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对提升病案管理水平的影响
2020-08-03杨惠萍
杨惠萍
广东省信宜市人民医院,广东信宜 525300
在医疗档案中,病案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具有庞大的数量、丰富的内容、重要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医院的充分重视。病案管理一方面包括回收、装订、归档病案资料等,另一方面还包括利用医疗卫生信息,即深加工病案记录内容,将信息提炼出来,将信息服务提供给使用者[1]。本研究探讨了信息化管理对提升病案管理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患者病案156 709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病案均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常规化管理组(78 354例),一组信息化管理组(78 355例)。信息化管理组患者中男39 177例,女39 177例,年龄1~86岁,平均(43.5±7.6)岁。常规化管理组患者中男39 178例,女39 177例,年龄2~86岁,平均(44.1±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化管理组 常规化管理组患者病案采用常规化管理,采用装订病案工具有订书机(厚薄都可以),电动订书机(针对儿科等薄病历,厚的装订不了),病案排序按每月上架,每月标注不同颜色,利于区分。熟悉了解并学习:(1)病案管理专业知识;(2)医学基础知识;(3)计算机专业技能;(4)法律常识。要不断掌握专业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各项新技能,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1.2.2 信息化管理组 信息化管理组患者病案采用信息化管理,将分界设定为病案首页信息采集与编辑、病案示踪、环节病历质控、病案索引与查询、病案调取等各个工作环节信息化应用时间,采用Excel统计软件求和统计计量资料,对病案首页、查询、基于条形码的病案示踪、数字化归档与调取信息化等各工作环节的数据情况进行分析。软件条件是关于人的资质,医院评审中,病案室的人员最重要的是需要有编码员的证书的,这个需要参加中国医院管理协会病案管理分会举办的疾病分类编码和手术操作分类编码培训班并且通过考试获得的,通过比较难,需要多年的从事编码工作的经验和医学知识,还有疾病分类编码和手术操作分类编码知识的储备,这个需要长期正规的学历教育还有后来的继续学习,并且因为医学本身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科学,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这就需要有获取相关学科动态的文献检索的能力和信息分析的能力。在工作中,会遇到很多的关于病案信息统计的知识,这就需要有计算机知识,如数据库操作技能,可以准确查找出数据的能力,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文件格式转换的能力。在数据统计分析中,需要应用到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的规律,给予相应的统计分析,了解过去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以便进行未来临床相关信息的预测。在工作中,需要学习病案管理的法律知识和相关规定,同时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的能力也很重要。作为病案室的一员,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动手能力,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就要去寻找答案,寻找解决办法,这就需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能力。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21.0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 [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信息化管理组患者单册病案首页信息采集时间、全年病案首页信息采集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P<0.05),病案首页信息填写完整率、病案首页信息填写准确率为98.7%(77 336/78 355)、95.5%(74 829/78 355)均显著高于常规化管理组87.3%(68 403/78 354)、81.1%(63 545/78 354) ,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病案查询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信息化管理组患者单册病案建立索引时间、全年病案建立索引时间、单册病案查询时间、全年病案查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病案基于条形码的病案示踪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信息化管理组患者全年出入库病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P<0.05),借出病案按时入库率98.6%(77 258/78 355)显著高于常规化管理组90.2%(70 675/78 354)(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病案查询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病案查询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s)
组别 单册病案建立索引时间(s)全年病案查询时间(h)信息化管理组(n=78 355) 5.3±1.5 15.3±2.6 20.3±3.4 19.1±3.5常规化管理组(n=78 354) 240.3±40.3 462.0±70.6 120.5±20.3 64.6±10.5 t 4.303 3.182 2.776 2.571 P<0.05 <0.05 <0.05 <0.05全年病案建立索引时间(h)单次病案查询时间(s)
表3 两组患者病案基于条形码的病案示踪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病案数字化归档与调取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s,份)
表4 两组患者病案数字化归档与调取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s,份)
医师纸质病案借阅数信息化管理组(n=78 355) 2935.4±500.1 1642.5±200.3常规化管理组(n=78 354) 1896.2±300.4 2541.3±400.5 t 3.306 3.300 P<0.05 <0.05组别 全年复印/打印病案数
2.4 两组患者病案数字化归档与调取信息化应用效果比较
信息化管理组患者全年复印/打印病案数显著多于常规化管理组(P<0.05),医师纸质病案借阅数显著少于常规化管理组(P<0.05)。见表4。
3 讨论
传统的病案管理由于具有落后的手段、陈旧的方法等,因此已经无法和新形势下各方对病案的需求相适应[2]。近年来,各医院不断探索时间,对病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积极推进,将多个病案管理信息模块建立了起来,对各项功能进行逐渐完善,使院内信息的互联共享得以实现[3-9]。相关医学研究表明[10-15],病案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功效效率及工作质量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信息化管理组患者单册病案首页信息采集时间、全年病案首页信息采集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病案首页信息填写完整率、病案首页信息填写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化管理组,单册病案建立索引时间、全年病案建立索引时间、单册病案查询时间、全年病案查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全年出入库病案时间显著短于常规化管理组,借出病案按时入库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管理组,全年复印/打印病案数显著多于常规化管理组,医师纸质病案借阅数显著少于常规化管理组,和上述相关医学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信息化管理较常规化管理更能够有效提升病案管理水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