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学生读不懂

2020-08-03林春曹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4期
关键词:半江残阳标准答案

林春曹

 

作家张晓风写过一件有趣的小事:

带儿子去看电影,刚坐下,他忽然说:“妈妈,如果我看不懂……”他故意停了一下,我想我差不多可以猜到答案了,他一定会接着说:“请你讲给我听。”居然不是的,他说:“如果我看不懂——请你也不要讲给我听。”

我真的大吃了一惊!原来,瞎看瞎猜也比忍受别人转述的故事好!原来,对成长中的孩子而言,错误也是一项权利——不容被剥夺的权利。

“请你讲给我听”“请你也不要讲给我听”,这是母子俩相反的观点,对孩子来说,听别人讲电影的意思,远不及自己大胆猜测有意思。往深处说,孩子在边看边猜的过程中,就是完成了一次对陌生影像的自我建构——尽管可能是错误的,但这其中自有快乐!

看不懂电影如此,读不懂文章不亦如此吗?语文课上,当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文本中充满了新奇的语言、新鲜的内容、新颖的表达,对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挑战,也有认知的乐趣。当学生读不懂时,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教师最直接的做法,就像故事中孩子妈妈想的那样——讲解给学生听。岂知這种想法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学生不懂不会时,可能更愿意自学自悟,即使是错误的,也比听教师讲解更好。教师采用“直接说”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真实的学习心理,剥夺了学生猜测试错的权利,因而听教师讲解往往效率很低。

教师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理解并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请你不要讲给我听。教师应回到文本语言、问题情境、学生认知中,给学生一个“猜读”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维与想象,建构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对与错在其次,读与思是核心。这时,学生的理解也许会和教师讲解的标准答案有距离,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有比激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更有意义的事吗?何况,我们在共同的文本、问题、认知关联中,有些离谱的猜读,恰是对标准答案的厘清与丰富。

记得我教《暮江吟》时,引导学生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字面意思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是一江水,为什么会分红绿两种颜色呢?”果然,这个问题难住了学生。尽管课件中有现成的画面,但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式的“猜读”。学生的思维瞬间被点燃:“江水有一半是清澈的,就是青绿色;另一半是浑浊的,就是红色”“诗人站在江边向远处看,近处的水看得清楚是青绿色,远处的水连成一片就呈红色了”……虽然这些猜读并不完全符合诗境,但谁又能否定这些猜读的价值呢!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我只点拨了一下——“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江水的红与绿,和残阳有关”,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

如果学生读不懂,教师不必着急解释。或许,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猜一猜,会更有意思,会更有意义。

(作者系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半江残阳标准答案
与女友牵手二月有感
熊猫大婶的窗帘店
仙人台醒梦亭
说泾渭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标准答案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阅读理解”的作者为何败给标准答案?
朱建中
诗词中的自然知识:“半江红”原因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