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视域的线上教学逻辑
2020-08-03顾丽娟
【摘 要】线上教学要以教师统领性观念的重构为前提,以学习为中心,以常识为基础,以价值为中枢,通过线上教学学科逻辑、学的逻辑及教的逻辑的重塑,实施目标引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在提升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的同时发展教师自身的TPACK能力。
【关键词】线上教学;TPACK;以学习为中心;问题解决;目标导向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0-0016-05
【作者简介】顾丽娟,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江苏常州,21316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Archambault等人认为,在线环境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可参考TPACK体系(见图1)加以提升,以满足组织和指导在线学习的需求。TPACK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学者米什拉(Mishra)和科勒(Koehler)提出的教师知能体系。
一、TPACK视域下教师角色定位与观念重构
线上教学,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价值观、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等均指向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技术知识、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是TPACK的基础,而教师的知识与观念紧密相连,教学观念影响教师整合技术。
1.以学习为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怀特海认为,教育只有一种主题,那就是回归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学生内生出主动学习的愿望,喜欢学习、享受学习、学以致用、回归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要求我們一切教育教学行为指向学生,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师生时空分离,教与学的行为不能同步,教师与学生实时互动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学习为中心”倡导“面向问题”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将常规课堂的40分钟进行有效转化,利用导学单辅助学生自主预习10分钟(聚焦问题)+线上教学20分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线下10分钟(巩固内化)。教师TPACK能力首先表现于导学单的问题设计。现以一篇阅读短文为例设计了如下两份导学单。
导学单1:
(1)跟读课文录音,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学习新词。
(2)试着完成课文后的“修改句子”练习。
导学单2:
(1)跟读课文录音,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跟读课文生词,你能够读得像录音里一样准确、流畅吗?
(3)阅读课文,完成任务。
读一读: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学一学:当你感冒了,你可以说什么?你去看病,医生会怎么问你呢?医生说你不能下床,用英语怎么说?
找一找:课文里的近义词有哪些?
写一写:课文里出现哪些疾病?
问一问:你读懂课文了吗?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以上两份导学单都指向学生课前熟悉课文内容,熟悉生字词。导学单1将课文后的练习前置,让学生理解课文细节内容。导学单2中,增加了任务(3),“读一读”指向课文理解的表层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内容;“学一学”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核心语言知识,包括重点句型结构;“找一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修辞和语言风格;“问一问”主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为教师了解学情提供参考。导学单2体现了目标的结构化前置,为接下来的线上教学提供更多的学情信息,同时也为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提供了保障。
“以学习为中心”的线上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通过深入的系统化学习,明晰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不断扩大认知半径,提升教育思维和PCK能力,基于实践获得理论素养的螺旋式上升,从而辅助学生成长。
2.以常识为基础:没有任何技术可以替代教师。
线上教学尤其要基于教育常识。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学习有其显著的优势。例如:海量资源大数据、学习分析可视化、信息处理精准化等。但是,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将信息技术、媒体资源、人工智能等有效作用于学习、生活才有价值。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找到常识并思考、运用、创新于线上教学实践。
为了提升线上教学的质量,笔者设计了《延期开学阶段线上学习调查问卷》,面向小学生展开调查,收到有效答卷3487份。数据显示,约62%和54%的学生是通过看视频、听微课来进行线上学习的。我们认为,线上教学不是浓缩版的课堂教学,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内容浓缩到20分钟以内,变成微课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学习,这不叫线上教学,也并非学习的常识。
微课、视频不能替代教师,没有任何技术能够替代教师。线上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科知识教学,还要看到人的学习。教师应该基于TPACK理念,重新思考线上教学的关键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将技术融合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交互作用,找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策略,进行价值引领,实施精准教学。线上教学虽然限制了教学空间,但是并没有限制思维,教师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兴趣”“思维”“互动”等方面,通过平台和技术呈现结构化的设计,开发和创新师生、生生、人机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获得别样的“课堂感”。从这个角度看,教师是优质资源的整合者、推送者,是精准教学的实践者、创造者,是学生精神的引领者。
3.以价值为中枢:线上教学不只是知识学习。
线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而且是在线上课堂架构师生交互的教与学的实践场域。场的环境发生改变,必然引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改变。因此,教师应该以TPACK视域来重新理解教与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在各学校线上学习计划、学生学习生活指南中,我们看到学科之间越发走向协同与融合,学科课程、德育课程、生命教育课程等综合体现,指向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是非常好的一面。可是当课程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时,教师往往将知识教学视为重中之重,而忽视比知识更重要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人文价值等目标。通过线上教学,学生体验其中而获得认知的提升,除了经历理解、记忆、运用,还要经历分析、评价、创造,从LOTS(低阶思维水平)走向HOTS(高阶思维水平)。
二、TPACK视域下的线上教学实践与逻辑重塑
TPACK视域下的线上教学将教师与学生时空分离的问题摆在首位,将一切可利用的数据、资源、媒体、平台等为我所用,创造与学生之间的多元交互,以达到对课程内容的有效甚至高效学习。因此,TPACK视域下的线上教学的逻辑生长点是目标导向下的问题解决。
1.重塑走向综合的学科逻辑。
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下,各学科教学纷纷指向综合,但我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学科教学必须要凸显学科的特质。重塑走向综合的学科逻辑,是教师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对话,形成对内容的理解和阐释,以期达到“视界上的融合”。因此,需要研究知识内容的生活化、生活内容的问题化,把源于生活實践的文本知识还原给生活本身,基于儿童经验,用清晰的生活意识和问题意识来理解、内化、转化内容知识,用综合的理念来设计闭合的学习小回路。
