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洪管理模式下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探究

2020-08-04李志航夏磊

绿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李志航 夏磊

摘要:指出了雨洪管理结构性措施的合理应用是城市防灾减灾的关键。以三期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为例,通过以“低影响开发(LID)”视角下进行灰绿基础设施的生态耦合,旨在建立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提高公园雨水资源利用化能力和水生态修复的雨洪管理机制,最终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持续有效发展的双赢目标。

关键词:景观设计;雨洪管理;公园景观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001-04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下垫面不透水比例不断增大[1]。水文方面城市地区遭受突发性强暴雨几率增大,雨水人渗面减少[2],雨水以“快排”作为主要目的,严重影响了水文循环[3],“城市看海”问题屡见不鲜。欧洲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初发展了城市排水系统,但这类传统的雨洪管理模式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直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先后提出“最佳管理措施(BMPs)”和“低影响开发(LID)”以及“可持续基础设施(SD概念”,采用更多的绿色基础设施代替传统的灰色排水调蓄设施。英国借鉴BMPs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该国实际情况发展“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澳大利亚提出“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新西兰的“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LIUDD)”理论[4]。发达国家在雨洪管理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成熟,以源头为主,辅助过程、末端治理的综合措施方案奠定了基础。[5]目前国内的研究及运用仅以简单、直接的安全排放或以单一工程化的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小面积的“绿色街道”和“雨水花园”为主,但不可否认在中小降雨中LID措施具有明显的雨洪调蓄作用,但面对城市用地紧张特别是汛期雨水径流问题市政雨水设施更显得乏力。若仅仅依靠这些个体性措施作为防洪排涝的指导性措施,不但无法解决内涝防治而且还会出现浪费大量资金等弊端。[6]

作为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载体,雨洪公园通过景观途径以“低影响开发(LID)”为视角通过灰绿基础设施的生态耦合[7],将雨水径流的收集与雨水花园、下沉绿地和植草沟的净化、消纳作用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绿地、开放空间补充构建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并实现绿、灰两套雨洪管理系统的耦合[8],通过在公园层面上实现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系统设施功能两者的结合。在充分发挥城市公园对人的休闲娱乐观赏体验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公园各种使用功能与雨洪管理结构性措施[9]的协调一致。综合发挥其基础设施功能,以及环境生态服务功能[10],达到生态雨洪管理与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2 雨洪公园的项目应用

2.1 项目概述

惠阳地处沿海,夏季多雨常年经受台风侵袭,道路积水和街道内涝已经严重影响周边人员的出行。惠阳体育公园地处惠阳区中心位置,周边绿地水体资源优越,毗邻惠阳体育会展中心,项目场地三期原为苗木养护地,地势平坦紧邻淡水河,乡土亲水性植物较为丰富,左侧有较好的湿地条件。这为打造惠阳首个雨洪公园奠定了基础。

2.2 项目设计理念

本项目将雨洪管理理念贯穿规划方案、设计、建造全过程,以低影响开发(LID)视角出发合理统筹灰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绿色源头减排雨水基础设施的衔接与设置[11],通过构建公园水体联通系统,收集周边雨水径流并加以净化,促进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两色基础设施整合提高了公园公共空间的空间品质,公园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提升了两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价值[12],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协同打造集雨洪调蓄、径流污染控制、公园雨水资源循环利用和休闲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2.3 项目景观设计

公园根据场地特点,提出以下融合景观水文[13]的雨洪管理结构性技术措施[9],打造海绵式绿地景观(图1)。

2.3.1 草海吟风

線型植物配置形成干净简洁的雨水花园,颠覆传统雨水花园的种植手法,旨在突出教育及宣传海绵花园功能,设置栈道穿行其中供参观者近距离接触海绵植物,观看雨水收集净化过程及展示昆虫蝴蝶授粉过程,是集科普教育、生态海绵城市及景观为一体的绿色空间。

