以外,虽然我国航天领域的建设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我国的航天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应该放低姿态,虚心听取专家建议和批评,以大国工匠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要求自己,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只求精益求精,不断健全航天事业中的共性信息技术体系,实现对预研总体论证和设计的系统规划,在实践中探索未来航天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严慎细实,谨遵科研纪律

一个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可以在某种程度代表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总体来说,航天事业建设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任何细节上的失误不仅可能对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才损失,更有可能导致航天事业的停滞不前。所以,严慎细实是每一名航天科研人员必备的素质,是最为基础的航天精神。在科研纪律方面,共性信息技术科研人员必须严格对待各位保密规章制度和其他管理方法,对航天工程的质量高度负责,绝不能存在钻空子、找漏洞的不良心理。而且,随着国际形势的逐渐严峻,航天科研人员必须对社会舆论以及国际形势形成客观理性的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日常科研工作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科学管理事务和质量局面之间的关系,始终以警醒的意识投入科研工作中,不对任何一项小的事物抱有侥幸心理,避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困境,置身于伟大科研事业的投入。除此以外,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意识到其和实体工程建设的区别,认识到共性信息技术研发“看不见,摸不着”的本质属性,严格按照信息化技术研究的标准化体系展开相应工作,保证各方面对信息理解的一致性。除此以外,相应的航天单位应该结合共性信息技术的实际状况,不断提升飞行器装备建设效益,催化飞行器装备的性能竞争力。加强信息共性技术科研转化,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升飞行器的性能,实现航天工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辉煌灿烂的航天精神永垂不朽,在集中力量预研共性信息技术、提高飞行器整体性能的新形势下,航天人员务必要继承并发展老一辈航天人的精神品质,发扬工匠精神,推动祖国航天事业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杜泽.深耕信息技术助力航天事业发展[J].中国信息界,2015(05):84-85.

[2]庾虎.载人航天精神与新时代之立德[J].中學政治教学参考,2019(33):38-40.

[3]李彩萍,冯书兴,唐集思.航天信息智能搜索引擎技术[J].航天电子对抗,2013,29(04):7-10.

作者简介

张瑾,1992年8月16日,女,陕西蓝田,汉,本科,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