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构建路径研究

2020-08-03于兰

大经贸 2020年3期
关键词:构建路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根据教育部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的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应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目标,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理解“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才能提出合理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目标需求 构建路径 思政课程

一、“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和通过思想凝聚力量,推进共识,实现最大程度的社会整合的双重作用。作为一种课程观的“课程思政”,其核心观点是要让“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只有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才能确保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转化。

(一)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是以平等为前提、以尊重为基础和以合作为落脚点。对“课程思政”而言,要求在课程设计理念上,突破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它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相互割裂的局面;在专业课程开发上,强调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合作,共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在課程内容选择上,推动树立文化自信,重视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有组织的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世界。

(二)主体教育观

主体教育观是一种充分能够充分体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教育的功能的主体性的教育观。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而言,要求在课程目标设计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社会性;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重视渗透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之形成合力。

(三)个性发展观

培养个体的个性发展是“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要以个体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就要深入挖掘并运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追求

在教育实践中,高校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同肩负着育人功能。因此,“课程思政”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实现思想引领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一)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

培养政治认同涵盖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的内容。培养政治认同素养,就要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培养文化认同,就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

(二)科学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

当今中国与世界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日益增多。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能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中国一起,未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是科学精神培养的意义所在。

(三)法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法治意识,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积极助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课程思政”建设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建设开发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而育人是核心。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课程要为培养人而服务的,高质量的课程才能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课程要实现为培养人服务的目标,就必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是知识、能力、品德和价值的载体。建设课程思政,不是再开辟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的蹊径,而是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使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让每个教师都担起思政担,让每门课程都能够上出思政味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好“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之间的关系,克服和杜绝思政课育人与专业课育才“两张皮”的现象,推动人人讲德育、课课有思政,让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德育味”更加浓郁。

第二,要处理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各门课程和思政课要达到融会贯通。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各个学科之中,把思政元素植入到各门课程之中,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课教育的有效融合。其次,要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一贯之,将专业课的学习与党情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相结合,强调科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树立社会责任感。

第三,要处理好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关系。课程教材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传递理论知识和方法技能的功能,还要能够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政治思想价值和科学技术价值。建设“课程思政”,完善更新教材是重要的环节。要在教材融入中德育元素,把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植入教材教案。在课堂上,将教材内容科学转化为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能够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通过讲清楚基本政策、基本方针和基本方略,讲清楚课程自身在专业领域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深厚的历史底蕴,讲清楚该领域先进代表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社会价值,唤醒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第四,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教师和学生是两个重要的群体,共同构成学术共同体。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能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搬运工、教书匠,而是要成为能够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组建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教学团队,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交叉交融。思政教师负责把思政教学的价值体系转化为专业知识体系、创新能力体系的学习动力,专业课教师负责把专业知识体系转化为专业情怀。其次,专业课在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学情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无声地开展德育教育。

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路径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前提。首先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育人效果。其次要树立整体育人的理念。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实施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对这些要素进行统整,才能使其发挥一致效能,实现同向效果。再次,要树立发展育人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方式和方法只有根據时代的需求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使其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兴。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第二,进行大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大思政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德育要素,将教育环境、教育渠道、理论与实践、等要素高度集成与融合的思政教学观。进行大思政教育,首先要发挥思政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思政教育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必须充分发挥起引领作用。其次,要拓宽通识课的思政内涵。要根据学校学科特色和学情特点,开发通识课的思政教育资源。再次,要挖掘专业课程思政资源。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要实现现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第三,构建教育共同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依托。

教育共同体是教师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规范,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教师通过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形成教学实践共同体。

第四,课程开发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前提。

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资源开发要做到:充分利用其它各门专业课的育人资源和各门课教师的主体力量,加强“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各门课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都关涉思政元素的德育要素;不管是专业课、公共课还是通识课、实践课教师,都肩负立德树人的责任,都能够将课程上出“思政味儿”;所有课程的开发设计都要满足学生需求、遵循成长规律。

作者简介:于兰 工作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职称:副教授

(本论文为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价值、目标与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DJ2019B267)

猜你喜欢

构建路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
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看和谐社会构建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