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普通高校篮球队员投篮命中率影响的实验研究
2020-08-04李小飞
李小飞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体育部,广西 桂林 541004)
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简称“CS”)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一些国家的医学界就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的概念并在康复领域实施训练,后来这种训练方式逐渐在健身和竞技运动中开始流行,由于它能帮助运动员增强训练效果,获得较好的运动表现,从而被广大教练员所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在21世纪初期进入国内后的2001-2005年处于萌芽阶段,具体表现在训练安排流于形式,难以实现核心力量训练的系统化、定量化、常态化,此阶段的学术理论研究一片空白。2006年开始进入成长阶段,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到来及核心力量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关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在中华大地学术界与竞技训练领域呈现如火如荼的局面[1],国内学者陈小平、王卫星等人也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为训练提供了提论基础。但是,笔者经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核心稳定性训练大多是在专业运动员中开展实施,许多基层教练员尤其是学校教练对这种训练并不了解或者对训练的效果存疑。鉴于此,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普通高校的篮球训练中进行对比实验,通过实验数据来探究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普通高校篮球队员投篮命中率的影响。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核心稳定性
关于核心稳定性的概念,美国权威学者Kibler提出:“核心稳定性”被定义为维持躯干处于骨盆上的位置和稳定躯干运动的能力,以能够在综合性体育运动中将产生的控制力最有效地传递到运动的末端[2]。国内著名专家陈小平认为:“核心稳定性”是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3]。可见,国内外学者们的语言描述虽不尽相同,但对于核心稳定性的主体解释却大致相似。
1.2 核心力量
陈小平及其研究团队认为: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4],而核心稳定性的优劣取决于核心力量,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一个结果。王卫星在研究中指出:核心力量是一种以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产生力量和传递力量为主要目的的力量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它不仅为核心稳定性提供力量支持,而且在许多技术动作和运动技能中能够主动发力[5]。
基于以上观点,笔者将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理解成“神”和“形”的关系,核心力量是核心稳定性的直接表现,核心稳定性又需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来实现,因此,本文实验研究中各组的对比训练内容为核心力量训练。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由于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层、校园运动队的体能训练,再结合笔者自身工作实际,因此选择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生男子篮球运动队中18名队员的投篮命中率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校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源库检索以及在互联网搜索相关纸质、电子的资料,再对它们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总结其中的研究成果,发现不足环节,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访谈法
访谈对象为业内专家、同行,访谈形式为走访或者电子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核心稳定性训练在基层运动队/高校运动队应用的现状;(2)受访者本人对核心稳定性应用于篮球训练的看法;(3)适合篮球的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方法;(4)对于实验设计的建议。
2.2.3 数理统计法
在实验前后,对队员进行相关测试,将所得数据用EXCEL以及SPSS软件进行数理分析和检验,统计结果作为研究结论的重要依据。
2.2.4 逻辑分析法
在梳理总结了前期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次实验的各项数据,对问题进行合理推断,对原因进行逻辑分析,在客观、理性的前提下进行总结。
2.2.5 实验法
2.2.5.1 实验原理及方法
篮球投篮技术动作中,跳投更需要全身的协调发力,因此也更依赖于核心部位的稳定能力,所以,把跳投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更能保证实验效果。实验过程中还应尽量固定其他相关的因素和条件,要求实验对象训练积极投入,保证训练质量,在进行投篮测试时认真对待,以确保实验结果可靠、有效。
实验前对18名队员进行相关测试并记录结果(见表1),然后以投篮命中率为主要依据,将18名队员分成三组: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其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实验组1只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实验组2既要进行常规力量训练,也要进行核心力量训练,经过12周的训练后,再次测试18名队员的跳投命中率并记录结果(见表2),再分组比较训练前后的数据差异。
表2 实验后投篮测试结果
表1 实验前投篮测试结果
考虑到球队备战训练的实际需求,所有队员除了进行上述力量训练以外,还安排有常规的技、战术训练(包含投篮训练),为了把投篮技术动作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本实验在设计时把投篮技术训练设为定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一位队员每次安排的投篮技术训练的时间、频次、强度等完全相同,并且禁止队员在训练之外的时间私自进行投篮练习,以确保每位队员在实验阶段的投篮技术训练完全一致。
