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像山石窟迦陵频伽的艺术特征
2020-08-04巩兰兰
巩兰兰
(甘谷县大像山文物管理所,甘肃 甘谷 741200)
位于丝绸之路沿线上的甘谷大像山石窟,海拔1516米,山体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640亩,是丝绸之路河东段“陇山——临洮”线上的一处重要文化遗存,是集石窟文化、佛教文化、建筑文化、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一体的宗教活动场所。全山共有新旧石窟24处,在早期的22处石窟中,以6号窟大佛窟最为重要,窟内除塑有一尊大佛像之外,在窟最上方的崖壁上还塑有两尊彩绘的迦陵频伽,具体所塑年代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因其相对高度较高,以及圆雕悬塑的塑造手法和独特的外形备受人们的关注。这种圆雕悬塑的塑造手法和独特的外形在河西地区的石窟中并不多见,如:迦陵频伽数量最多的莫高窟和榆林窟中的迦陵频伽是以浮雕和壁画的形式出现。本文将从对迦陵频伽的简介、大像山迦陵频伽的特点以及采用圆雕悬塑塑造手法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性这四个方面对大像山石窟中迦陵频伽做一简单的分析,让人们更多的了解6号窟中的迦陵频伽不仅是起到了装饰窟内的作用,更多的是展现出佛在讲经说法,迦陵频伽手捧贡品,轻歌曼舞的佛国世界。
一、大像山石窟中的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是梵文kalavinka的音译,常被译作歌罗频伽、羯罗频伽、伽罗频伽,简称迦陵频伽或迦毗等,是指佛教中的一种神鸟。该鸟多见于佛经中,如《慧苑音义》卷下记载:“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音鸟。此鸟本出雪山,在壳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除《慧苑音义》佛经外,在佛教的一些其它经集中,都有关于迦陵频伽的记载,如:《翻译名义集》《正法念经》《佛说阿弥陀经》《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妙法莲花经》卷七十八、《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等等。
关于迦陵频伽形象的来源则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迦陵频伽来自外域,陈雪静认为“迦陵频伽来源于古印度的神话传说,它借鉴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有翼神祇——天使的某些形象特征,是印度神话、希腊罗马神话相结合的产物。”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迦陵频伽形成于中国本土,任平山认为“迦陵频伽的人头鸟身形象并非完全来自于域外,而是佛教概念和艺术形式与中国本土传统人头鸟形象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在内涵上确实属于佛教,但在形象上可谓中国人头鸟身的延续和发展,这种延续同时也对信仰产生影响,赋予了迦陵频伽人头鸟身之超自然形象所具有的宗教意义。”迦陵频伽鸟形象不论是西域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相融合而形成。还是形成于中国本土传统人头鸟形象,都是人头鸟形象不断演变和发展的产物,外形上都有相同之处——鸟,职能上也有相同之处——唱歌。在佛教壁画或者塑像中都象征“法音喧流”的佛国世界。
二、大像山6号窟迦陵频伽的特征
大像山石窟6号窟,从外面向窟内看,窟中墙壁上塑有悬塑的祥云,从大佛两侧一直缠绕到大佛头部,直到头部两侧,洞窟中可谓祥云密布,窟内仅存有4尊塑像,其中保存完整的是一尊供养菩萨、两尊迦陵频伽、一只头部脱落只保留身体部分的仙鹤。4尊塑像都悬塑在洞窟内的祥云中。其中两尊圆雕悬塑的迦陵频伽,保存完整,色彩明艳,造型生动独特,是大像山早期石窟中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从塑造手法、外形和地理位置来看,大像山石窟6号窟中的迦陵频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一)塑造手法独特
大像山石窟的迦陵频伽采用圆雕悬塑的塑造手法,并且仅有两尊,而且迦陵频伽的位置是在大佛头部两侧的崖体上,高度与大佛两耳平齐。而河西地区的迦陵频伽完全是歌舞之鸟形,大都是以浮雕或者壁画的形式出现,而且所有的迦陵频伽均在佛前或者在佛两侧下方出现,如:莫高窟的45窟无量寿经变图、220窟阿弥陀经变图等。大像山石窟6号窟内的迦陵频伽,使用圆雕悬塑的塑造手法,一来说明甘谷艺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对该鸟极其重视,二来把庄严神秘的佛国世界以及迦陵频伽载歌载舞供养佛的画面形象生动、立体直观的展现出来。
(二)外形别具一格
图1
图2
