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老旧社区自发性种植空间研究
2020-08-04潘雯严嘉慧王梓璇陈晓玲李自若
潘雯 严嘉慧 王梓璇 陈晓玲 李自若
摘要:指出了广州市老旧住区,建筑密度高、人口密度大、老年人群较多,社区自发种植较为广泛。对广州市4个典型老旧社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空间类型及使用评价,对广州市老旧住区自发性种植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统计分类,对居民植物利用情况进行了总结。从中对城镇化过程中都市空间利用的不同模式在广州老旧住区可发展的潜力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今后老旧社区的更新改造,都市户外绿化空间的地域化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老旧社区;自发性种植;可食用植物;都市农业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009-07
1 引言
1.1 自发性植物种植与城镇化中的老旧社区环境更新
食品安全问题与都市消费的日益增高,自发性的可食用植物种植日趋在城市地区增多。与此同时,由于长期农耕文化影响,可食用植物种植在我国受到居民的广泛青睐。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前出生的中老龄人群在退休生活中,将种植花草蔬菜作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这种自发性种植能够美化周围的居住环境,邻里们分享种植经验,共享劳动成果,使得邻里关系更和谐舒适。而部分低收入人群也会结合可食用植物种植,降低生活成本。
“老旧社区”指老旧住宅单体及其居住环境在其被使用的时间区段内,其整体功能状态产生了“综合性陈旧”的社区[1]。广州的老旧社区一般位于老城区,建筑密度高、形态多样且房屋产权归属较复杂[2]。住宅区中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他们一定程度保留着传统生活习惯,讲究饮食健康,热爱种植或有着相关的种植记忆,部分中老年人来自农村,或年青时经历过上山下乡。而部分租金较低或有政府廉租房的老旧住区居住着低收入人群。他们也通过自发种植降低开销。
社区中广泛存在的园艺活动所展现出的自发性特征,反映了居民的园艺活动需求,应予以重视和积极引导。其中,园艺活动场地的位置、使用方式、围合边界的材料、植物种类的选择都不具有统一性,凌乱无序的外在特征对居住小区的公共景观有着不利影响[3]。由于老旧社区的空间特征及种菜人群特征具有一定的共性,空间整合策略、活动组织与技术指导策略可对未来菜园更新提供帮助[4]。由于自发性种植的随意性和普遍性,相关研究需要重视地域性的差异。本文着眼于广州市的老旧社区,结合地域性气候、文化影响进行更具体的社区自发性种植研究。研究重点与其他文章注重城市自发性种植的普遍特征与场地利用率分析不同,本文着重探讨了广州不同类型老旧社区在自发性种植场地分布、空间形态、种植容器与植物来源等方面的异同及其影响因素,为地域性社区种植引导提供基础参考。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老旧社区的户外自发性种植行为及其空间特点。物业管理与市政所管辖的园林绿化,以及建筑屋顶的自发性种植区,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研究意在通过对比不同社区的种植模式,总结广州市自发性种植的地域特点,以及老旧社区中影响社区空间自发性种植的因素。
本调研选取了“广州老四区”的竹丝岗社区、沙面社区、怡乐路社区、华农大嵩山区四个老旧社区为研究对象,分别代表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5]。竹丝岗社区、沙面社区与怡乐路社区的居住人群为普通居民,而华农大嵩山区是高校教职工的住宅区,居住人群为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同时反映典型的高校大学社区中以教职工及家属为主体的生活缩影。4个老旧社区都有着单位制的背景,社区内部拥有较为稳定的社区关系结构和良好的社区邻里关系。这4个社区的建成时间及背景有所不同,建筑特点、居住环境以及种植人群各不相同,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广州不同类型的老旧社区特征(图1、2,表1)。
1.3 研究方法和过程
对选定老旧社区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开展实地调研、测绘与影像记录,对自发性种植行为及种植场地使用信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建筑与自发性种植场地的关系、场地形式;场地边界特征[3];自发性种植植物种类;种植行为主体与种植行为的关
2 研究数据
2.1 社区植物种植种类
社区种植场地栽种的植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有214种,包含经济作物和观赏性植物2大类,其中经济作物72种,有果木、蔬菜、药用植物;观赏性植物142种,包括木本(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觀赏性植物种类和经济作物种类的比例大致为2∶1。
