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在小学语文课堂绽放
2020-08-03黄安鑫
黄安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落实到小学语文课堂上,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生长,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继承和弘扬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行为,以及一定的途径和策略来落实传统文化教学。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必要前提
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造就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个中的精华部分,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无形财富,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小学生去学习、继承和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隐含其中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是激励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将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教学中,有利于帮助小学生了解、学习、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从而增强文化底蕴。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前提。
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则必“闻道”在先,且“术业有专攻”,这与“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是一致的。因此,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时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必须要先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播等意识。有了这一意识,教师才会去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学习和积累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深度、思想高度和思维广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在识字教学中渗透。
识字、写字、理解字义,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步。结合具体的写字教育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如学习“孝”字时,就可以告诉学生:作为形声字,“从老,从子”,本义是“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即“孝,善事父母者”(《说文》)。实际上,通过拆字也可以发现这个意思。“孝”本字由“耂”字头加“子”组成,表示老人在上、子女在下,子女奉养老人,其义即为“孝”。这就有助于学生理解“孝”字的含义并识记字音、字形,就会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树立“孝”的意识,践行“孝”的行为,将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内容落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
2. 在閱读教学中渗透。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虽由识字始,但随着年级升高,则转入到对文本的阅读阶段。无论是现代文、现代诗还是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均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抓准契合点,适时、适度地融入传统文化的因子,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实效。如在教学《雾在哪里》时,可以引入“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应时应景,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回文联的奇妙。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引入孔子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非常恰当,有助于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
3.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
在作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也就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观察、思维与表达之中。以观察为例,如:观春柳,则可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夏荷,则可以插入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品秋枫,可以高声吟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至于深思细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则适宜放在冬日雪花纷飞之际进行。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
1. 充实教材案例。
统编版教材所选用的文本,无一不是精品,但囿于教材选文数量、教学课时等因素的限制,是无法帮助学生完全实现“举一反三”的成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补充或增添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学习。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唐朝贺知章的《咏柳》时,就可以增添他人较为经典的咏柳诗供学生阅读、品味。如宋朝寇准的《柳》“晓带轻烟间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长条别有风流处,密映钱塘苏小家”就同样清雅别致、极富动感,在轻淡飘缈的色彩基调下,亦不失对春的浓情蜜意。
2. 优化教学模式。
因为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陌生,小学生认读有关传统文化的文本时,多感觉一读不知所云,二读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要想办法创设历史情境,再现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领悟文本所蕴含的时代意旨、韵味等。如教学《池上》一诗时,为帮助一年级学生,尤其是在城市生活的学生理解诗中意境,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对诗中意境进行描述与再现,方便学生体味诗景、诗境、诗情、诗意。又如,在教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时,高年级学生多可理解词中所写的夏夜山村风光。但对于以“热情激昂”为特点的辛弃疾作品,要帮助学生理解该词中隐含的淡淡的谪居愁绪,就必须对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贬官闲居”做一些必要的交代。而交代的方式,如采用微课,就为学生所喜欢。
3. 整合传统文化。
在教学中,为强化教学效果,可以学期(册)为单位,或者以某文化点为主题,对教材中或隐或显的传统文化点进行适度整合、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既便于积累、记忆,也便于提取、应用。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时,以“年文化”为主题,就可以将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春节童谣》、二年级下册识字部分的《传统节日》等整合起来进行集中教学,这样,学生对于春节文化(节日文化)的认识,包括对春节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差异,就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通过恰当的途径、切实的方法去逐一落实,让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照耀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