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常见混淆品和伪品鉴别

2020-08-04傅颖刘波叶愈青

绿色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铁皮石斛

傅颖 刘波 叶愈青

摘要:指出了石斛为我国传统药材,具有养阴生津,益胃清热等功效,为历代医书所收载。铁皮石斛因具有特殊药用价值,被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并单列一味,尤其是其加工品铁皮枫斗历来属贵细药材,价值高昂。由于铁皮石斛同属品种和同科近属品种繁多,形态近似,混淆品和伪品层出不穷,为安全有效地用药带来极大风险。梳理和分析了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性状特征,介绍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混淆品和伪品,并通过性状特征进行了比较,以期为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真伪鉴别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皮石斛;铁皮枫斗;伪品鉴别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03-0094-03

1 引言

石斛,被道家医学经典《道藏》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有载,其可补虚劳,厚肠胃,补肾益力,轻生延年之功效。现代临床研究则发现石斛中的多糖和甘露糖等具有抗高血压、增强免疫力的作用[2],亦可治疗慢性咽炎、消化系统疾病等,效果十分明显。全球的石斛属植物有1500种左右,属下所有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我国的石斛种类仅占全球约5%,而其中具有药用价值的铁皮石斛、金钗石斛等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3],为国家Ⅲ级保护药材。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主要收载了4个石斛品种,其中金钗石斛、鼓褪石斛、流苏石斛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均列“石斛”项下,而铁皮石斛则单列为“铁皮石斛”。铁皮石斛因表皮呈现铁青色而得名,以其茎入药,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是传统的贵细药材。由于生长繁殖慢,采收密集,野生资源已经基本灭绝,被列人《中国植物红皮书》,成为了濒危珍稀植物;又因其同属、和同科近属植物形态相近,市场混淆品和伪品众多,其加工品铁皮枫斗亦常被其他枫斗类药材伪充。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铁皮枫斗的性状特征,介绍了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混淆品和伪品,并通过性状特征比较,为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真伪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2 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性状特征

铁皮石斛,来源于兰科石斛属植物铁皮石斛(Den-drobium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的干燥茎[4],植物多生长于近1000 m高海拔的山地,一般能耐-5℃的低温,其具有发达的气生根,也可着生于潮湿的岩石缝隙间。目前,铁皮石斛主产于安徽的大别山区,浙江的乐清雁荡山区、天台山区、德清莫干山区,福建西部的宁化,广西西北的天峨,四川,湖南新宁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云南东南的文山、西双版纳和曲靖的阔叶林中。每年秋冬至第二年初春采收,除去须根和杂质后直接切段干燥者,被称“铁皮石斛”;加热烤制后扭成螺旋状颗粒,再烘干者,则称“铁皮枫斗”。

2.1 铁皮石斛

铁皮石斛的药用部位为去除须根和叶的茎,新鲜时呈圆柱状,直立,粗2~4mm,长20cm左右,无分枝,具有多节;节间长叶,叶基伸展,成为抱茎的叶鞘,边缘和中部常带淡紫色;叶鞘上具有紫色暗斑,随着茎老化,叶鞘上部脱开,在节间留下1个颜色明显加深的铁青色环状间隙,由于茎节鼓胀而节间相对收缩,故铁皮石斛又名黑节草。铁皮石斛干燥时一般将茎切段,暴晒或烫浸后搓去鞘膜,反复摊晒直至足干。其表面出现纵向细纹,表皮颜色由铁青变为黄绿色或金黄色,节明显,质地坚实易断,断面平坦,灰白色至灰绿色,略角质状。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

2.2 铁皮枫斗

铁皮枫斗是铁皮石斛最常见的商品规格。一般先将药材分出单茎株,每根茎切成5~7cm短段,烘烤搓去鞘膜,烤制软化后,直接用手缠绕或者借助稻草杆或柔韧的纸条将茎段绕成螺旋状小颗粒,箍紧,干燥后外表拉毛或打光处理完成[5]。每一粒铁皮枫斗,通常有2~6个旋纹,表面黄绿色带有光泽,略呈角质,具纵向细纹;质坚、中心紧实;气微,嚼之坚韧黏性足,几乎无渣,故称“化渣”,味淡且无苦感。

