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精粗比底物下添加亚硝酸钾对长期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
2020-08-04张世杰葛红帆
林 淼, 张世杰, 葛红帆, 张 蒙, 巩 帅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亚硝酸盐是瘤胃硝酸盐还原的中间产物,目前对亚硝酸盐的关注多集中在过量亚硝酸盐导致机体中毒(Cockburn等,2013)。但是确定亚硝酸盐对瘤胃发酵的影响及其调控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Asanuma等(2015)报道,硝酸盐易在瘤胃内被还原为亚硝酸盐进而生成氨。Wang等 (2018)研究表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可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量。但是,亚硝酸盐还原为氨比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需要更多的电子(Latham等,2016;Iwamoto 等,2001)。 Latham 等(2016)报道,氢(H+)是亚硝酸盐还原的必需电子供体,同时供氢体是日粮碳水化合物发酵的产物。丁健(2003)研究表明,日粮精粗比为8:2时,瘤胃微生物活性及发酵水平较高。同时,高精粗比改变了瘤胃体外发酵参数,显著提高了氨态氮的利用率(陈志龙等,2016;何玉鹏等,2014)。 林淼等(2014)报道,NDF:NFC=0.71时,最有利于湖羊瘤胃还原硝酸盐。Sakthivel等(2012)研究表明,高精粗比可促进硝酸盐的还原。由于饲喂亚硝酸盐存在中毒风险,体外培养就成为研究亚硝酸盐瘤胃发酵的主要手段。然而,关于瘤胃体外长期培养的发酵模式是否发生变化的研究较少。同时,不同精粗比对亚硝酸盐的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鲜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选用玉米和苜蓿为发酵底物配合成不同精粗比,研究其对长期体外传代培养的亚硝酸盐还原的影响,为探索调控亚硝酸盐瘤胃还原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采用双因素双水平试验设计,选取2头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湖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动物的全混合日粮精粗比为6:4,饲粮组成为玉米20%,豆粕6%,玉米酒精糟7%,豆皮20%,燕麦草20%,大豆油1%,小苏打1%,预混料5%。饲粮粗蛋白质含量为14.12%,消化能为9.26 MJ/kg,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30.14%。每天饲喂三次 (07:30、14:30和20:30),自由饮水。晨饲后5 h通过瘤胃瘘管采集瘤胃内容物,经4层纱布过滤,迅速带回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
1.2 体外发酵底物 将玉米和苜蓿粉碎过1 mm筛,分装,广口瓶贮存备用。发酵底物组成如下:
LC:0.07 g玉米+0.21 g苜蓿;LC-N:0.07 g玉米+0.21 g苜蓿+亚硝酸钾 (终浓度10 mmol/L);HC:0.21 g玉米+0.07 g苜蓿;HC-N 底物:0.21 g玉米+0.07 g苜蓿+亚硝酸钾(终浓度10 mmol/L)。各设置3个平行。试验所用亚硝酸钾购自上海沪试。
1.3 体外培养方法 称取底物,分别转移入厌氧瓶,加入15 mL培养液和2 mL的瘤胃发酵液,持续通无氧CO2,密封后记录初始气压,并放入39℃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视为一代。在培养24 h之后,取出厌氧瓶,记录末气压;开盖吸取2 mL培养液,传代入新鲜培养基中,密封记录下一代的初期气压,放入39℃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整个接种和传代过程,必须保证厌氧。
每次传代前测定发酵液pH,并每培养30代采集一次样本,备测NO2-、NH3-N及TVFA浓度。30代结束后玉米苜蓿比例由1:3更换为3:1,即用底物HC替换底物LC,用底物HC-N替换底物LC-N,继续培养至第30代结束;测定指标同上。
1.4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在培养的相应代次采集2 mL发酵液,置于-20℃保存备测。样本液解冻后离心(12000 r/min,20 min),保留上清液,按照1:5的比例加入25%的偏磷酸,冷冻过夜;再取出解冻后离心(12000 r/min,20 min)。 将此去蛋白后的上清液分成三份,分别用于测定NO2-、NH3-N和VFA的含量。NO2-浓度采用比色法(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试剂盒);NH3-N浓度采用酚-次氯酸钠比色法(Broderick 等,1980);VFA浓度采用日本岛津GC-14B气相色谱仪测定 (林淼等,2010)。
1.5 统计分析 产气量按以下公式计算:
V x=Vj×Ppsi×0.068004084;
式中:Vx为39℃时的产气量,mL;Vj为发酵瓶内气体的体积,mL;Ppsi为一定时刻发酵瓶内的气压,psi。
试验数据采用SAS 9.2统计软件中的MIXED进行方差分析,以Tukey做两两比较,结果以“平均值”表示,P<0.05表示差异显著,P<0.01表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长期培养的体外发酵产气量和pH变化规律 不同玉米:苜蓿比例各培养30代的产气量和发酵液pH见图1。在培养30代后,两个精粗比的体外产气量和pH均达到稳定,且标准误减少。添加亚硝酸钾降低了发酵产气量,升高了发酵液pH。