对种植地中植物种类出现的频次进行调查统计,同一种植物出现在N个种植地中则该植物记为N个频次。出现频次1~5为低频,出现频次6~15为中频,出现频次15以上为高频(表2)。
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图(图3~6)。
2.2 自发性种植的围合方式和容器
老旧社区栽植地的围合方式多样,包括了铁栅栏、木栅栏、竹木栅栏、绿篱、木板、砖石围砌、各种回收物(如废水管、废扫把)等,或绿篱与木栅栏相结合。栽植地中最常见的围合方式为铁栅栏。绿篱围合能够兼顾美观和围合功能,也是较为常见的栽植地围合方式。
居民使用的种植容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市面上常见的种植的容器,如陶盆、塑料盆等;另一类则是生活中的可回收物品,例如泡沫箱、塑料排水管、水桶、浴缸等这类生活中可回收物品。经过调查发现,除了专门购买的花盆,广州老旧社区的种植容器绝大多数来源于每年农历腊月在花市购买的年花所附带的花盆,以及家中废物的利用(图7-9)。
2.3 自发性种植场地分布
调研发现种植场所与社区的户外空余空间相关,每家每户的种植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区自发型的种植空间。调研中的自发性种植场地,多围绕居民楼分布于。随着建筑分布的不同,这些自发性种植场地分布也存在区域的特异性(图10-13)。
3 研究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广州老旧社区自发性种植行为具有地域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植物材料与种植形式两个方面。而不同的社区间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种植分布格局上。地域特点方面,涉及到广州的气候、广州的消费文化和老旧社区居民的个人审美特征、求新奇的心理特征等因素。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则与社区自身的历史、建筑空间格局、种植人群有关。
3.1 地域性特点
3.1.1 地域气候下的自发性种植特色
由于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本地多年生的常绿乔木、一二年生和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等植物资源丰富。四个社区皆为具代表性的广州老旧社区,自发性种植种类中高频植物多为观赏类的常绿木本植物和多年生常绿草本花卉,如桂花、虎尾兰等。另外,四个老旧社区居民也会种植一些能适应华南地区气候的蔬菜类植物和果木类植物,来满足他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如葱、生姜、时蔬、木瓜等。
3.1.2 广州年花文化下的自发性种植特点
从居民们自发性种植的植物选择及容器应用来看,社区居民所种植物的丰富性和种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广州“行花街、买年花”的民俗文化浪潮影响。广州年花文化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后,异邦的奇花异草最早移人广州。新春佳节时人人都要逛“行花街(花市)”买年花,这已经成为了历代广州居民不可替代的独特新年习俗。在对广州老旧社区中植物种类及频次的统计中我们发现,虽然各社区地域区段、居住人群结构、种植场所不同,但有很大部分植物出现的重叠率很高,如金桔、蝴蝶兰、菊花、杜鹃、海棠、山茶、凤梨、火炬花、金鱼草等等,这些植物往往是广州居民在年花花市最爱购买的年花品种。同时,在对社区种植容器的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在居民的种植植物的容器中,每年的年花附带的花盆非常密集的出现在社区中。
3.1.3 务实求新的审美偏好带来自发性种植的多样
种植植物及容器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广州地区居民务实节俭的特点。广州老旧社区的居民通常都有回收年花花盆,以及将废弃的生活用品回收作为种植边界或是容器的习惯,例如有废弃的植草砖、砖块、破碎陶片用以作为划分种植边界,并有浴缸、破旧水桶、旧泡沫箱、塑料排水管等作为种植容器。
与此同时,4个社区的种植调研中发现居民除了基于气候特点选择易养护的植物品种。同时,广州气候下的植物资源丰富、可选择的种植素材多样。从社区调研中高中低频的植物种类特点来看,广州地区社区个体种植种类也较为丰富。其中,居民出于求新奇的心理,在老旧社区中会选择栽植一些不常见于市场的观赏植物或药用植物,例如红果仔、霸王鞭。
3.2 社区差异性下的自发种植
四个社区的居民人口多以中老年为主,但由于社区管理、社区空间特点、居住人群种植经验的差异,各社区也存在自发性种植的不同(表3)。
四个社区由于其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导致其在自发性种植存在着差异。调研发现,竹丝岗、沙面、怡乐路社区的种植人群为普通居民,更注重成活率与观赏性,配合实用性。华农嵩山区蔬菜种植较多,且整体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是其处于华南农业大学这一农科院校背景之下,居住群体以教职工为主,拥有较多的种植技能、种植资源,因此自发种植的植物类型较多、种植规模较大。