3 铁皮石斛常见混淆品及其伪品的性状鉴别要点

中药铁皮石斛最传统和主流的商品规格即为铁皮枫斗,价格昂贵。由于同属及同科近属的枫斗加工品颜色近似,形状相仿,不易区分,故市场上以廉价低效的其他枫斗来伪充铁皮枫斗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般将石斛属的同属品称为混淆品,将其他近属品称为伪品。由于商品货源众多,部分伪充品的来源尚存在争议,本文将择取目前市场上常见、量大、且基源明确的铁皮石斛伪充品,逐一梳理其性状特征,提炼并总结出鉴别要点。

3.1 鐵皮石斛常见混淆品的性状鉴别要点

铁皮石斛常见混淆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一部收载的石斛项下金钗石斛等的加工品,俗称紫皮枫斗的齿瓣石斛加工品,及历史载悠久的霍山石斛加工品等。

3.1.1 齿瓣石斛

本品为齿瓣石斛(DendrobiumdevonianumPaxt)·的加工品,俗称紫皮石斛、紫皮斗等。其茎细长,粗3-5mm,不分枝,具多数节,节间鞘膜叠套,干后常呈淡褐色、污黑色。其野生品多生于云贵、广西等地、及相邻国家,产量较大,目前市场上人工栽培主要来自浙江和云南两地[6]。齿瓣石斛的枫斗加工品呈螺旋状颗粒,具2~7旋环,质地坚实,略显纤维性,口尝无苦感,嚼之黏性较足,具少量渣。

3.1.2 细茎石斛

本品为细茎石斛(Dendrobiummoniliforme(L.)Sw.)的加工品,俗称铜皮斗。铁皮石斛的名称是在民国时期第一次出现的,同时也第一次标注了拉丁名,而现在可知,当时铁皮石斛对应的植物其实是细茎石斛[7],可见这种石斛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市场认可度。其形如螺旋形颗粒,具4~6个旋纹,表面暗绿色、略带紫色,有细纵纹。质地略韧,略具纤维性,口尝微苦,嚼之无黏性,多渣。

3.1.3 金钗石斛

本品为金钗石斛(DendrobiumnobileLindl.)的加工品,俗称枫斗,为众多药用枫斗的来源之一,其茎呈圆柱形,略扁。长度可达30~40cm,直径0.5cm左右。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形如螺旋状颗粒,表面金黄色至黄绿色,具有明显纵向深沟纹。质地硬脆,纤维性较强。口尝味苦,且黏性淡薄,多渣。

3.1.4 藏南石斛

本品为藏南石斛(Dendrobiummonticola P·F.Hunt etSummerh.)的加工品,俗称假虫草。其呈特大螺旋状球形,直径可达3~3.5cm,为多根茎合力卷曲而成。表面多黄褐色,质地较硬,嚼之无黏性。

3.1.5 霍山石斛

本品为霍山石斛(DendrobiumhuoshanenseC·Z.Tang et S.J.Cheng)的加工品,俗称霍斗、米解等。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霍山石斛,其特征与现代的霍山石斛几乎完全一致,文中写到的“成球者”,已被众多现代中药材鉴别专家认为是现代枫斗的起源[8]。霍山石斛植株矮小,茎下部粗壮向上逐渐尖细[9],因其单支茎不足10cm,加工时往往不再切段,单支缠绕制成枫斗,并将须根保留,故呈现出“龙头凤尾”状,“龙头”稍大为须根部分,“凤尾”较小为茎的顶端。由于普通石斛至少有一端切断或两端都有切痕,故此特征为霍山石斛所特有。霍山石斛的枫斗制品颜色青黄,味淡无苦感,口尝黏性足。

除了上述混淆品外,尚有来自同属的束花石斛(DendrobiumchrysanthumLindl).加工品长苦草、美花石斛(Dendrobiumloddigesii Rolfe)加工品小环草、兜唇石斛(Dendrobi uma ph yllum(Roxb.)C.E.Fischer加工品大光节、报春石斛(DendrobiumprimulinumLindl).加工品平头、梳唇石斛(DendrobiumstrongylanthumRchb.f.)加工品石笋等,形态差异较小,但嚼之均勿黏性[10]。

3.2 铁皮石斛常见伪品的性状鉴别要点

铁皮石斛的常见伪品主要有岩珠类和石仙桃类两类,其中前者来自于兰科石豆兰属,后者来自兰科石仙桃属。

3.2.1 石豆兰属

本品包括石豆兰属下的广东石豆兰(Bulboph yl-ZumkwangtungenseSchltr).二色金石斛(Flickingeriabi-color Z.H.Tsiet S.C.Chen)等茎的加工品,前者俗称浙江岩珠,后者俗称泡泡珠。其有些呈1~2旋纹的颗粒状,有些则呈不规则片块状,外表显黄绿色至灰黄色,嚼之均无黏性。

