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教学对生活现象的利用
2020-08-03於中芳
於中芳
摘 要:生物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一门新课程,这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需要学生从头开始学习。近年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在中小学教育中逐渐渗透,要求教师以生活资源为载体,重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活动的一大潮流。在生物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生活现象加以利用,以此辅助生物教学的开展。对此,本文首先针对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展开了分析,其次探討了生活现象的生物教学作用与具体运用要点,最后提出了运用生活现象进行生物教学的具体策略方法,希望可以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现象;教学作用;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5-008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40
生物课程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基础理论知识和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教育教学处在不断发展变革之中,许多新方法和新理念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利用。而生活化理念则是近年来非常重要的一个全新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学活动在生活化的环境中开展,以实际生活承载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形成有效的认识和掌握。生活现象作为一类重要的生活资源,可以在生物教学中予以充分应用,从而切实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讲,虽然相较以往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依旧存在问题。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更需要教学创新,通过新的理念或是方法构建新颖的生物课堂。具体来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相关生物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掌握不牢固
从初中生物的知识构成来讲,类型较为丰富,包含了多个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入,往往只是记住了一些表面化的概念,对于内在原理实质并未清楚认识。比如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学习,部分学生只是简单记住了概念与相关过程,对于其生物原理实质并未掌握,这样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就难以灵活解决。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
生物课程在初中阶段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学生在一开始基本都会对生物课具有强烈兴趣,但是一段时间后,部分学生的兴趣就明显下滑了,对生物学习不积极,在课堂上开小差、不认真等。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教学方法僵化,一直处在单一的模式之下,缺少变化。时间一长,学生就对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失去了兴趣,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
(三)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不灵活,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从当前教学活动的发展来讲,知识应用是学生需要形成的一项重要能力素养,不论是生物还是其他课程,学生都需要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就当前实际来讲,部分学生的知识应用很不灵活,往往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一旦对这类问题进行创新变形之后,学生就摸不着头脑,找不到解决的方法,这显然需要引起重视。
二、生活现象的教学作用与运用要点
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引起初中生物教师的注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将生活现象的素材有效引入到课堂中,以此承载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就需要事先明确生活现象所具备的教学作用,以及进行教学运用所需要关注的一些要点。
(一)教学作用
初中生物课程的知识类型多样,但是都比较基础,很多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与之对应的现象。比如细胞的结构,这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各种与之对应的现象素材。再比如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开花结果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一样有对应的现象。再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现实生活中的植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些生物活动。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各种对应的生物现象。将这些现象引入到生物教学当中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单纯的课本理论知识讲解,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有限的。而借助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现象来教学,能够让教学活动从书本教材中跳出来,保持更高的趣味性,从而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第二,生活现象的应用可以对生物知识实现直观化呈现,从而增强学生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效果。生活现象具有立体化、直观性等特点,将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生物知识融入生活现象中,就可以通过可视化的生活现象渗透相关的生物知识,让初中学生有效理解。第三,生活现象的应用,有助于推进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上起到重要作用,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教学流程得到优化,给学生营造优良的学习空间,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要点
对生活现象进行运用,能够在生活教学中产生积极的效果。但是如何发挥出生活现象的这些作用,还需要引起重视,需要遵循一些要点原则,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生活现象的选择要多样化。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与生物知识相关的现象,即便是对于同一个知识点,也会有不同的现象。因此,在课堂上对于生活现象的选择,要保持多样化的原则,也就是从整个课堂流程来讲,要使用多个不同的生活现象辅助教学,不能以一个现象就贯穿整个课堂。保持课堂教学中生活现象的灵活变化,这样才能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兴趣,同时通过不同现象的对比,加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其次,生活现象的引入要多样化,要关注到引入形式的多样化,也就是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将生活现象引入课堂。最后,要关注到学生实践。初中生物的学习,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还需要做好实践,强化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这就需要在课堂上构建起实践活动,以生活现象为基础,创设综合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实践,对生物知识实现灵活运用。
三、初中生物教学运用生活现象的具体方法策略
在理解生活现象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应以基本的运用要点为原则,通过合理的策略将生活现象融入课堂中,切实推动生物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以生活现象辅助生物教学
要想將生活现象与生物教学结合起来,可以选择的方法途径是比较多的。生物教师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以生活现象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具体来讲,教师可以从课前导入、新知讲解这两个环节切入。首先,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的生活现象素材,在课前将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此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比如,在生活中,农民伯伯存放谷子、麦子,都会在太阳下连续暴晒,彻底晒干之后再将这些粮食储存起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这个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农民伯伯为什么要这么做”。经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呼吸作用,切入新课的讲解。其次,在新课讲解环节,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现象来详细分析相关生物知识的内涵。比如,在教学呼吸作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种子萌发作为事例,设置观察实验,结合具体的实验材料重现种子萌芽过程,然后结合这一过程现象对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展开讲解。通过这样的流程,我们就能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形成有效掌握。总的来说,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通过生活现象来导入课堂教学和进行生物知识的讲解,可以让教学活动更加直观有效,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现象驱动学生探究
除了在教学中运用生活现象,还可以基于此类素材构建起探究式教学模式,驱动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习作用,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究,让学生对相关生物知识形成有效掌握。比如,在教学人的性别遗传这一小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中的性别情况,进行性别遗传的实践探究。具体来讲,就是以自己为基础,向上推演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及其兄弟姐妹等人的性别情况,构建起家族性别图谱,从中找出家庭性别遗传规律,揭示性别遗传的内涵与实质。构建起这样一个驱动任务,就能够发挥出显著的教学作用。因为学生各自家庭情况存在不同,以自己家庭实际为对象进行探究,能确保每个学生的探究任务都有所区别,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开展任务,避免了相互借鉴的可能。同时,这个探究任务将性别遗传的相关知识有效融入了进来,能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性别遗传的有关知识形成切实的理解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指导规范,也就是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在学生出现问题时予以帮助,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三)以学生现象指导学生实践
不论是通过生活现象辅助教师教学,还是利用生活现象驱动学生探究学习,这都是在知识学习层面对生活现象的利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实践的角度出发,以生活现象构建起具体的实践活动或是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对相关生物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通过实践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比如,有这样一个生活现象:高空王子阿迪力乌尔在衡山两峰之间架设钢索,在迎风情况下,在钢索上行走了1.389千米,创造了全新的纪录。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人可能根本不敢走,为什么阿迪力乌尔可以做到?应该如何从生物学角度解释这种现象?构建这样一个思考,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知识来分析,就能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其他方面的生物知识,如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生物进化等等,都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来创设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生物学习的效果。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合理利用生活现象,能够产生积极的教学作用,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形成清楚认识,然后通过有效手段对生物教学展开创新,基于生活现象做好课堂讲解,驱动学生展开探究并指导学生实践,多管齐下让生活现象的教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春晓.浅谈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和情景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8(2X).
[2]陈惠如,李韶山.生活情境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18(7).
[3]孙勇.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8(11).
[4]蔡楠楠.对初中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8(36).
[责任编辑 杜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