2.2 不同精粗比条件下添加亚硝酸钾对发酵参数的影响 由表1可知,LC-N组产气量显著低于LC组和LC-N组(P<0.01),LC组和HC组体外产气量无显著差异;亚硝酸钾和玉米苜蓿比例间存在交互作用。发酵液pH的变化规律为LC-N组>LC组>HC组>HC-N组(P<0.01)。各组发酵液NO2-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发酵液NH3-N浓度变化规律为LC-N组>HC-N组>LC组>HC组(P<0.01);亚硝酸钾和玉米苜蓿比例间存在交互作用。发酵液TVFA产量以LC组和HC组最高,HC-N组次之,LC-N最低(P<0.01)。此外,LC组的乙酸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丙酸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丁酸比例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不同玉米∶苜蓿比例下添加亚硝酸钾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3 讨论
3.1 长期培养的体外发酵产气量和pH变化规律 Martinez等(2010)报道,与饲喂相同饲料的瘤胃液供体羊相比,体外发酵16 d后,自动核糖体基因间隔分析(ARISA)结果表明,未检测到特异性细菌群落的变化;而Zapletalova等(2016)证明了利用双外流连续培养技术,在接种瘤胃内容物10 d内,发酵液SCFA产量和pH与瘤胃内相似,但瘤胃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并且此变化归因于该生物反应器中氧化还原电位的下降。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选用了不同的发酵底物和培养模式。本试验以玉米和苜蓿为发酵底物,采用每日传代的方式实现30 d的连续培养,通过检测产气量和发酵液pH发现,体外产气量和pH在传代至20代之后趋于稳定,说明本试验培养30代时的数据较合理,可用于发酵参数的比较分析。
3.2 不同精粗比条件下添加亚硝酸钾对发酵参数的影响 日粮精粗比对瘤胃内环境、瘤胃发酵水平和微生物活性及区系都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主要对发酵液的产气量、pH及NO2-、NH3-N、VFA浓度五个指标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目前对亚硝酸盐的研究多集中在病理学方面,鲜有关于直接添加亚硝酸盐对瘤胃发酵影响的报道。不同精粗比条件下发酵液中的NO2-24 h浓度无显著变化,说明精粗比不影响亚硝酸盐的体外还原。Lin等(2013)体外选用 2:8 和 8:2 的精粗比,添加硝酸盐后发现体外产气量显著降低,这与本试验精粗比为1:3的产气量规律相同。但本试验随着玉米比例的升高,亚硝酸钾对体外产气量无显著影响,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
无论是否添加亚硝酸钾,本试验精粗比为1:3的pH显著高于精粗比为3:1,这与杨靖等(2019)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中精粗比为1:3底物添加亚硝酸钾显著提高了发酵液pH,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Zhao等(2015)选用精粗比为3:7的肉牛日粮中添加硝酸盐发现瘤胃pH升高。陈志远等(2016)选用精粗比为6:4的日粮研究湖羊日粮中添加硝酸盐后瘤胃发酵的变化,结果表明pH显著升高。Wang等(2018)在精粗比为5:5的奶牛日粮中添加硝酸盐发现瘤胃pH显著升高。相反的是,本试验发现精粗比3:1底物添加亚硝酸钾显著降低了发酵液pH,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
本试验添加亚硝酸钾显著提高发酵液的NH3-N含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陈志远等,2016;Zhao 等,2015;Lin 等,2013),表明亚硝酸钾可作为瘤胃细菌有效的非蛋白氮来源。而无论是否添加亚硝酸钾,NH3-N含量随玉米比例的升高而下降。有研究表明,山羊日粮精粗比为8:2时,细菌15N的富集量最高(赵国琦等,2004)。类似的研究在犊牛上表明,精粗比为6:4的日粮氨态氮浓度显著高于精粗比为5:5时 (邹新平等,2015)。推测快速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可提高氨态氮的利用效率。
本试验中,当精粗比由1:3提高为3:1后,乙酸含量下降,丙酸含量升高。梁静等(2016)的体外培养结果选用了精粗比为 3:7、4:6、5:5、6:4 和7:3,得出与本试验相似的结果。当日粮中精料比例增加时,乙酸浓度显著降低,丙酸浓度显著升高(Zhao等,2015)。高精料日粮中可发酵碳水化合物含量较多时,丙酸产量提高,发生的是丙酸发酵(丁健,2003)。因此,试验中当增加了玉米用量后,丙酸产量随之上升。当精粗比1∶3时添加亚硝酸钾TVFA产量显著降低,乙酸比例降低,丙酸比例升高;但选用发酵底物精粗比3∶1时,添加亚硝酸钾不改变体外产气量、TVFA产量、乙酸和丙酸比例,这说明亚硝酸钾改变了瘤胃发酵类型。
4 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提高底物精粗比,降低了发酵液pH、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乙酸的比例,但升高了丙酸的比例;与高精粗比底物相比,在低精粗比底物中添加10 mmol/L亚硝酸钾显著降低了产气量和总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提高了发酵液pH、氨态氮浓度;高精粗比更适合于亚硝酸盐的瘤胃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