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2020-08-03罗丹王宜娜吴建新
罗丹,王宜娜,吴建新
(1.海军军医大学海军特色医学中心 护理部,上海 200050;2.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6医院 急诊科,浙江 宁波 315040;3.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虹口院区 骨科,上海 200080)
海上作战伤员具有大批量、突发性及伤情复杂等特点,由于海上舰艇远离岸基,救护的时机对于伤员的生命和救治效果至关重要。文献[1]显示,在没有卫勤支援情况下,87.3%的战斗伤亡发生在医疗机构前的“战术环境”中,47%~75%伤员的救护主要依靠士兵的自救互救[2]。美军十分重视对士兵自救互救操作技能的培训,其2001年成立的战术战伤救护委员会(Committee of 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CoTccc)每年更新、发布关于“战术战伤救护”的指南(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TCCC),明确规定战士应具备的自救互救关键操作的技能[2]。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局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海军力量的不断强大,海战伤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但是多集中在军队医护人员,对于一线普通士兵的关注度不高。而且,由于海战有其特殊性,《军队战伤救治规则》中六大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海上作战的实际需求,因此,本课题组在前期Delphi法构建士兵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项目的研究基础上,调查士兵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和培训需求,以便军队护理人员能有针对性地对基层部队开展海战伤救护知识技能培训,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采用方便抽样选择某基地的171名士兵为调查对象,年龄18~40岁,平均(23.84±2.58)岁;参加出海任务平均每年(6.00±3.76)个月;服役年限:1~2年者30名(17.54%),3~5年者71名(41.52%),6~9年者和≥10年者均为35名(各20.47%);学历:高中或中专82名(47.95%),大专64名(37.43%),本科25名(14.62%)。纳入标准:(1)兵龄≥1年;(2)士兵;(3)执行出海训练任务时间≥1个月;(4)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基层现役军官干部;(2)卫生专业士兵。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课题组前期应用德尔菲(Delphi)法对从事创伤急救、野战护理、海军卫勤管理研究等领域的24位专家进行咨询,确定了8个维度23项士兵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项目(见表1),在此基础上,形成调查问卷初稿,在经过12名卫勤管理及护理管理等专家反复修改后,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分为3个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服役年限、学历、出海经历、每年出海训练时间等。(2)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的掌握情况,包括止血、固定、包扎、通气、搬运、海水浸泡处理、烧伤处理和基础生命支持等8个维度共23个条目,掌握程度分为完全掌握、掌握大部分、掌握一点、完全不知道,依次赋分为4、3、2、1分,得分越高表明此项操作技术操作越熟练,掌握程度越好。(3)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培训的态度和参与培训的阻碍因素,主要包括选择题3题,开放式问题1题。
1.2.2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统一讲解调查目的、要求、问卷的填答方法等。所有问卷均为匿名、独立填写,填写完成后当场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71份,有效回收率为95.0%。
2 结果
2.1 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结果显示,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的掌握情况中,“搬运”的掌握情况最好[(2.99±0.79)分],“烧伤处理”的掌握情况最差[(1.98±0.91)分];具体条目中,“止血带止血法”掌握情况最好[(3.28±0.77)分],“疼痛处理”的掌握情况最差[(1.78±0.95)分],见表1。
表1 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分)
2.2 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培训的态度和参与培训的阻碍因素 结果显示,91.8%的士兵认为有必要掌握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87.1%的士兵愿意学习这些操作技能。单位组织培训、教学方式、培训与考核晋级、战争意识及个人兴趣是阻碍士兵参与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培训的主要因素,见表2。
表2 阻碍士兵参与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培训的因素(N=171)
3 讨论
3.1 围绕海战伤伤情特点,及时调整训练项目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士兵对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的掌握情况中,“搬运”的掌握情况最好,“烧伤处理”的掌握情况最差;疼痛处理、创面初步处理、评估和脱离烧伤环境等条目的掌握情况较差。可见,士兵对于战伤救护六大技能(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和基础生命支持)掌握情况较好,烧伤伤情处理的掌握差强人意,可能与烧伤伤情处理等方面技能的培训普及率较低有关。但是,爆炸伤、烧伤是近代海战主要伤类[3]。文献[4]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伤员中,烧伤者占21.73%;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士兵烧伤的发生率为22.9%,因此烧伤处理的培训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军2006年修订的《战伤救治原则》[5]中,只规定并要求卫生兵和营、连抢救组人员掌握六大战场急救技术,对烧伤等处理没有提出要求。而美国1996年发布TCCC指南,将普通士兵作为战伤救护的实用作战元素,规定普通士兵必须掌握止血、通气、烧伤抗休克等20项具体操作技能[2],并要求每6个月复训一次[2]。TCCC指南相对于我军战伤救治原则,方向更为明确,内容量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我军自救互救技能相对技术单一,研究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海战伤自救互救技能方面更为薄弱。海上舰艇远离基岸,形同孤岛,具有救护空间狭小、人员集中等特点,使得海战伤伤情复杂,在其伤情种类、救治手段、运转方式和施救人员相对陆地均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我们应根据海战中环境、伤情特点,制订适合海战情况下的一线普通士兵自救互救操作技能项目,增加烧伤处理、止痛、海水浸泡伤处理等操作项目的培训,使之更切合现代海战伤特点和救治需求,这对于保障部队官兵健康与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3.2 针对阻碍训练因素,提高培训实效深度 本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士兵认为有必要掌握并愿意学习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但是仍有诸多因素影响士兵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其中,单位较少组织自救互救相关培训是最主要原因。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军定期颁布的卫生考核大纲,在战救训练内容、时间及人员配备上的规定及考核要求通常聚焦于卫生士兵及军医的培训,对于基层作战士兵的关注度不高,我军也尚未有适应于作战人员的战伤急救培训教材、训练和考核标准[6]。对于作战士兵的培训,部队无标准可参照执行。再者,培训与晋级不挂钩,造成部分士兵缺乏主动获取相关知识的热情。因此,在对士兵平常的教育中,我们应紧跟军事形势,提高士兵的战争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的紧迫感。另一方面,管理者在意识层面上,应重视作战第一线人员的自救互就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其培训重点应随着作战环境、空间的改变而改变;在手段层面上,可借鉴美国TCCC现场培训、网上自学、慕课等分层培训方式,并将考试修学分作为晋升军衔的重要依据[2],将士兵学习态度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3.3 研究局限与不足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只抽取了某基地的部分士兵作为调查对象,在区域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另外,调查问卷虽然是在前期Delphi法构建的士兵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操作技能项目的基础上制订的,但是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是由士兵自行评价,具有一定主观性。后续,笔者将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梳理重点和薄弱点,录制海战伤自救互救技术项目情景模拟的操作视频,设计相关训练小程序,使训练学习便捷化、趣味化,并进行干预研究,通过操作技能考核、情景演练等他评和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评价士兵对于海战伤自救互救关键技能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