大像山石窟6号窟的两尊迦陵频伽,色彩明艳,以黑、白、蓝、浅绿为主。发型为“总角”式样,发髻上无彩带、珠宝,上身着肚兜服饰,尾部为多叶叶片状长尾,一尊为站立状,在大佛左侧,脖子微伸头微微45度向上仰,面带笑容,嘴微微张开,尾羽向后微翘伸展,双翼几乎平展,且左侧羽翼略高于右侧,双腿垂直向下,鸟爪向内紧扣,给人一种高声歌唱奋力冲上云霄的感觉。(图1)另一尊在大佛右侧,羽翼平展尾羽上翘双腿微曲自然向后伸,面带微笑,嘴微张似在唱歌,附身向下呈飞翔状。将飞翔在空中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图2)两尊迦陵频伽手中皆捧蓝色丝帕,丝帕上捧着供养佛的“善寿桃”,与河西地区的迦陵频伽不同,大像山石窟的两尊迦陵频伽均无彩带束发且头上无宝冠,颈部、手腕没有戴串饰,朴实无华、童趣十足。而且迦陵频伽的数量也很少,但他在起装饰作用的同时主要展现出的是6号窟内大佛在佛国讲经说法,迦陵频伽载歌载舞供养佛的一种庄严祥和的佛国世界。
(三)相对高度较高
大像山6号窟位于海拔1516米,高于平地200米的山崖上,是全国同类型石窟开凿中相对于地面最高的一个窟龛。6号窟内的两尊迦陵频伽就依托于这样一个窟龛而塑,塑像在窟内21米处,所以它的相对高度应当也是最高的。如麦积山石窟的相对高度是142米,敦煌莫高窟的相对高度不足百米。
三、大像山石窟迦陵频伽塑造手法形成原因
大像山6号窟迦陵频伽采用圆雕悬塑的独特塑造手法,并非偶然,是工匠们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受到外来佛教思想的影响并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佛教思想和内容。对于圆雕悬塑的形成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因素
大像山石窟6号窟的迦陵频伽位于一个高34米,深4.5米,宽14米的窟龛内,该窟是一个长方形敞龛,如果把迦陵频伽用壁画或者浮雕的形式放在大佛前面,没有可作画或者浮雕的墙面作为依托,如果在6号窟内两侧崖壁做壁画或者浮雕,也是不大可能的。首先,6号窟内有一尊高23.3米,肩宽9.5米的大佛像,坐于方形台基上,高大雄伟的塑像几乎将整个洞窟占满,所剩的空间不多,这样势必会挡住窟内两侧的壁画或者浮雕,不仅影响欣赏,还会影响壁画或者浮雕所要表达的内容。其次,为了保护大佛像不被雨水侵蚀,在大佛6号窟前面搭建有楼阁,从最早的五层到后来的三层,而搭建楼阁所用的木桩承重必须要依托窟内的崖体,把崖体凿出能够放木桩的石洞,再搭建楼阁,等楼阁建好后,所剩的空间就不适合在崖体上作画。再者,即使在有限的位置足以画壁画或者浮雕,首先都要在崖体上要先敷粗泥,再敷由棉、绒、细土混合而成的细泥,如此往复,直到墙表面不龟裂为止,然后再作画,这样一来,既费工又费时。所以工匠们索性保留洞窟原始模样,利用洞窟的原始形态,巧妙的采用圆雕悬塑的形式塑出迦陵频伽塑像,既丰富了洞窟内容,又节省了费用,迦陵频伽在装饰洞窟的同时又使人们想象中的佛国世界清晰直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两全其美。
(二)佛教思想东传影响因素
大像山6号窟中的两尊迦陵频伽为人首、人身、鸟腿、有羽翼、手中捧贡品,而河西地区的迦陵频伽均为人首、鸟身、有羽翼、手中或拿贡品、或拿乐器、或为舞者形象,冉万里认为唐代以后敦煌以外的迦陵频伽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流行时间大致在8世纪以前,以站立状为主,手中所持物两者即乐器和果盘共存。第二期主要流行于9世纪以后,有多叶叶片状长尾,站立或者呈飞翔状,双手合十或者手持果盘,手中不再持乐器。”“从时代先后来看,中原的迦陵频伽应该来自敦煌莫高窟,是敦煌莫高窟迦陵频伽东进的结果,”而从大像山6号窟内迦陵频伽的外形来看,应是不是塑于9世纪以后或者塑于9世纪都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但就迦陵频伽外形演变为只剩鸟腿和羽翼、发型为“总角”式样,身着肚兜服饰的外形特点,可以说明是佛教思想从敦煌莫高窟随着丝绸之路逐渐沿河西走廊一直向东,佛教的一些思想和理念在东进过程中被当地艺人接受,艺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将佛经中文字性的东西和听到的关于塑像的描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地老百姓的需求进行创作,甘谷大像山石窟中迦陵频伽独特的外形就是佛教思想与当地的信仰和需要相碰撞的结果。
四、大像山石窟迦陵频伽的重要性
大像山石窟中现存的早期塑像不多,除了6号窟大佛外,能代表佛教,传达佛教思想和经籍典故并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塑像就要数6号窟内的迦陵频伽了。如在《法灭尽经》云:“弥勒下世人间作佛,天下太平,毒气消除,雨润合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称计。”因此,大像山石窟将它申请为大像山的标志。凸显出他在早期石窟塑像中的重要性。
首先,它能代表弥勒下世间作佛的美好憧憬。寓意邑地飞腾。寿桃意为人寿万年,天下太平。好声和雅、百听不厌的歌声更是甄陶情操的理想愿望。
其次,用泥质悬塑,表现佛经故事的形式在河西地区并不多见。能代表大像山石窟的特色。
第三,将迦陵频伽“儿童”化的处理手法充分体现了先辈的聪明才智。
第四,该鸟歌舞时“雪泽随和,谷稼滋茂,”风调雨顺,桑梓太平。代表了人民的愿望。
总之,甘谷大像山早期的塑像并不多,但只有6号窟中的迦陵频伽,最能代表佛教,代表大像山石窟悠久的历史文化。虽然所塑年代没有确切的记载,但作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甘谷,迦陵频伽不论是从外形上还是从塑造手法上来说,都或多或少都受到佛教思想东传的影响,大像山6号窟中的迦陵频伽被工匠们改进并本土化,除外形上与河西地区的迦陵频伽不一样之外,塑造手法上也是别具一格,唯一没有改变的是迦陵频伽象征佛说法的意义和妙音的特质,像征“法音喧流”的佛国世界的喻意是没有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