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古塔建筑艺术的历史图景探究

2020-08-02肖莹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佛塔

肖莹

摘 要:从神圣到世俗,从佛塔到风水塔,赣南古塔艺术为我们还原了一幅生动的地域文化历史图景。江西省南部的赣南大地上至今矗立着五十余座古塔,它们或立于山之巅,或倚于水之畔,经历了千百余载风霜雪雨的洗礼以岁月见证者的姿态默然挺立,等待世人发现它们被封尘的历史。

关键词:赣南古塔;建筑艺术;佛塔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5242)研究成果。

一、赣南的自然人文环境概要

赣南以山区为主,山脉、盆地相间,是一个三面环山、境内有千余条大小水道、相对封闭独立、南高北低的U形地理单元。

赣南的建治历史颇为悠久,在汉代就已设南埜(野)、赣县、雩都三县,三国时期,在雩都设立了庐陵南部都尉,代庐陵郡守分管周边的南埜、雩都、揭阳等七县,开启了中央政权在赣南设治的大幕。

赣南的原住民为被称为“百越”的少数民族,伴随着秦汉中央政府在当地的陆续建治,随之而来的是帝国下派的驻守大军。据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征岭南,其中一部分就留驻于赣南。其后又有多次数量或多或少、一直持续至明代的规模不等的人口南迁活动,越来越多的汉人留在了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生活,形成了一个名之为“客家”的新的民系。

二、佛教的象征——唐宋时期的赣南佛塔

塔,源于古印度的原始佛教,原名窣堵坡,是用于埋葬高僧骸骨或佛教经书及其他一些圣物的一种覆钵状建筑。随着佛教传入中土,窣堵坡与中原的楼阁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佛塔。

佛塔于何时引入于赣南,由于年代久远已无实物可考,但据学者万幼楠考推断应肇始于三国时期的吴。可以确定的是,其后的唐至宋代的六百多年间赣南的古塔共有十余座,至今尚遗存的还有七座之多,这些古塔均依寺而建,具体情况如表1。

从表1可知,唐宋年间可考的十余座古塔中,除兴国朱华塔及上乐塔外,其余皆依寺而建,是为扬光佛法、佛事而建,这也印证了中国早期佛塔“有寺必有塔,有塔必有寺”的修造原则:“塔事者,起僧伽蓝时,先规度好地作塔处。”为保证佛塔的神圣性及崇高的地位,塔的安放位置也是必需考虑的因素:“塔不得在南,不得在西,应在东,应在北。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若塔近死尸林,若狗食残持污地,应作垣墙,应在西若南作僧坊。不得使僧地水流入佛地,佛地水流入僧地。塔应在高显处作,不得在塔院中浣染、晒衣、著革屣、覆头、覆肩、涕唾地。”之所以有这些严苛的规定,与佛教的历史及最初教义有关。原始佛教最初反对偶像崇拜,为帮助信徒及弟子修行,释迦牟尼涅槃前叮嘱他的弟子阿难:“阿难!汝欲葬我,先以香汤洗浴,用新劫贝周遍缠身,以五百张越次如缠之。内身金棺,灌以麻油毕,举金棺置第二大铁椁中,旃檀香次重于外,积众名香,厚衣其上而阇维之,讫,收舍利于四衢道起立塔庙,表刹悬缯,使诸行人皆见佛塔,思慕如来法王造化。”于信徒而言,收藏了佛教高僧舍利的佛塔是高僧的化身,塔如佛身,礼拜佛塔就相当于礼佛本身,是修行的重要方式。为使信徒能更好崇佛、信佛,《正法华经·法师品》对此做了进一步要求:“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种已有如来全身。”故而体量庞大、高矗的佛塔成为信徒和僧侣们最好的参拜对象,就如见了佛陀本尊一般。唐宋时期的赣南佛塔外形基本都有体量高大、稳重大气的特点。慈云塔“高数十仞九级”,大圣寺塔“塔凡高九级,每一级另间一小级实高十八级也。凌霄矗空通省,无与比伦”,无为塔“计九层,高十五丈”。为体现佛塔的神圣性,工匠在造塔时对塔身的装饰也相当重视,例如,赣南境内现存最早的佛塔,是被唐穆宗诏谥为“大觉禅师”的高僧智藏禅师的墓塔——大宝光寺塔。大宝光寺塔为方形的亭阁式石塔,为方便信徒绕塔礼佛,塔身和基座的四面都雕满了精美的图案文饰。为显尊贵,塔基建了三层须弥座,在第一、第二层雕有象征佛教瑞兽的狮子、麒麟、凤凰及卷云纹饰,第三层则每面都雕有五个盘膝趺坐的菩萨,塔身之下为一仰莲座。塔的正身中辟一室,室内一座金身佛座佛,两侧各有一尊身披甲胄、手执宝剑的金刚守护,金刚之上还雕有人首鸟身的飞天盘绕。这些雕刻极具佛教思想的内涵,富于浓郁的佛学色彩,有强烈的宗教震撼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赣南佛塔佛性意味浓厚,“从建造观念上来看,建塔原为弘扬佛法,颂赞佛之崇高,此外别无其他根本目的”。这一时期的佛塔在体量上给信徒以威严感和崇高感,同时利用在塔身上雕刻形象精美的纹饰及佛教人物这种具象的手法营造一种佛国的真实感,使在尘世中挣扎的信徒们有更加坚定的信念,通过修行、观塔、拜塔等方式摆脱人世间的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净土。

