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追问 发展学生学习力
2020-08-03黄钦
黄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要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因此,教师应在不断地追问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情境中摆脱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创造热情,这也是学生学习力的发展过程。
一、把握思维发散处,巧妙发问促思考
数学发问,可以有效地点拨学生数学学习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数学探究。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简单告知得来的理解得更深。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并及时发问,能有效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内容时,课一开始时,笔者通过课件动态出示1个、2个、3个、4个……10个羽毛球,让学生观察屏幕,一起数一数。接着课件演示把10个羽毛球装成一筒,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到:“10个羽毛球可以装成一筒,一筒是10个羽毛球。”然后屏幕出示4筒羽毛球和6个羽毛球,笔者问:“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有4筒羽毛球是40个,加上6个羽毛球,一共是46个羽毛球。”笔者顺势问道:“现在要平均分给2个班,你能提什么问题?”学生:“每个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这样导入为学生积累了感性经验,唤醒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在学生的思维发散处进行发问,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能更好地激活数学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抓准知识关键处,有效发问引探究
数学发问,可以是教师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探寻。教师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这样才能在关键处发问,促进学生质疑与思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如上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提出“每个班分得多少个羽毛球”这个问题时,笔者顺应学生的认知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求46÷2的口算方法。笔者通过“你是怎么算的?这样算有道理吗?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等问题的引领,让学生以观察为支撑,进行数形结合的学具操作。然后让学生尝试说说各自的方法。生1:“要把46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应该分两次来分。先把4筒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分2筒羽毛球。再把余下的6个羽毛球平均分2份,每份是3個,合起来一共是23个球。”生2:“也可用小棒来分,先把4个十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十根,是20;再把6根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根;合起来是23根。”可以看出,在充分直观思维的基础上,学生会根据平均分的操作过程抽象出口算46÷2的基本步骤。先算40÷2=20,再算6÷2=3,最后算20+3=23。
在整个探究中,笔者引导学生把握“分”的过程与算式中每个数字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组织他们探究算法,为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提供直观支撑。这样的放手、点拨、激励、干预等环节,凸显学生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三、立足知识疑难处,灵动发问强体验
数学发问,不是简单的提问题,而是教师在充分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以启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后续发展为出发点,立足知识的疑难处,把握发问时机,问在点子上,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增强学生数学体验。
例如,学生通过摆小棒,口算得出了46÷2的得数后,笔者重点放在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笔算算法和算理上,引导学生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相应的除法竖式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笔者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出除法竖式,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写成表内除法的一步竖式。这时笔者追问:“有不同的意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就有学生说应该像分小棒那样平均分两次。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对正确的竖式书写形成积极的探究方向。随后,笔者引导学生回顾分小棒过程,为理解抽象的算法提供经验的支持,接着组织学生把动手操作过程形成的直观感知,借助语言表达上升为数学思考,完善竖式。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讨论:“在竖式中,哪个数代表整捆的,哪个数代表单根的?”强调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并让学生按步骤完成竖式的规范书写。这样的教学,既为学生留出了必要的探索空间,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突破了除法竖式中分段计算过程的教学难点。
接着笔者又继续追问:“46除以2时,竖式计算是具体先算什么?为什么在十位上写2?2乘2得到的4,这个4表示什么意思?应该写在哪里?个位上的6表示什么?除以2得到的3写在哪里?”这样通过问题引导,突出除法算式的本质,把一个不断分的过程显现出来,也是一个思维过程,及时在学生知识的困惑、疑难处发问,有利于进一步让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程序和书写方法。
四、基于知识反思处,回顾发问利提升
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在某一知识探究的环节处,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反思,也可以在全课总结时,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已学知识,回顾学习时所用的数学技巧、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生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后,笔者引导学生及时进行知识回顾与反思:在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你觉得是从哪一位开始除的?每一位除得的商表示什么意思?写竖式时,商应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要从高位开始除?在学习活动中,你有哪些体会?
在一次次的追问中,逐渐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学生对整个知识内容也进行巩固和加深。通过及时发问,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与反思,总结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强化知识的积累,使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总之,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只是对知识简单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而是在数学探究之路上慢慢摸索,数学智慧不断生长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过程,有效发问,使学生在与数学知识相遇中不断发展学习力,生长更多的数学灵智。
(作者单位:福建省古田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