以小学英语三年级线上教学为例,一周时间内我们学习了自然拼读Z,Y,X,W,V,U(之前用于课间“磨耳朵”,学生比较熟悉)的儿歌,每个字母35秒左右的视频分享,四句话构成小诗。如:Zebra, zebra. How do you do? Zz says z, z. Zoo, zoo, zoo. 周末作业是:仿照已学的字母儿歌,选择你喜欢的任意字母编一首儿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唱、画、演等)分享给大家。通过这样的小任务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向综合。
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理解学科内容,通过技术融合学科内容(TCK),最后以学生的视角来设计可操作的、可理解性的练习(TPK),基于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PCK),呈现出可观察的多元的综合表征。这个过程综合体现出教师的TPACK能力。
2.重塑信息时代学生学的逻辑。
学的逻辑是指学生认知事物的基本过程和合理顺序。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接受、理解、同化或者顺应、内化的过程。在这些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学生学习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从简易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基础到综合,从模仿到创新。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线上教学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在这样的时间里重点做什么,需要突出什么,一定是遵循学生学的逻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困难点,引导学生和内容进行互动,促进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文本内容活动化处理。
在前置性任务设计时,尽量体现任务的活动性。教师TPACK能力体现在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上,通过一定的问题设计,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一定的话语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想象。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遵循学的逻辑,结合学科逻辑,进行文本内容的活动化处理。
例如:在“Fit and well”这个主题单元的教学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以突出体验性、活动性、延续性而设计了如下系列活动:
活动1.记录你和家人1分钟内“起立坐下”“双脚跳”“单脚跳”“写单词‘Hello”的次数。(见图2)
活动2.照样子设计一张新的问卷,调查1分钟内做其他活动的次数。
活动3.通过电话、微信用英语调查你的同学1分钟内做相关活动的次数。
这三个活动为线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活动唤醒了学生的旧知,并且在新的情境中得以激活和使用,同时为“健康”这个主题教学提供了有温度的数据。文本内容的活动化处理为线上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丰富的资源,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语言的深度学习。
(2)线上交互游戏化设计。
教师需要着力通过线上互动方式的应用和创新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开发讨论区的互动方式,在课堂开始前5分钟,利用平台自带的交互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热身,允许学生在教师的PPT上进行涂鸦式报到。例如:请同学在PPT上写出自己的学号,或者请1-5号同学用红色打钩,学生很快做出反应,既点了名,又满足了学生爱涂鸦的天性。课中通过题板等与学生进行短、频、快的及时互动,让学生键入选项或者表情包,以获得最实时的反馈。课后可以进行激励性的连麦互动等。教师应该尽量熟悉平台功能,开发应用模式,增强师生互动,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反馈线上授课的效果。
另外,教师可以引进游戏化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资源类网站BusyTeacher,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在线设计功能;ESL Video网站,提供了不同语言等级的听力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尝试不同的听力教学模式;Quizizz在线竞赛测试,能够通过比赛和游戏给线上课堂增添活力,教师可以直接使用大量模板,也可以创建模板,配上背景音乐和图片,通过实时分享,在线实时显示角逐分数,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练习与测试。
在TPACK视域下,教师熟悉技术、了解平台是首要任务。因此,教师只有勇于跨出舒适区,迎接新变化,拥抱新技术,才能更好地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等进行综合融通,以最佳的方法路径带领学生一起体验并享受线上学习过程。
3.重塑线上教学教师教的逻辑。
线上教学面向特定的学生主体,需要采用特定的方法进行教学,让教的行为和方式最大限度地符合教的逻辑。
(1)目标宜明。
对于小学生来说,一课一得,实实在在有收获是非常重要的。线上教学尤其要重视目标的明示。一般来说,在导入环节呈现本课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阐述其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意识来监控自己的学习。
(2)反馈宜频。
在目标引领下,设置分解式的小问题,以通过小问题的不断解决来实现目标的达成。TPACK视域下教师要用一定的逻辑或者线索让问题成链,一环一环推进,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例如:通过剪、裁、添、整的方式,将一些优质资源处理成1~3分钟的小视频,再加上1~2个问题,用小任务、多形式的方式串起新的教学过程,及时与学生建立互动反馈,通过短、快、准的反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3)层次宜清。
线上教学的最大问题和最大优势,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基于技术资源整合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以达到TPACK的理想融合。教学中通过目标导向、问题解决、即时评价等方式促进实时互动,提升教学效果。这里尤其要重视问题反馈的思维层级,课前导学单的设计应该以“理解、记忆”为主;课后的学习任务单除了巩固课前知识,还涵盖课堂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更多以“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主。在一个单元教学之后,可以设计更加开放、综合的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用好一些的网络平台以助力评价。如Quizalize网站,可协助教师通过布置quiz或互动活动,在课堂中跟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线上教学,给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未来已来,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数字化资源会成为课程的主要呈现形式,共享共建会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趋势中,让我们学习技术,应用技术,不断将技术融合于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在TPACK视域下深度转型做个好教师。
【参考文献】
[1]赵晓伟,沈书生.在线教育中教师TPACK塔式认知层次构建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9(3):49-55.
[2]冉亚辉.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J].课程·教材·教法,2018(6):46-52.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
[4]历晶,郑长龙.课堂教学逻辑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3(11):27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