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诗鉴赏主观题作答规律探微

2020-08-04孟霞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贡院主观题古诗

孟霞

高考古诗鉴赏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诗歌鉴赏主观题成了学生失分最多的题目。梳理近几年高考题,我们不难发现,古诗鉴赏虽然设问方式各有不同,呈现出依文设题、灵活开放的特点,但重点离不开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方面,而且在不同的设问方式中,都出现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样的内容,这就提示考生在理解、鉴赏、评价时不能脱离文本。探究近几年古诗鉴赏主观题设问和作答规律,笔者认为,本着“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的原则,考生可从表层意蕴和深层意蕴来作答,表层即句子翻译、解释、手法,深层即作者情感、态度、思想等。

如2017年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和2018年1卷《野歌》理解最后两句含义均从表层句子翻译和深层作者情感来理解、鉴赏。再如2018年3卷《精卫词》问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不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属于开放型题目,根据“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学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如果认为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就要突出表达了什么;如果认为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的,也要指明表达了什么,这就是情感层面的深层义,然后结合诗句解释自己的观点,即翻译句子,也就是表层义。

教师在古诗鉴赏复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了各种题型的作答技巧,可学生却深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生理解困难。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诗歌基础,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解、鉴赏诗歌的思维路径,助力学生提升诗歌鉴赏的综合水平。那么,如何实现从读懂诗歌到品读诗歌从而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情感呢?

一、整体阅读,初步理解诗意

诗歌考查形式是灵活的、多样的,但是无论如何考查,都不应只是单纯对相关诗句进行解读,而应将其放在整首作品中去解读。

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要求赏析“下笔春蚕食叶声”这一句的精妙之处。若单看这一句,可理解为“下笔写字的声音就如同春蚕食叶的声音”,纵观整首诗,结合颈联“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能看出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如此,便很容易理解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再如《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考查“酒”这一形象的作用,更需要学生回到诗歌中,整体理解诗歌才能更准确地把握“酒”的作用。整首诗把作草书比喻成一场战争,在战争前后去理解“酒为旗鼓笔刀槊”和“须臾收卷复把酒”会更准确。因此,只有回归诗歌内容进行整体梳理,才能初步理解诗意,形成准确认知。

梳理近几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不难发现,考题所选诗词趋于简单化,文字理解难度降低。比如2019年3卷选择刘禹锡的《插田歌》,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用民歌俚曲的方式描写了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2019年1卷《题许道宁画》在文字理解上亦给人自然之感。

二、寻找冷热词,优化鉴赏路径

每首诗都有冷热词,这是突破诗歌鉴赏的关键所在。所谓冷词,既有凄冷、哀愁、孤独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也有寒风、晚秋、残阳等意象;所谓热词,既有欢笑、喜悦等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也有春风、红花等意象。抓住诗词中的冷热词,势必能给学生鉴赏带来更有效的理解路径。

例如,对《野歌》最后两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的理解就需要從“寒风”和“春柳”两个意象突破,结合全诗来看,诗人在颈联表达处境困难之意,最后两句以景结情,“寒风”这一意象即指此时困境,而“春柳”在此象征希望、生机,通过这两个意象不难看出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有不甘沉沦的乐观和自勉。再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对考生的称呼是“群英”“公卿”,这属于热词,抓住这些词就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态度,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就渗透在对他们的称呼中。又2019年《题许道宁画》问尾联“此中有佳句”的含意以及作者对所观之画的评价,“佳句”二字是很鲜明的热词,能较明显地体现出作者的态度,从而得出“诗人对画作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这一答案。

当然,对于冷热词的认知并不是固定的,学生还应该结合整首诗来判断。比如在《野歌》中,“柳”寓意希望,是热词;但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柳”寓意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属冷词。

三、关注细节,助力追踪情感

理解诗意除了阅读诗歌主体,还应关注细节,如标题、作者、注释,这些是学生在作答时容易忽视的。关注这些细节,往往能助力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情。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切入点,是诗歌内容的概括,更是我们突破诗人情感的有效线索。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送子由使契丹》《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等标题明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从诗歌标题我们就能窥见一二。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正所谓“知人论世”,若能结合作者经历理解诗情,不失为一条捷径。梳理近两年的全国新课标卷,诗歌鉴赏考查的是欧阳修、苏轼、白居易、李贺、陆游、王建的作品,属于名家非名作。如《送子由使契丹》问首联中表现的诗人性格,除了分析首联外,结合我们日常学习中对苏轼的认知,也不难理解他旷达的性格。

注释的作用是给出阅读提示、降低理解难度和暗示作者情感。如《戏赠元九、李十二》注释中既有白居易、元稹、李绅关系的介绍,也有对诗中作品的提示,结合注释学生更容易理解“戏赠”二字传达出的诗情。

四、借助手法,把握品读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不仅需要读懂诗意,更需要敏锐地发现诗词中的表现手法,进而深入理解含蓄蕴藉的诗词之美。古诗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虽然有很多手法都不是我们日常熟识的,但是高考古诗鉴赏题设计的手法基本都是耳熟能详的。在此,笔者结合近几年高考题做一下梳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中“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以动衬静的手法;《送子由使契丹》中“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诗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借用典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中“酒为旗鼓笔刀槊”运用比喻手法;《投长沙裴侍郎》中“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借用典故;《插田歌》“田塍望如线”运用比喻手法等。由此可见,把握常见的手法能帮助学生品读诗歌,2017年1卷《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主观题考查“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很多学生能把握比喻手法的运用,如果能窥见“以动衬静”的手法,那么此句的表层含义即理解到位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高考古诗鉴赏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我们既要在教学中探索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给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提供更多突破路径和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获得丰富的鉴赏体验,更应该创新思路,助力学生在高考中揭开古诗鉴赏神秘的面纱!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中学(255000)

猜你喜欢

贡院主观题古诗
浅谈“立体几何主观题”的复习备考
浅谈高中政治“认识类”主观题答题技巧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明代乡会试贡院研究述评
高考政治主观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江南贡院
南京江南贡院的“三门”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