3.2.2 石仙桃属

本品来自石仙桃属植物云南石仙桃(Pholidota-yunnanensisRolfe).的干燥根茎及假鳞茎,在云贵地区又称有瓜石斛。根茎呈圆柱形,略显弧形,直径0.3cm左右,节间约0.5cm,茎节顶端有棕色鳞叶包住茎尖;其上生有假磷茎,圆锥状,干燥后呈棕黄色至黄绿色,皱缩。质地重而硬,易断,断面平坦。口尝味苦,黏性差异大,有浓厚者,亦有无黏性者[11]。

4 讨论

我国石斛的种类虽在全世界占比不高,但在历史上其药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走在了世界前列,是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尤其是铁皮石斛在现代临床研究中,被验证具有提高免疫、延缓衰老、抗击肿瘤等功效,使得铁皮石解的药用需求不断提高,再加上铁皮石斛保健品的开发,药用资源进一步紧缺,混淆品和伪品层出不穷,种类和数量均逐年上升。

石斛的传统的经验鉴别以形态和感官为主,以“质重、嚼之粘牙、味甘,无渣者”为优,这也更接近于铁皮石斛的特点[12]。而现代药材鉴别技术的发展也为铁皮石解及其加工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如顾玉琦[13]等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结合簇类独立软模式方法(SIMCA)建立了预测模型,为铁皮石斛产地的鉴别提供了新方法;张蕾[14]等通过rDNA ITS区序列分析,从分子水平上实现了对铁皮石斛及其混淆品的鉴别。但这些检测方法的成本都比较高、需要的检测时间也较长。本文通过梳理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性状特征,对比正品与其同属混淆品和其他伪品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发现,除了霍山石斛加工品具有明显“龙头凤尾”特征外,其他品种依据外观较难区分;但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嚼之纤维少、黏性足,明显“化渣”,且口尝味淡而不苦,与常见的充伪品质地硬脆、嚼之纤维性强、口尝苦感强烈等具有明显差异,可快速区分真伪。此法鉴别成本投入少,操作便利,对药材本身的损耗亦小,可为铁皮石斛及其加工品的真伪鉴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星衍,孙冯翼.神农本草经(卷一)[M].台北:集文书局,1976.

[2]柴金珍,黄娟萍,刘静,等.不同石斛的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中成药,2013,35(12):2725~2730.

[3]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和第二批)[EB/OL].http://www.plant.csdb.cn/ptntectlist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R].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83.

[5]戴传勇.石斛加工品铁皮枫斗揉捻烘烤工艺创新探索[J].健康必读,2018(4):196.

[6]順庆生.中药石斛的新资源——齿瓣石斛(紫皮)[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11):23~24.

[7]焦连魁,曾燕,王继永,等.石斛药材基原的本草学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4):542~551.

[8]包雪生,顺庆生,叶愈青,等.石斛类药材枫斗的历史及现状[J].中药材,1999,22(10):540~542.

[9]罗宇琴,肖苏萍,赵润怀,等.霍山石斛与铁皮石斛对比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6,18(8):1067~1070,1080.

[10]吴赵云,顺庆生,陈逸红.常见名贵中药真伪鉴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11]解爱华.不同品种石斛的性状和鉴别[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57~58.

[12]王康正,高文远.石斛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7,28(10):633~635.

[13]顾玉琦,刘瑞婷,寿国忠,等.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铁皮石斛的产地[J].江苏农业科学.2016,45(5):365~368.

[14]张蕾,邱道寿,蔡时可,等.铁皮石斛及其混伪品的rDNA ITS序列分析与鉴别[J].安徽农业科学,2013(7):2872~2874,2888.

收稿日期:2019-12-20

作者简介:傅颖(1984-),女,讲师,主要从事中药鉴定、药用植物、中药调剂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铁皮石斛
仿野生环境人工种植铁皮石斛主要有害生物及防治对策
昆明地区铁皮石斛人工栽培模式的发展和思考
铁皮石斛抗寒品种的快速繁殖
铁皮石斛林下栽培标准化技术示范成效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