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恩“典型”理论的影视运用研究

2020-08-04厉业强

艺术评鉴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艺理论典型马克思主义

厉业强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典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影响着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典型”理论具体包含现实主义基本原则、人物共性与个性问题、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个主要内容。电影《过春天》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其人物形象的塑造,即属马恩“典型”理论的运用。

关键词:“典型”理论   艺术典型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过春天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2-0160-04

一、马克思文艺理论与“典型”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在对自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也伴随着知识的形成,因此,自然便成了人化的自然,文艺作品作为人类的精神产物,也遵循这一原则。源于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能动认识,才逐渐出现了反映人们生活状况或是精神状况的文艺作品,即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观点。马克思强调,必须将文艺作品与现实社会联系在一起,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对其进行分析,才能把握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在马恩文艺观中,有一项重要的思想理论,即“典型”理论,它作为一种理论观念,也是一种创作方式,对多种文艺作品的创作、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典型”指可以代表某一类事物或人的特性的一种形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将“典型”归纳总结为理论论述,影响着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人类社会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一些艺术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最直接的艺术表现手段,如小说、戏剧、影视艺术等,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人物形象往往利用“典型”理论的思想进行创作。首先,“典型”理论与现实主义同时被提出,即“典型”理论与现实主义相辅相成,这也就体现了研究“典型”的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意义。其次,“典型”是对人物形象中某一類特征的总结与归纳,但由于其表现对象往往是个体或个案,所以它又具有探讨个性与共性问题的范畴。最后,任何人物无法独立于世的存在,对个体研究,也需要关注其存在的集体,“典型”人物往往又和“典型”环境形成统一,即形成了研究“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辩证关系的思想。“典型”理论是马克思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马克思致菲·拉萨尔》《恩格斯致菲·拉萨尔》《恩格斯致明娜·考茨基》和《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这四封信中。本文将逐一分析“典型”理论中的三个内容,并对电影《过春天》体现出的“典型”理论进行阐述,对现今影视艺术中“典型”理论的应用技巧加以研究。

二、“典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一)论充分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

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是基本原则。现实主义,表示使用简单的手法,不添加过多的修饰,客观、真实的展现现实的生活或者行为。马克思在《致菲·拉萨尔》的信中,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真实进行了论述。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指的是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它是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这种规律还应包括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以及语言富有生活气息等。例如《旧人与新人》,恩格斯表示,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人物形象完美无缺,属于理想化的席勒式手法。“席勒式”即指在作品中缺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它过分追求抽象的时代精神,以致人物变成了单纯的精神的传声筒。[1]马克思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应当学习莎士比亚,人物的塑造不能脱离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生活,需要客观地创作,如果做不到莎士比亚化的创作方法,偏重于主观唯心的创作手法,往往和现实主义存在偏差,成为席勒式,设计出的人物与情节往往不可能正常发生。

(二)典型是个性,也是共性群体的某个个体

“每个人都是典型,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2]这是《致明娜·考茨基》的信中对“典型”的一个总结性描述,它强调了代表性、普遍性——“这个”。它充分地说明,文艺作品中,“典型”是鲜明个性与充分共性的辩证统一体[3],这一含义不仅适用于文学,戏剧作品,也同样适用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创作过程。人物的塑造应该从现实出发,使人物得到具象化的展现,不能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并且,我们需要承认人物的缺陷性,如果不对人物进行真实的描写,往往会将其抽象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这样就会丢失其应有的个性。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使人物具有共性可以使人物成为真实生活的代表,使得更多观众在这一形象中体会出自己的“影子”;个性的保留可以使得影视作品具有情节冲突,增加了电影“奇观性”。充分利用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可以在塑造人物时,做到体现出其典型性与普遍性。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888年4月,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信中,对其写下“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4]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揭示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强调“典型”理论中,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互相辩证统一的思想,对现实主义典型人物的塑造提出了进一步的解释。首先,典型环境是用来描述现实社会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通过对典型环境的营造与描述,它可以达到“全局和局部、普遍与特殊、本质和现象的有机整体[5]”,典型环境包含不同的社会关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往往事先建构出影片表达的完整的世界观,人物所发生的故事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观下,这便是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在大环境中的人物也会具有更强的典型性。其次,马恩曾经说过“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即说明典型环境的建构也对典型人物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有助于帮助典型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典型人物作为能动的人类形象,在电影环境中发生故事,也会对典型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二者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现代电影创作中,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相互制约、发展与影响,也有利于创作者进行影片价值观的建构。最后,不能忽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恩格斯认为,在进行典型环境的创作中,不仅要有自然主义的真实性,并且不能忽视细节的真实。只有达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才能构成完整的典型环境。

三、电影《过春天》的“典型”体现

(一)现实主义题材的艺术塑造

《过春天》以高中女孩佩佩作为“典型”人物,赋予其“水客”身份,直击热点问题,将故事背景置于深圳与香港这一交界地区,讲述了佩佩走私手机,并因此发生的诸多青春回忆。[6]主角佩佩属于“单非”家庭,即父母中仅有一方是香港人,她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每天穿梭于两地。她与闺蜜有着美好的约定,与男生产生了青春的好感,并在欲望中误打误撞成为了水客,由此展开了一段异于常人的故事。

