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德化瓷 再显德化瓷的张力

2020-08-04庄华秋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弥勒德化妈祖

庄华秋

瓷是土与火的艺术,不同的土加之不同的火便会诞生不同的瓷。

瓷又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以瓷作载体与艺术精神完美结合,能幻化出新的生命,蕴育出新的价值。

虽为瓷,皆因瓷的不同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筑瓷国乐园,百花盛开;共建瓷国兴旺,争妍斗艳。

瓷的差异来源于历史,来源于不同地域的差别文化,来源于不同瓷土的特质诱因,来源于题材展示的非凡瓷力。

德化瓷以白著称,自得其所。这种白似脂如玉,白中带青,青有涟漪,蕴含着深厚清澈而又观不见底的洞力,这可谓德化瓷的瓷质诱惑。

德化瓷因雕塑而闻名,享誉四海。雕得栩栩如生,塑得神态宜然,把精巧技艺与世态心性完美融合,寓知心知性于一体,迁想妙得,虽载历史体量,却有默然持重敬守的彰显,这可谓德化瓷的瓷力吸引。

白瓷和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为德化瓷塑重撞了浓浓的一笔。不仅承载了深厚的德化瓷文化,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张力,而且应运了德化瓷的传承创新,孕育出厚德载物的盛景。

选了合适的材料,用于适合的人物题材,让材质彰显题材地底蕴,让表现揭示人物的内心,表里如一、相得益彰,恰如其份、天人合一。

“知”是艺术家的要义,“知是”是艺术家的本质。

德化雕塑瓷历史厚重,始于宋、平于元、盛于明、衰于清,虽因宗教文化应运而生,却历经朝代更替终不倦怠,最终成为民窑瓷塑的杰出代表,成为区别于官窑,走下圣坛又获百姓之心的“东方艺术珍宝”。

德化雕塑瓷取材广泛:以历史文化为演义,把传说人物、历史人物塑型塑造,如:如来、观音、达摩、弥勒、罗汉等传说人物;如:屈原、苏轼、关羽、岳飞、杜甫等历史人物。以民间文化为根基,把戏剧故事、自然资源物化展现,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黛玉葬花等戏剧故事;如:龙、凤、鹤、麒麟等自然资源。成为了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大众精神圣典!

德化陶瓷雕塑艺人是“知是”的,其创作的作品既沿袭又开意。

“懂”是艺术家的本源,“懂得”是艺术家的根基。

德化雕塑瓷工艺鲜明,实现了材质、题材、技艺的完美结合,形成了鲜明的文型特征。大家的共识是:德化瓷雕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文根深远,文脉统一,兼收并蓄了其他艺术门类的优势和私密性,自成一体而又开放;德化瓷雕充满了盎然情趣,生动活泼的民间生活气息和津津乐道的鲜活人文精神、自然产物都凝固在瓷塑之中,冲破了官窑的标尺束缚,活力永续,形态万千;德化瓷瓷质优异、釉色象白,瓷泥细密又透光性好,感观效果如影如幻,晕运而具磁性;德化瓷的捏塑技艺堪称一绝,传承的是内在的美,叫绝的是外化的活;德化瓷的装饰性实现了工艺美与材质美的高度统一,雕塑之品如导我心,见瓷见性。

得天独厚的德化瓷因艺术家巧夺天工的个性技艺和深邃思想的个性注入而奉现出了温润柔美的德化雕塑瓷的盛宴。

德化陶瓷雕塑艺人是“懂得”的,其展现的作品意形相通,技形相随。

举几例:

1、明代的德化雕塑瓷多以道释人物为题材,为的是引导人们向善、向上。

我们来体会一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明代雕塑大家何朝宗创作的被世人视为“天下宝之”的《盘膝观音》。“盘膝观音”,头稍向前倾,宽额长耳,丰腴端庄,表情慈祥,展示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所具有的容仪。观音头部的稍向前倾,意在表现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意境。

2、当代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承何朝宗先生以道释人物为题材创作了《十八罗汉》(入选德化县陶瓷博物馆),旨在引导人们维护正义。

