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研究
2020-08-04张国良
摘要:进行了火炬松与衫木萌芽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在前期有利于提早郁闭降低了营林投入成本,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缺乏人工干预的前提下,混交林最终要培养以火炬松为目的树种的用材林是不可行的。
关键词:火炬松;衫木;萌芽;混交林
中图分类号:S7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123-02
1 引言
火炬松(Pinus taeda L.)原产北美东南部,分布在纬度28~39°,经度76~97°。W,海拔500~666m处。1981年由中国林科院林业研究所组织的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建南部的低山丘陵,火炬松、湿地松种源生长远超过马尾松,且无严重病害[1~3],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燥瘠薄的土壤,中国于1934年开始在福建闽侯南屿林场引种,从1980年起,在亚热带及暖温带南部地区大量栽培。火炬松是世界公认的优良纸浆材等工业原料林树种之一[4]。杉木萌芽性强,伐桩拥有发育良好且庞大的地下根系分布和大量营养物质积累,能够快速形成再生林分,利用杉木萌芽更新是一种低成本的更新方式[5,6]。本实验探讨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分郁闭后,让其自然演替,在一定时期调查林分生长状况,分析演替结果,以期得到一些研究启示。本文仅对设在闽中低山丘陵试验点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2 试验点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永安国有林场。地处东经117°24′、北纬25°36′,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9.1℃,极端高温40.5℃,极端低温-7.6℃。年均日照时数1859h,年均降水量1569mm。试验林建在该场永浆工区066林班21大班020小班,面积113亩,海拔255~280m,坡向西南,中下坡,山地红壤,土层厚度>1m,腐殖层厚度10~15cm,坡度26°,Ⅱ类立地等级。前茬杉木人工林,1999年采伐,2000年1月迹地更新,实生容器苗造林,苗高15~20m,每亩营造105株火炬松苗。造林后按常规抚育连续抚育3年,抚育6次:造林当年及次年上半年全面劈草带间锄草各一次,其余4次均为全劈。第4年转有林地后,未再抚育过,只进行正常的森林管护工作,未受风、雪、高温及低温等极端天气和外部的破坏。
3 试验方法
实验地前身为杉木一代林分,生长良好,亩采伐蓄积18m3,亩杉木60株左右。在进行幼林抚育时,注意保留杉木萌芽,每个树桩保留1~2株生长良好的萌芽,通过留萌,逐步形成火炬松、杉木萌芽混交林。分别在造林当年年底及5年生时采用样园调查法,火炬松进入成熟龄的第18年生时采用全林分每木调查法调查林分状况。单株材积(V)利用树高(H)和胸径(D)求得,其中火炬松的单株材积采用国外松二元材积公式计算[7]:V=0.4004HD2/10000,杉木材積按福建省二元立木材积公式计算(福建省林业厅国有林场管理处,1988,林业调查用表,119~122):V=0.0000872D1.785388607H0.9313923697
4 结果与分析
4.1 造林当年及5年生林分状况
通过调查,火炬松造林当年年底成活率达95%以上,平均高为60cm,亩杉木留萌60株左右。5年生时,通过调查林分状况见表1。
4.2 火炬松18年生林分状况
2018年11月,采用全林分每木调查法调查林分状况。调查结果见表2。
调查发现,存在为数不少的濒临枯死或枯死的火炬松,数量占火炬松调查株数的10%。观察存活的火炬松,有近1/3长势不良[8]。
4.3 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结果
5年生的火炬松与留萌杉木比,平均胸径高3.3%,平均树高低7.1%,单株材积低1.3%,单株综合生长量相当;保存率77.1%[9]。
18年生的火炬松与留萌杉木比,平均胸径高5.2%,平均树高低5.4%,单株材积高0.7%,单株综合生长量相当;但保存率低,不足1成。林分自然演替的结果由以火炬松为优势树种向以杉木为优势树种的林分转换[10]。
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在各调查年度均达到了福建省当地速生丰产林的标准。火炬松造林当年树高高出福建省马尾松速丰林标准的100%,5年生时高出68%。18年生时,生长量指标高出福建省杉木速丰林标准的16.2%[11]。
5 小结与讨论
(1)5年生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在这一时期,因林木个体还小,个体分配的空间能够满足其对光、水及养分的需求,试验混交树种间及林木个体间竞争不激烈,林分较之马尾松林提早郁闭,减少了幼林抚育次数,降低了营林投入成本,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12]。
(2)18年生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在缺乏人工干预的(降低萌芽杉木数)前提下,混交林最终要培养以火炬松为目的树种的用材林是不可行的。保留木单株平均生长量火炬松虽比杉木略高,但保存率极低,期间并无病虫害及冻害风灾的发生,对火炬松造成特别的外在伤害,表明了火炬松在5~18年生期间,适应性较快下降,个体的竞争不如萌芽杉木,相对劣势的个体逐渐枯死,导致保存率低。火炬松后期保存率低在15年生火炬松家系引种实验的研究中也有发现[13]。
(3)火炬松与杉木萌芽混交林试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火炬松与萌芽杉木混交,郁闭成林后,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培育以杉木为目的树种的用材林。在混交前期,混交树种间竞争不激烈,火炬松前期适应性好、生长快,可促进早日郁闭成林,形成整体,共同抵御外部的竞争(与草杂);在后期则可利用火炬松后期适应性差,保存率低的特性,满足目的树种杉木后期生长逐渐加大的对光、水及营养的需求,同时树种间的竞争,也有利于杉木形成良好的干形;枯死的火炬松树干的腐烂,也可提供一部分养分给保留树种,减缓杉木连栽地力衰退。
参考文献:
[1]邱文金.火炬松引种试验及优良家系选择[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1):38~40,59.
[2]潘志刚.15年生火炬松种源试验研究初报[J].林业科学,2000,36(1):70~79.
[3]Falconer R S.Introduction to quantitative genetics EJ[M].NewYork:Zed Longman Inc。1981:52~57.
[4]杜敏红,厉锋,王志仁,等.国外松地理种源试验林效果分析[J].华东森林经理,2005,19(3):53~55.
[5]杜国坚,卢刚,冯永魏.杉木迹地更新经营技术探讨[J].浙江林业科技,2001,21(4):94~97.
[6]季东林.杉木林萌芽更新经营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00,15(3).
[7]龙应忠,昊际友,童方平,等.火炬松半同胞家系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选择[J].林业科技开发,2005,19(1):16~19.
[8]杨爱银.15年生火炬松家系引种试验研究[J].绿色科技,2013(7).
[9]黄贵福.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等病害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8(17):144~145.
[10]王海兰.火炬松在滨海地区的引种和栽培技术[J].绿色科技,2011(5):158~159.
[11]邓鸿荣.永安火炬松造林密度试验研究[J].绿色科技,2013(08):148~149,153.
[12]王志良.杉木良种试验林及良种良法造林试验效益分析[J].绿色科技,2015(7):45~46.
[13]黄新国.杉木造林技术的实施要点研究[J].绿色科技,2019(3):220~221.
收稿日期:2019-01-06
作者简介:张国良(1971-),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资源培育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