本次实验的投篮测试采用限时定位投篮,具体要求:投篮半径为5米的距离,分别在底线两侧0°角,两侧翼45°角以及正面90°共五个点位投篮,每个点投篮5次,在2分钟的测试时间内,测试对象均采用跳投方式共计投篮25次,为尽量保证测试结果接近真实水平,所有球员需要连续测试2天,每天测试2次,记录4次的综合命中率。
2.2.5.2训练计划
训练周期为12周,每周训练3次,具体实施时间为2019年10月10日——2019年12月29日。训练内容及安排见表3,实验训练均在球队常规训练后进行,每次训练选取其中4个项目,每个项目练习6组,组间充分间歇。
表3 训练计划表[6-7]
2.2.5.3 实验过程的监督
在12周的实验训练过程中,为保证实验能完全按计划进行,采用了3种方式同时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
(1)每组指定一名队员作为组长,在训练中协助教练督促本小组成员的训练,在训练后监督并制止队员私自进行投篮训练。
(2)教练员从宏观上掌控整个实验进度,组织实施训练内容,安排的技、战术训练做到每位队员完全相同,力量训练做到分组对待。
(3)不定期邀请本校专家到现场进行督导,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错误。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各组测试数据的差异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在分组前,采集所有队员的身高、体重、年龄、在校队训练时长和投篮命中率的各项数据(见表4),球员编号按命中率升序排列编制。由于研究对象为队员的投篮命中率,为保证实验前各组情况基本相同,因此以投篮命中率测试结果为关键因素进行分组(见表5),分组后利用SPSS软件对各组各项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不同分组样本对于身高、体重、年龄、已训练年限、实验前投篮命中率均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前各组数据指标无显著性区别,分组情况符合实验条件,实验可以按计划实施。
表4 测试对象基本情况
表5 实验分组结果
表6 实验前各项目指标差异性检验结果
3.2 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数据的正态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本次实验样本数量(18人)较少,利用SPSS软件对所有队员实验前后的命中率数据进行了正态检验,因为研究数据的样本量小于50,所以使用了S-W检验。从表7中具体来看,全部数据没有呈现显著性(P>0.05),意味着接受原假设,即实验前投篮命中率和实验后投篮命中率全部具备正态性特质。
表7 实验前后所有队员投篮命中率正态检验结果
3.3 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差异性分析
3.3.1 实验前后各组投篮命中率差异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首先进行横向的差异性检验,即实验前后各组别之间的比较。从表8中可以看到,在实验前,对照组、实验组1和实验组2之间的投篮命中率差异性并不明显,从P值来看,其检验结果0.974远大于0.05且接近1,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很小,从各组数据来看也可以得出此结论,证明了实验前分组的结果具有可行性。实验后的P值为0.532,虽然并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性(P>0.05),但要小于实验前的P值,这说明实验后各组别命中率之间的差别相较实验前变大了,表明通过不同的体能训练方式,各组的投篮命中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8 各组间实验前后投篮命中率百分比差异性检验结果
然后再进行纵向的差异性检验,即各组分别进行实验前后的比较。从表9中数据来看,在实验后,各组别的投篮命中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若从各组的P值均大于0.05来看,可以发现3个组别实验后投篮命中率的增加都不是非常明显。在3组的P值当中,实验组1的值最大,接近1,表明命中率变化微小,而实验组2的值最小,接近0.05,基本可以认为命中率有较显著的变化,对照组的命中率变化幅度处于两个实验组之间。
表9 实验前后各组别投篮命中率百分比差异性检验结果
3.3.2实验前后各组投篮命中率对比分析
从表10的对比结果中可以看到,实验组2增幅最大,实验组1增幅最小,这说明,常规力量训练与核心力量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投篮命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大,仅仅进行常规力量训练的方式对投篮命中率的促进作用其次,而单纯进行核心力量性训练的方式对投篮命中率的促进作用最小,几乎没有。
表10 实验前后各组别投篮命中率百分比对比结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核心稳定性训练与常规体能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对投篮命中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单纯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对投篮命中率却没有太大的帮助,在训练过程中不能忽视常规体能训练的作用,更不能用核心稳定性训练代替常规体能训练。笔者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应作为日常体能训练的补充和完善,而常规体能训练则是核心稳定性训练的基础,要想获得更好的运动表现,两种训练缺一不可,只有形成了优势互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训练效果。
在本研究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时间较仓促,人力、物力有限,测试虽采用了不同时间多次测试的方法,但实验前后队员投篮技术动作的变化以及测试中他们的心理、身体状态等因素也可能会对投篮命中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篮球运动的特点来看,投篮是一个身体、技术和心理共同作用、不可分割的综合体,并且技术和心理的影响在本实验的中是普遍存在于各组的,因此,本实验不能完全撇开技术和心理的影响而单独截取核心稳定性对投篮命中率的影响,但在固定技战术训练和心理状态起伏普遍存在的条件下,核心稳定性对投篮命中率的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
4.2 建议
(1)对于普通高校篮球队而言,建议在组队初期或者在新进队员的前期进行常规力量训练,在具备一定体能的基础上再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进入成熟期的球队则可以每次都安排常规力量训练加核心力量训练,也可以采用两种训练交替进行的方式。
(2)基层高校篮球教练员不能完全照搬专业球队的训练方法,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训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