邱双炯先生创作的《十八罗汉》是大型群雕,有何朝宗先生的遗风,其纹饰细腻,表情传神,姿态各异,无一雷同,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的德化雕塑瓷以精雕细刻见长,未见大型作品。为了烧制这些大型作品,邱双炯先生重新钻研瓷土配方、瓷坯成型及烧制工艺,经过了无数次的实验,才探索出了成功之技。

大型雕塑,对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来说,是工艺的突破。

3、当代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曾素妹将德化传统陶瓷雕塑技艺和妈祖文化相结合创作了《妈祖》(在第十一届大陆(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获优秀作品评比金奖)系列作品。

曾素妹老师创作的《妈祖》系列作品,有何朝宗先生的遗风,生动传神,风格细腻,质量凝脂如玉,釉色光亮洁净,典雅清新, 在华贵神圣中流淌着慈悲和秀慧,给人以一种强大的心灵震撼。

妈祖,又称天妃、天后等,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及东亚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也是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自宋代以来,随着航海家们的足迹所至,妈祖文化影响遍及我国沿江沿海及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文化之源。

将妈祖文化引入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是题材的突破。

4、我创作的《如意弥勒》和《天女散花》。

《如意弥勒》是个传统的题材,“弥勒”的形态要体现心智的力量,实属不易。这需要经过多年的潜心尽力地体味和实践,才达到见“弥勒”而知心,遇“弥勒”而宽世的境界,进而实现“乾坤容我静,名利他人行”地艺术心性。而实现“如意”的画龙点睛之笔,更是对雕塑艺人的文蕴和对“弥勒”知性与神通的考问?此所谓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笃之行,人文相通则“如意”方显。我的《如意弥勒》系列产品似乎接近了这一深意。其取材的考究,用了德化瓷的“白”来暗寓《如意弥勒》的真和纯、情和性、浓和淡;其用心的意,彰显了《如意弥勒》的神和态,可听其声、可闻其语、可嗅其味,笑可笑天下可笑之人,容能容天下可容之事,一切皆然。

我的《天女散花》与《如意弥勒》有异曲同工之妙。

异曲指的是传说中人物的阴阳不同、体态不同、心智不同、知性不同、世态不同。《如意弥勒》在形态上聚焦“容”与“闲”,厚厚的一尊堵实着空间,恰似浓墨重笔,浸染而外,佛意无边。而《天女散花》则按国画的“S”造型,凝聚动态瞬间,把空间化着留白,纤指漫舞,“落花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扶花”,妙不可言。

同工指的是精巧技艺的物化。人物端庄慈祥、方桃譬李、节奏飘洒、如坐春风的神韵跃然而出;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力透洗练;手、足、念珠、花饰精巧纤秀,细微逼真。大有“以写入画”,形质和神采兼得,细工笔、精写意之品性。

这两件作品构思造型迥异,文型背反,局部特征放大而又不失气运,精美地刻画了“如意”和“散花”的向上向善特征,展现了我的艺术主张和个性风格。

我在福建省凤凰陶瓷雕塑研究所担任设计助理时,拜师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邱双炯,专攻陶瓷雕塑设计和传统雕塑艺术。参与了大型瓷雕2003-2005年创作活动,创作了五百罗汉;2006年又创作了水浒人物108将;2007年创作了十八罗汉。在福建省德化金祥工艺有限公司担任雕塑设计技术员时,拜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师曾素妹,主攻陶瓷雕塑、瓷花及仕女制作。现任福建省德化县锦艺鸿陶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我的作品的特征是:将传统题材与白瓷结合,把传统文化植入其中,神形合一,内外合意,瓷质与塑型高度化一。

昨天的路,奠定了今天的形,指向了明天的锦。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以德化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份,再塑传统故事,以之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为当代人传递正能量,再显德化瓷的张力,是德化陶瓷雕塑艺人应该做到的,我们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弥勒德化妈祖
一部承前启后的剧本——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戏剧》的意义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选
妈祖祭典
德化窑白釉雕鹤鹿老人像
德化昆坂村:穷山沟变身红色旅游胜地
托忒文《般若弥勒经》木刻时间考释
弥勒市总工会:抓紧抓实城镇职工解困脱困工作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万国茶帮”拜妈祖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