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自觉另一面的杨林柯

2020-08-03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众形象思考者最大公约数

教育拔河,是杨林柯的新书名。有人曾说,人类历史愈来愈是一种灾难和教育之间的拔河竞走。也有人说,现在教育就像一场赌博。本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2012年2月21日,一封“教育万言信”——《这样执着,究竟为什么?——对各位家长的心灵告白》轰动一时,48岁的杨林柯老师出名了。

八年来,他的公众形象变得非常复杂。一些家长觉得他太偏激,更有人给他扣上“公知”“愤青”等帽子;钱理群先生则赞誉他为“真正的教师”,是“静悄悄的革命”的自觉参与者;学生和朋友们,则支持他对抗教育功利化大潮。

八年间,他出版了两本教育随笔,《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与教育拔河》,这两本书代表着他对自己的定位:我只是一个守护教育常识的思考者、教育改革的探索者。

但在采访结尾,他却笑着说:“我是一个‘牺牲品’,希望其他同仁汲取我的经验和教训。”

牺牲,是个太复杂太抽象的词语。透过杨林柯,横亘在新时代教师面前的两大问题仍然亟需讨论:何谓教育常识?何谓教师自觉?在应试和素质激烈冲突的困境下,又如何找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最大公约数”?进而言之,又如何找到各阶层教育的最大公约数?

这或许才是整个教育变革走向良性循环的“星星之火”。

猜你喜欢

公众形象思考者最大公约数
罗思敏:城市复兴的设计思考者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求相关最大公约数(abn±1,abm±1),其中a∈Z,b∈Z+,m,n∈Z
网络语境中警察身份认同初探
网络媒体中综合档案馆公众形象研究
让高中生成为历史课堂学习的思考者
求最大公约数的两种算法案例
不爱运动,是因为太爱动脑
政治传播语境下政治人物公众形象的建构
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公众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