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模型,让深度学习在课堂自发而生

2020-08-03谢文锋周章松

新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花红花李老师

谢文锋 周章松

“倍的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的一节概念课。它是兩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即先确定一个标准量,再判断比较量里面包含了几个标准量,就是标准量的几倍。这节课不好理解,有一定难度。笔者有幸在第七届“新课堂·新教师”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交流研讨活动中,聆听了李喜融老师执教“倍的认识”一课。李老师的这节课立足数形,始终让学生在各种模型中进行观察、思考,借助比较,运用具有正面导向作用的语言,让学生不断在变中寻找不变,感悟概念本质。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甚佳,给笔者诸多的启迪,现将个人的一些感受与同行分享。

一、巧借模型,凸显概念本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关于倍的实际问题,加之它是加法结构向乘法结构过渡的关键点,思维存在跳跃性,学生在认知上存在障碍。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得清晰明了,让他们不会“遇到倍就乘”呢?李老师这节课大力借助“形”这一载体,教得扎实有效。

1. 依托不同结构的学习,建立倍的模型。

课伊始,李老师就着眼于“2倍”这一基本的倍数关系。李老师通过设计两个基本问题展开教学。①如果红花比黄花多一些,你猜红花有几朵?请画一画。(在出示3朵黄花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在画图中感受两种花之间存在比较关系。②6和3之间,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完成上述活动后,李老师巧妙引导学生思考:2藏在哪?如何知道这是2?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的“份”的经验,从而引出2倍的概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提供了两种直观模型:一为标准化模型,二是变异式模型。这两种模型均为以形为主的直观图,有利于学生在直观中观察,直观中比较,直观中抽象。如图1是标准模型。学生由于是初次接触倍的知识,标准的直观化结构设计,加上李老师高度重视学生完整地表达倍的认知过程:把3朵黄花看成1份,6朵红花就有这样的2份,表示2个3,所以红花的朵数是黄花朵数的2倍。图文并茂,学生学有所获。

只有标准化结构显然是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的,学生对倍概念的建立也是有所欠缺的。基于这样的考虑,李老师又提供了变异式模型,学生通过比较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引导他们辨清倍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变中寻找不变,从而厘清倍的内涵,帮助学生实现从加法结构到乘法结构的质的飞跃。这一变异式结构在课堂中又是分为两层来处理的。

(1)当标准结构教完后,紧接着李老师出示一组无序的黄花与红花图(图2)并提问:“这时红花的朵数还是黄花的2倍吗?为什么?”借助这一变异结构的教学,通过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倍的研究与标准量和比较量有关,关键是把哪个量看成标准量,另一个量是标准量的几份,而与顺序无关。

(2)学生前面的学习都是借助具体数量来感知、理解倍。怎样脱离实物来理解倍的特征,引导学生从实物的角度过渡到数之间的对比,实现对倍的深层次理解?李老师安排了两个小环节来实现这个目标。①李老师出示图3:“绿色长方形是黄色的几倍?你想怎么做?”②进一步将实物图抽象成线段图(图4),李老师:“这还是5倍吗?如果黄色是4颗小星星,红色呢?黄色是5本书,红色又是什么?”通过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把思维聚焦在倍的量性特征上面,他们对倍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2. 借助“变化”,深入理解倍的含义。

本课中,李老师也非常重视“变化”学习带来的效率。他主要通过三个层次的变化来进行教学:一是标准量与比较量同时在变化;二是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在变化;三是标准量与比较量的转化。

在第一层次变化中,李老师引导学生拓宽对倍的认知。通过“假如红花是黄花的3倍,那这幅图是什么样的,请你画出来”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通过学生动手画,展示不同类型的作品(有以3朵、4朵、5朵黄花为1份,以及在原来基础上减少黄花朵数为1份的)。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李老师又适时地抛出问题:“同学们能写得完吗?有什么规律?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呢?”学生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了。第二层次变化以一个问题展开(图5),让学生思考:“红花是黄花的几倍?”学生要依据所想的倍数来确定标准量,通过画一画的形式探究倍数变化的原因所在,感悟标准量的重要性。第三层次变化则是随着标准量的数量不断地变化,比较量的数量也随着变化。此刻,在表述倍的关系时,标准量与比较量也会随之变化。在“化茧为蝶”这个环节,当出现茧与蝶都是6只时,李老师不失时机地问:“现在可以怎么说?”学生:“茧是蝴蝶的1倍。”李老师:“还可以怎么说?”学生:“蝶是茧的1倍。”李老师:“同学们这两句话看上去都是说茧与蝶的1倍关系,但是实际上它们是不一样的。茧是蝶的1倍,是把谁看成1份?蝶是茧的1倍又是把谁看成1份呢?”通过这样的一个例子,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当标准量(即1份量)不一样,比较量也会随着变化,在描述倍的关系时,也是随之变化的,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三类变化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学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好在李老师能充分应用“形”这一手段,让学生在画一画、圈一圈等直观活动中实现目标。

二、适时拓展,彰显倍的前后联系

倍这一知识的生长点是两数相差关系及相应的乘除法知识,倍的后续教学是一种应用——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怎样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呢?本节课李老师也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究。①课伊始,李老师利用黄花与红花的数量,提出:“6和3之间,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学生1:“6-3=3。”学生2:“二三得六。”学生3:“6÷3=2。”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引出所学知识。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清楚知道知识从何而来,学得明白。②新知教学之后,就进入对这个知识的应用阶段,即求一个数的几倍多几的实际应用。为了拓展对倍的认识,也为了之后的教学,李老师作了以下设计。(当黄花为4朵,红花为6朵时)师:“现在是几倍呢?”学生异口同声:“不可能,没戏了。”李老师:“真没戏了,仔细看看,有戏。”学生:“1.5倍。”李老师:“超过1倍了,有2倍吗?”之后师生结合图像得出这样的表述:红花朵数是黄花的1倍多2朵。接着出示黄花5朵、红花6朵,让学生用这种方式描述两种花之间的关系。③在“化茧成蝶”这个环节,当茧为7只、蝶为5只等不是整倍的关系时,李老师又再一次要求学生结合图像用语言来描述。这样的教学,既加深学生对倍的认识,又拓展了学生对倍的知识的储备,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妙用语言,激发学生参与意愿

这节课中,李老师特别重视语言的正面评价功能。课伊始,大屏幕就呈现“做更好的自己”这6个字,进而提问:“做更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表现呢?”又如,最后一个环节,李老师不着急知识的练习巩固,而是这样展开:“你知道什么是化茧成蝶吗?”学生1:“是一个茧慢慢地变成蝴蝶的意思。”学生2:“一只虫变成了茧,又慢慢变成了漂亮的蝴蝶,这是有过程的。”李老师:“你看,我们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学生3:“我们都是从‘初步的认识到‘很认识的。”李老师:“漂亮的蝴蝶就是这样变出来的,没有努力是变不了的,你们要变成更好的自己,就要努力学习思考。”又如,当学生由困惑到豁然开朗时,李老师便及时跟进:“你进步了,这是最主要的,相信你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应用正面导向语言的方式,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内在成就感,使得学生参与学习的意愿大大加强,为课堂增色不少。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王彬)

猜你喜欢

黄花红花李老师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红花榜
红花榜
该得奖的李老师
红花榜
红花榜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舍不得您,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