通过对调研场地的观察,种植场所的面积较少影响场地功能的发挥。场地位置大多在社区的边缘,空间上主要用以种植植物。部分居民拥有个人的私家庭院,但是大部分使用是混合了其他功能,如晾衣、仓储、堆放杂物,有的也会荒废。从中可以看到,自发种植的分布位置并不完全与居民是否拥有庭院相关。
四个社区内的种植,依照种植场地分布的位置与形状进行分类,结合种植场地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可分为街道为中心和以建筑为中心。结合种植区的形态特点,可分为条状式、方块式、团状式、不规则式、混合式等(图14)。其中,竹丝岗社区及沙面社区存在以街道为中心的植物种植形态,而这种分布会成为居民聚集交流的场所,促进邻里交流的同时,形成连续景观。沙面社区以盆栽种植为主,多是放置于街角、庭院、门口等地方,受沙面整体环境治理影响,容器自身的观赏性较高。竹丝岗社区自发性植物种植以组团式为主,主要位于建筑门前的宽敞空间。但是此类种植占用公共空间,街边污染较大,植物生长受到影响。怡乐路社区及嵩山社区主要是以建筑为中心的植物种植形态,距离住宅近,属于私密空间,便于居民打理和看管。场地有较强的归属性和私密性,种植较自由且具个人特色。但是种植风格多样,较难形成统一。怡乐路社区由于其建筑密集,巷道空间多,自发性种植以盆栽为主,多置于墙边及门口两侧,以行列式为主。嵩山社区以多种边界方式种植,多是独栋建筑附带小庭院,拥有较多的土地面积进行种植活动,且受外界的制约较小(图15~19)。
4 结语
本文选择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对社区自发种植的分布、形态特征,自发性种植植物种类和种植场地的边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老旧社区中自发种植行为与社区空间形态、居住人群的关系,对广州地区老旧社区的地域性特点及社区差异进行了总结。
通过调研,老旧社区的自发性种植较为普遍,散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且自发性种植场地形态多样,以建筑为中心的种植场地为主,少数以街道为中心。自发性种植的场地大多数都有明确的边界特征,居民偏爱以盆栽作为主要围合方式,其中有诸多生活用品被再次利用作为种植容器,既能满足基本需要,又能创新生活口
其中,亚热带气候下多样的植物资源,地方花市及居民务实、求新的种植偏好直接影响了广州地区自发性种植行为及其场地空间、种植形态、种植種类的特点。而通过对比四个老旧住区自发种植行为及空间特点,可以了解到居民种植管养技术及资源的掌握程度、居住区建筑空间的形态及空间管理差异,是造成自发性种植差异的关键。
在社区营造、公众参与的环境建设新趋势下,居民的自发性可食用植物种植对老旧住区环境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种植主体的居民,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既是使用者,更是营造者。广州地区社区自发型种植的推进,可以更进一步地结合地域气候优势,鼓励居民自发种植,参与社区公共空间营造。而广州本地的花市风俗,是种植品种、种植设施等种植资源推广的重要契机。但与此同时,种植技术的提升,需要未来建立更好的种植社群交流、分享、学习机制。在空间管理上,相关部门及社区管理机构也应该更精细地结合社区建筑周边绿地、社区闲置地,提供自发性种植建议及引导,保证公共空间使用的公平及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夏征农.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黄珺,孙其昂.城市老旧小区治理的三重困境——以南京市J小区环境整治行动为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3]谢潇萌,尹豪.城市居民自发性户外园艺活动特征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9):29~35.
[4]马菲,王思琪,吴涛,等.基于老城更新背景下的菜园调查研究——以荣阳老城为例[J].城市建筑,2018(29):75~78.
[5]谢涤湘.行政区划调整与大都市区发展一一以广州市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7(12):25-31.
[6]谭庆扬,张骆琳.广东乡村建筑空间布局特征及其规划引导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5)):91-99.
收稿日期:2019-11-27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8105640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1600575)
作者简介:潘雯(1999-),女,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学生。
通讯作者:李自若(1985-),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食用景观、社区营造、乡村景观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