2.3.2 沉思庭院

根据原有低洼地形建造层级递减的大面积下沉式绿地搭配亲水性植物,环区域沿阶梯步道。不仅是公园的主要景观,也成为雨水调蓄的主要载体,在暴雨时节形成水塘湿地景观。[10]区域内的微生物和亲水性植物可提高水体含氧量,减少面源污染物质,优化水体生境,吸附、过滤、净化水体(图2)。

2.3.3 曲径通幽

沿漫步道景观配植乔、灌、草坡景观群落,形成林带、草带和湿生植物带植被防线,发挥草坡过滤、灌木吸附、林冠截流的复层植物群落作用,减缓雨水径流的同时形成郁郁葱葱、层次分明的绿植景观。

2.3.4 听风沁园

在多功能草坡沿淡水河岸方向设置顺延草坡的漫步道,在临近河岸的区域设置观景平台,丰富场地竖向空间,前方为淡水河沿岸滩涂景观,同时为使用者提供多维度的观景活动区。

2.3.5 河景春色

作为公园的重点景观,沿着园路法治雕塑的引导进入下沉休憩区域,顺应线性渐变铺地设置新颖景观墙,局部搭配规整式的植物从及景石,形成现代简洁风格的庭院空间,形成供使用者休憩、活动的户外多功能空间,暴雨过后形成雨水湿地,承担雨水的主要存蓄,湿地中的微生物和湿地植物可净化水质,减少面源污染物质,净化后的雨水可涵养地下水,供园林景观灌溉、清洗公园步道等。

2.3.6 翠屏水悠

沿滨河步道及驳岸边缘点点植垂柳、串钱柳、水石榕、水翁、水红勒杜鹃等滨水植物,结合原有的湿地滩涂形成疏密有致、起伏有序的河岸立面植物群落景观。

3 雨洪公园项目专项设计

3.1 种植专项设计

本项目中为了满足行洪需求,不添加种植乔木,在场地中原有的部分乔木,采取保护及结合的措施,如原有少量池杉、黄槿等野生植物,设计中主要以低矮灌木和湿地草木为主,以保护滨河公园的生态景观。对地块植物进行整合,提升地块景观价值,体现植物配置上的节约性。配置观赏性的灌木、草本优化景观环境,使现有的树种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群落,丰富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在结构性生境完成的基础上,通过播种、土壤种子库、移植等方式建立多样的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群落,以便其能在自然演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完善。借助挺水植物阻挡有机污染物、浮水植物消耗污染物、沉水植物增加溶解氧,为水生植物提供栖息场所,建立起一个生态的自然环境。沿水岸边侧种植水生植物,提升水体含氧量,优化边线水体生境,吸附、过滤、净化水体。植被在下凹绿地及雨水花园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是构成公园绿地的基本要素。在下凹绿地及雨水花园中选种花叶芦竹、麦冬、细叶芒、蓝羊毛等亲水性植物及湿生植物[14],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沉淀、过滤、净化水体(图3、图4)。

3.2 地形专项设计

项目绿地中通过人工挖掘或自然形成的浅凹绿地形成雨水花园,雨水花园可以调蓄水量,净化水质,增强地区的水文循环与环境质量[15]。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被考虑作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茎叶和沙土层中厌氧过程的硝化作用的综合作用使得雨水得到净化且减少径流污染。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短缺。通过雨水花园中挺水植物的茎叶蒸腾作用以此调控空气中湿度与温度,改善小气候环境。[16]

考虑到项目范围东江处淡水河部分常水位为0.67m,为确保大部分的休闲活动场地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受到洪水的干扰,水系生态驳岸设计方面在保留原有水泥防洪堤基础及保证河道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具体改造方式分为以下三种:软质驳岸,挖掉一部分垂直堤岸,改造成种植区,并沿岸铺设卵石,形成亲水界面;草坡驳岸,将现状垂直堤岸护坡改造成种植池,使用藤蔓植物绿化驳岸;木桩驳岸,将垂直堤岸改造成坡,恢复土堤,进行植物种植。并设置防护木桩(图5)。

