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0-08-03任永东
任永东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古诗词大多为绝句和律诗。这种格律的诗词往往语言凝练,易于理解,但是含义丰富,表达情感充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关注古诗词的文体、内容等知识的讲解,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内容的理解以及背景文化知识的拓展和丰富等多个方面,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5-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5.023
在基础教育阶段,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对古诗词教学的思考和改革是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较为模糊且方向偏离、教师队伍专业素养较弱、教学模式与方法固化缺乏创新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拓展背景知识以及强化诗歌朗诵等方式来对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期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持续提高。
一、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首要的问题在于古诗词教学本身的考核内容和方式不完善。当前的小升初考试虽然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考核,但是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其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不像中考、高考那样重要,因此小学教师在对于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上会有所欠缺。再加上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以考试应试为导向,导致教师在古诗词部分对小学生的要求仅仅停留在能熟练背诵并默写古诗词这一层次。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不仅不利于小学生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掌握,而且还会使小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热情逐渐消退。
另外,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把学生能够背诵和默写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的问题和错误。在新课标下,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的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与默写。因此,教学目标不明确成为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除此之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理想也是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并不理想,且不重视古诗词教学,不仅做不到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而且对古诗词自身包含的逻辑性的理解不够全面,加大了学生掌握古诗词内在含义的难度,也制约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改革的新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时,首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往往按照讲解生僻字、讲解内容、背诵故事的流程来完成古诗词的教学。这种僵化枯燥的教学模式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缺少吸引力的。
所以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借助于新的教学理念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对古诗词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的音频、视频、图片以及网络课件资源等方式和手段来为学生创设古诗词相关的场景,以一种生动形象的具体化的方式将古诗词所涉及的拓展知识和所描绘的风景故事等表现出来。借助于这种形象具体的方式来让学生沉浸到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去体验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用以填补学生本身在经验和经历上的不足,进而加强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春晓》这首古诗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一名句时,教师可以利用PPT课件和多媒体资源,将诗人沉睡醒来的动态画面作为文字解释的背景图片,然后搭配鸟鸣声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对于课件上的场景以及诗句的字面意思进行场景的想象和构建。在完成整首诗的讲解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练笔,以《春晓》这首诗中描绘的场景和情感来编写一个小故事或者完成一篇小散文随笔。
这样,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春晓》这首诗的内容产生好奇心,还能够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至于最后根据诗词内容进行故事创编的环节则可以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而实现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因此这种以情境带动古诗词内容和情感体会的教学方式不仅实现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主动性增强并且在课堂上更专注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使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拓展背景带动内容理解
在语文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背景文化知识的拓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通过对诗词背景年代的了解,能够理解诗人对社会现象以及自然景观的特殊情感;通过对诗人本身生活经历的了解,能够体会诗词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情感。因此,借助于诗词的背景知识拓展,能够让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诗词中那些没有體现在表层的深层情感。
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诗词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理解这些背景文化知识时颇有难度,而且小学阶段对古诗词的考查往往只停留在诗句的背诵记忆方面,所以有些教师便忽略了背景知识拓展这个环节,这并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因此,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进行的教学改革重新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点强调,教师也将这一环节重新纳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在具体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之前,先将古诗词所涉及的背景时代知识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详细的展示和讲解。这样学生可以在了解古诗词的内容之前,对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在学习古诗词的内容时就能不局限于对浅层内容的学习,还能够在读诗句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诗所反映的时代背景。这样就能够逐渐形成理解性学习的模式,提高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和背诵诗词内容的效率。
尤其是在讲解一些现实主义诗人的诗词作品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背景拓展部分的比重。在教师先对时代基本内容进行拓展和介绍的前提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和透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
这些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的诗词往往取材于当时的历史实况,带有很强的时事性。诗人经常通过诗作来表达对当时时事政治的描述和情感,进而反映当时的历史现状。教师在讲解这种类型的诗词时要做的就是深入挖掘掩藏在诗句表面的深层象征意义。既要为学生拓展作者在写诗词时正在经历的历史事件和人生阶段,也要为学生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这样才能便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感情基调。
同时,对于诗词所涉及的历史阶段,教师也要做详细的背景介绍,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发生的著名事件,帮助学生根据历史状况,理解诗词景物或者事件描写中所表现的历史情感,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切中要害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并且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强化朗诵体会诗歌情感
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诗词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朗诵诗歌的要求和练习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古代,很多诗词都会由人谱曲然后进行吟唱,而诗词本身在格律上就很有韵律感,所以我们能够在很多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私塾和学堂中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要摇头晃脑地吟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与诗词搭配的曲谱如今已失传,这种吟咏的方式也逐渐被遗忘,只剩下了诗词流传下来。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诗歌朗诵,不仅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是引导学生体味诗词中情感的重要方式。
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将朗读的相关活动与之相结合,在学生理解诗词所描绘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形式丰富的朗诵活动。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诗词进行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做花式朗诵的小游戏时,学生就能够在体会诗词乐趣的同时对诗词的平仄和韵律有更深的理解和感觉,从而助推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深层情感。
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诗词内容和格律一般都不会特别复杂,大多为五言七言的绝句,在感情上也尽可能地贴近小学生的情感生活。这充分地考虑到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在情感体验上和生活经历上比较简单的特点。但是,受到诗词创作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仍然会有一部分诗词涉及小学生无法深入体会的思想感情,包括思乡之情、爱国情感等。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诗词时,往往只知道表达了思乡和爱国的这种情感,却对其具体所代表的情感体验一知半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这种类型的诗词时可以借助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在完成内容分析的环节之后,用为学生播放朗诵的音频或者是教师自己进行朗诵的方式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小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通过声音变化所表现的情感差别来体会诗词表达的真实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并且强化学生有感情朗诵的能力。
除此之外,通过这种抑扬顿挫的朗诵以及借朗诵发展的各种教学活动,能够极大地减少诗词教学课堂的枯燥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喜爱上诗词,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并且高效地完成古诗词的学习。
三、结语
古诗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古诗词作为小学语文教材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彰显了它独特的魅力。古诗词的教学非常重要,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题,需要小学教师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从加强课堂趣味性、拓展课堂知识丰富性等不同的角度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文红.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华少年, 2017(15).
[2]卢丽红.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 2015(23).
[3]杨丽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6(3).
[责任编辑 李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