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植业转型:新结构经济学框架下的分析
2020-08-04柴雯林青肖守利
柴雯 林青 肖守利
摘要:中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中国种植业的禀赋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观点,禀赋结构变化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个过程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参与。中国政府应当积极出台和落实促进我国种植业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同时减少市场壁垒,使市场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作用,提高种植业生产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中国种植业产业转型;新结构经济学
一、引言
农业是国家最基础和根本的产业,中国政府加快土地确权进度,确保土地能够自由流转,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使农产品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本文试图利用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框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从禀赋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当前中国农业的产业转型问题,阐述目前种植业产业转型的合理性和政府应当落实的相关政策。
二、西方国家的启示
(一)西方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用实证资料证明世界上劳均土地在30hm2以上的国家,基本上走的是机械技术型道路;劳均土地在3~30hm2之间的国家,走的是生物技术—机械技术交错型道路;而劳均土地不足3hm2的国家,多数走的是生物技术型道路。這三种道路的典型例子分别是美国、法国和以色列,另外还有荷兰、日本等国家。
观察2013年的数据,美国的总耕地面积与中国差不多,人均耕地数量的巨大差异决定了产业发展结构的不同。19世纪60年代,美国完成了农业的商业性生产,但技术上主要还是半机械化经营,之后,美国更加大力地推动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和专业化,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日本的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可耕地面积小。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腾飞,工业化、城镇化比率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工业化发展到了比较高的水平,GDP超过西欧国家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此时,日本政府采取了反哺农业的政策措施,农业又强大起来,并且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总起来看,中国种植业目前的资源禀赋结构与20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较像,而从发展阶段上看,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环境与美国20世纪前期的情况相似。
(二)政府政策作为
美日两国政府在推动农业转型方面分别有怎样的政策措施呢?
美国政府在20世纪初的做法:一是大力促进技术发展与推广。美国国会1914年通过“史密斯—利佛尔法”,设立专门的农业推广站,把农业科学知识、新品种、新发明、新技术及先进方法等及时推广出去。二是为农户发展农业提供信贷支持。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农业贷款法”,规定降低农业贷款的利息率,使利息率均等化,同时还建立农村贷款局和乡村信贷机构。
20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限于耕地拥有量较少的禀赋前提,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转变的起初阶段,就将农作物品种的优化改良作为重要抓手。1947年日本发生“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土地改革,规定由政府强制收买不在村的地主全部佃耕地和在村地主的超过一町步的佃耕地,然后转让给有条件耕作的农民,并规定地租的最高限额。1961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基本法》,加强对农民农村农业的保护力度,为农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中国种植业结构转型的合理性
(一)禀赋结构的变化
一直以来,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世世代代没有变化,直到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技术飞速进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步改革,人口的迁徙和集聚使得城市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此时起步并迅速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讲究均衡搭配,膳食营养。
需求的变化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首次大规模转型,中国东部的许多良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种植蔬菜水果。大棚产业的发展,反季节蔬菜诞生,食品保鲜业随之得到的发展。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禀赋结构与生产结构变化升级的循环积累效应,两者交替变化,相互推动。
当前,我国农业禀赋结构的变化情况:首先,技术进步,主要是育种技术、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方面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单位劳动生产率;其次,农业劳动力绝对人数的下降。这两个禀赋要素的变化提高了农民人均资本存量。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资本劳动比构成的要素禀赋结构类似于产业结构变迁的DNA,中国农业劳动资本比的提升正合理推动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产业转型的目标要求
中国已经到了进行第二次种植业转型的机遇期,根据当前的禀赋结构,本次产业转型应当实现的目标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必须在种植业上发展规模经营。这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推动过剩劳动力进城务工,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
其次,发展规模经营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种植业机械化程度。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化率和二、三产业劳动力人口比例。
最后,发展多种农产品种植。由于人口增长及收入提高所带来的人均消费的增加,使整个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极大地提高了,这就需要现代种植业迎合需求,更新技术和品种,更多发展绿色产业、种植新品种高品质蔬果等。
四、“有为政府”的做法
(一)政府政策分析
观察政府当前已经出台的政策,有为政府的政策行为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既定禀赋结构下产业活动的转型升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禀赋结构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和提倡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继续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具体剖析,三方面政策又牵涉好几个相关领域。
规模经营的前提是农民手中有较大面积的土地,这就要求土地能够自由流转,允许承包经营。因此,为鼓励和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政府目前正加紧改革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一般认为,“适度”的核心在于经营者的收益均等,即规模经营要达到使土地经营规模的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水平。
这一政策与美国和日本所做的明晰土地产权、进行土地改革的做法是一致的,根据经验看符合“有为政府”的要求,能够因势利导促进生产结构升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通过补贴和扶持“去库存”、“补短板”,符合当前市场上的需求。大力推进节本增效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包括返乡下乡的农民工、大学生、科技人員和退伍军人。
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政府注重农业经济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动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发展,也有利于产业调整。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比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来激发活力,增加动力。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扶持研究型人才,同时缩短技术研发和农业生产的时间差。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中国的一个创新点,政府帮助推动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农业产销中,实行农村网络覆盖,教会农民使用智能手机,推进“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也是有为政府推动下发展理念和发展资源的革新,这将激发很大的生产积极性和活力。
除了上述政府行为之外,要更充分的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推动种植业转型升级,结合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和中国实际情况,“有为政府”还应该做到:一是进一步推动农业产销一体化。我国农村种植业还停留在“生产”这一基本层面,可以借鉴美国、日本当年的经验,试着将在工业部门中发展起来的管理办法应用到农业中,发展农产品加工、批发、零售等,采取具体措施促进产业链的拉长。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信贷支持。现在的土地确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信贷,但由于机制的不完善和资本、信贷机构的缺乏,农村金融仍然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是一体两面的,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必将有利于农业的升级进步。
五、结论
按照新结构经济学的观点,禀赋结构向其稳态值收敛的过程中,生产结构会随禀赋积累而升级。中国种植业的禀赋结构目前正处于向稳态值收敛的过程中,因其还处在收敛的早期阶段,再加上中国后发优势的存在,种植业禀赋结构与生产结构的循环累积效应依然非常强。
当前正是战略转型的机遇期,政府的积极引导会极大地增强其发展动力,释放其发展潜能。目前中国政府已经敏感地感知到了国内种植业禀赋结构的变化,并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推动产业转型。这一过程还将持续较长的时间,政策也要进一步放开和推进,不断创新,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充分释放国内种植业发展潜力,使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何磊.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经验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5(50).
[2](日)速水佑次郞.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M].朱钢,蔡昉,译.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3]熊存开.著名经济学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弗农·拉坦教授谈二十一世纪的亚洲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1991(01).
(作者单位:潍坊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