3.3 地面专项设计

透水地面可实现大量渗储雨水、避免路面扬尘,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避免路面“看海”等作用。透水地面分为透水铺装与透水绿地两部分[17],道路庭院广场及停车场运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陶瓷透水砖和特色EP-DM,铺装材料具备良好的透水效果,还兼具公园景观的观赏性和生态性。嵌草砖及孔型混泥土砖材料自身不具备透水性,成品达到40%以上孔洞率,加以植草不仅满足生态渗水等功能而且绿化美观增加雨水下渗率。基地内原本是苗木养护地,土壤条件适宜植物生长,同时该土壤孔隙率大,更具透水性,透水绿地能够使雨水快速下渗补充地下水(图6、图7)。

4 结语

惠阳体育公园景观设计本着节地节材节能的景观生态思想[18],因地制宜,秉承着雨洪管理结构化及水体资源化利用并重的雨洪管理策略,以总体规划为基础,根据场地各分区情况提出针对性的低影响开发措施。并与现有的河道系统、低影响开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紧密结合,实现多层级雨洪管理体系的联动,从而构建出一套“灰绿结合,统筹兼顾”的绿色生态雨洪公园系统。公园景观与雨洪措施的交融,在滿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还实现公园生态水系资源化利用,有助于城市绿色与灰色雨洪管理设施的耦合联动,雨洪管理理念设计方法的运用,是惠州市将水文、生态和城市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对公园生态环境建设、内涝防治及水系资源化利用具有极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荣榕,郝振纯.基于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径流效应[J].人民珠江,2016(1):25~28.

[2]刘一瑶,郭国文,孟真,等.基于低影响开发的清华学堂路雨洪管理与景观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6(3):14~20.

[3]苏唱.灰绿结合的雨水利用设施——湿地结合泵站规划设计初探[J].绿色环保建材,2018(6):40~41.

[4]王建龙,车伍,易红星.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雨洪控制与利用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9(14):6~9,16.

[5]李云燕,李长东,雷娜,等.国外城市雨洪管理再认识及其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2018(5):34~43.

[6]杨冬冬,曹磊,赵新.灰绿基础设施耦合的“海绵系统”示范基地构建——天津大学阅读体验舱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7(9):61~66.

[7]许达.基于LID理念的灰绿基础设施生态耦合设计实证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10):159~162.

[8]杨冬冬,曹易,曹磊.城市生态化雨洪管理系统构建技术方法和途径[J].中国园林,2019(10):24~28.

[9]王墨,江本砚,苏津,等.中国与新加坡社区公园雨洪管理措施案例比较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8(2):16~23.

[10]郭君仪.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公园规划设计探——以福州市八一水库下游雨洪公园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6(10):1~2.

[11]彭世瑾,史敬华,胡爱清,等.海绵城市建设中灰绿结合雨水基础设施实施案例——雨水调蓄池[J].建筑科技,2018(19):84~87.

[12]董贺轩,刘乾,李双婷.城市灰绿两色基础设施整合下的大型——空间建设从波士顿经验到当代实践[J].中国园林,2017(10):113~118.

[13]刘海龙.融合、交叉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J].建筑科技,1019(Z1):14~15.

[14]张春嘉,胡情,章莹,等.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策略分析[J].建筑科技,2018(2):123~126.

[15]王浩,刘海龙In M.景观设计与雨洪管理的交互合作平台构建探析[J].中国园林,2018(S1);104~109.

[16]李朱靖,周建华,葛煜喆.雨水花园在步行街的选址于空间形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5):164~170.

[11]王焱,曹磊,沈悦.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景观设计探索——记天津大学新校区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9(4):112~116.

[18]王红英,吴巍,郭凯.吊脚楼民居营造技艺[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24.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简介:李志航(1993-),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

通讯作者:夏磊(1994-),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