佩佩这一角色的塑造符合现实主义的规律,创作者以现在广泛存在的“水客”角色作为人物原型,进行人物塑造,这使得这一角色具有第一个普遍性。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高中女学生的形象,拥有青春懵懂的情感和校园的友谊。这样的人物设置,可以避免角色成为一个完美的人物,使其保留一定的缺陷,她经历了情感的波动,自我认识的发展,这是她作为女高中生形象的人物缺陷;作为水客,她也出现了一些行为失误与心理波动。这样的人物形象设计使得这一角色生动可感,避免了空洞、脱离现实,符合莎士比亚化的创作方法。不仅佩佩这一角色的塑造符合现实主义思想,阿豪作为快餐店厨师、“水客”领头的形象,生动可感,代表了一类努力赚钱的年轻人;佩佩母亲阿兰是一个贪财但是爱护女儿的母亲形象;电影中的其他角色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普遍原型。因人物与事件发生的地点皆为符合现实主义创作思路,全片故事的发生才不显突兀,情节才能有逻辑的进行。

(二)“典型”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统一

《过春天》的佩佩具有多重身份,她是一个走私“水客”,也是情感懵懂的高中生,还是一名女儿。作为“水客”的身份,佩佩具有每一个“水客”的共性特征,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学,方便两地穿梭,为走私手机等货物提供了条件的支持。作为高中生的身份,她与闺蜜jo发生了一些故事,与阿豪产生了懵懂的情愫。作为一名女儿,她与母亲阿兰产生了亲情的隔阂,与父亲分离,但却独自去父亲的工作地点探望父亲。从不同的身份出发,佩佩都具有这一类身份人群的共性,这使得佩佩能够作为某一群体的代表,具有某种身份的代表性,普遍性,这是其成为“典型”的重要条件之一。

讨论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强调个性的体现,是马恩“典型”理论中为了凸显戏剧冲突的方式之一。在电影创作过程中,电影艺术家多次提及电影的“奇观性”,也表明电影的题材、情节、人物塑造,需对生活进行艺术化的改编。因此,这两种思想都对人物形象的“个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个性的体现,是作为某一群体的一员,能使其从群体中跳出,成为电影人物的最重要的特征。作为单个的人物形象,佩佩就是马恩“典型”理论中的“这个”,她具有普遍性,更具有代表性。针对于每一个形象,她都是真实可感的、具体的角色。但是对于“水客”这一身份,她的高中生便是她身份上的个性;对于女儿这一身份,她的“水客”便是她身份上的个性。所以多个共性成就了这一角色的个性。诸多的共性让佩佩这一角色成为很多人的影子,他们可能是“水客”、高中生或是女儿,佩佩这一角色变成了生活的代表。多种共性的组合使得这一角色具有个性,也是得益于这一原因,主角佩佩身上可以运行多条主线,使得人物的“典型”形象更加丰满。

(三)“过春天”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过春天的故事发生背景为深圳与香港,这是一个明确的地点,首先交代了典型环境。佩佩是一名“水客”并不是凭空而为,而是深圳与香港这一典型環境为其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佩佩在两地往返的便利与“水客”行为在当地的发展,才使得佩佩这一角色成为片中的典型人物,即典型环境为典型人物的成长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在电影的开头,我们通过主角佩佩的视角,进入了香港这一环境。电影中有着许多具有香港风格的场所和物件,如香港地铁、街景、香港小吃、iphone水货、也有香港的校园文化,而主角佩佩售卖的手机保护膜、手机壳等,也隐喻了深圳与香港的密切联系。分析深圳与香港这一典型环境,不难看出,这一环境的设置也符合马恩的电影理论。深圳与香港体现了鲜明的社会关系,一边为大陆地区,一边为一国两制的地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运行方式使得这一环境具有了自然的独特性。导演通过很多方法来凸显两座城市各自的典型性,比如,导演在拍摄香港的时候,风格活泼,景别变化丰富,多采用镜头运动,多为手持;在拍摄深圳的镜头中,大多使用固定镜头,多用大景别。[7]香港与深圳为边界之隔,运行不同的社会规律,这一典型性也使影片的发展达到较好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这一环境也反映了事件为现在这个时期发生,也对现在真实存在的“水客”状况进行了反映。《过春天》的典型环境,大致为真实的社会环境,这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一个特征。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国产电影行列中有了更好的表现,如《我不是药神》,这也体现出人们对于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从创作角度看,这便是深究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关系的作用。

四、结语

白雪导演的电影作品《过春天》,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而这部电影最为优秀的部分,便是它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部电影中的典型人物符合马恩“典型”理论的思想,以现实主义为题材;探寻人物身上的共性,并保留其个性;在关注典型人物的同时,在意典型环境的铺陈,综合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质问题,是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这部电影中对于主角佩佩的典型人物塑造也凸显出这一典型形象的人的价值。如此一个丰满生动的典型形象,也可以反作用于典型环境,即现今社会。时代在变迁,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不断更新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爽.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标准的一种阐释——兼及文学批评标准的客观性问题[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6).

[2][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潘天强.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冯锦芳.江湖小儿女,各自“过春天”——浅议非典型青春片《过春天》[J].中国电影报,2019,(03).

[7]张琦.跨过青春的关口——评白雪导演作品《过春天》[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4).

猜你喜欢

文艺理论典型马克思主义
《圆》典型易错题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从《会饮篇》人物形象中看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浅析动画《萤火虫之墓》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论《文艺理论中的无产阶级》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我的祝愿:坚持与发展
典型的悖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