三、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明清时期的赣南风水塔

从现存的古塔情况及文献记载看来,南宋至元代,贛南的建塔历史几为空白。但自明中后期直至有清一朝,赣南的修塔之风重现,甚至愈演愈烈,修建的古塔几乎遍布全境,上至政府官员积极倡导,下至民间百姓自发筹资修建,赣南客家民众的建塔热情之高涨,所修塔数量之多可以说史无前例,盛况空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赣南古塔,在功能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佛教的象征物转变为补全地势、昌盛人文的风水塔。据统计,明清时期赣南共建有六十二座塔,其中有四十余座为风水塔,成为全国建风水塔最多的地区。

风水塔在赣南的风行与这一时期客家族群的风水信仰有着密切关系。赣南是江西风水流派——形势派的发祥地,风水观念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赣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地势上“长山大谷”“疆隅绣错”,加之明清以前,赣南许多地方还未进行开发,是闻名远近的“穷林邃谷,盘礴深窃”的烟瘴之地,许多中原人士避之不及。在这样的环境下形势派风水术应运而生,即通过一定的手法来弥补山川形势之不足,从而最终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通过补全地势、再造风水来达到消除灾祸、昌盛人文的这一理想与塔这种外形高耸、体量巨大的佛教圣物“一拍即合”,赣南大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风水塔运动。

风水塔的选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坐落于村庄或城镇的水口处,以锁住水口、聚拢才气和文运从而达到“培文明,障水口”的目的,所以也被称之为“水口塔”,明代修建的信丰黄甲豸塔就属于水口塔。“缘由信邑长江之锁也,形腾家谓豸峰峻峭,旺气凝涵,建塔于此,可使文人鞭弭直骤中原,而黄耈曾筹,素封贳朽,其一切水火奸宄,尽不为实。”还有一类为文峰塔,又叫文昌塔,多座落于村落或城镇周边的峰峦顶端,以“补缺障空”,光耀文人气象,明代修造的瑞金壬田塔就是因為当地地势“殊觉低陷,以故文士层出,科目少典,知县潘舜历过其地,诸生攀辕而请。以形家言于坤方宜建一塔”。清代修造的兴国凌云塔则因“环堡皆山,中有一峰,崭然突兀,朝拱学宫,堪舆家谓地当巽方,应文明之象,得建一塔于其巅,大光文曜,科目将蔚起。是说也,邑人皆艳之”。从以上记载可看出,风水塔除了有镇煞压邪的功能外,当地民众更期待它能够“兴文运”,出人才,因此,一座座造价不菲的风水塔在各处拔地而起。这股热潮的背后推手既有当地士绅,也不乏当地的官员,他们试图利用重新掌握民间信仰的话语权而因势利导,塑造地方良好的文化形象。

明清时期赣南风水塔的功能性成为所有构成因素中压倒性的要素,其他如建筑工艺、装饰纹样等方面反而被忽略了。因此这一时期的古塔在体量、结构、材料的选用、建筑工艺等诸方面反而远不及唐宋时期的佛塔,特别到了清代,所建之塔普遍品质较差,损毁的数量也很多,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赣南民众寄希望于通过风水塔来实现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

四、结语

赣南古塔建筑艺术的肇始可追溯至三国时期的吴,至唐宋时期赣南古塔的修造技艺已臻于成熟,数十座体量高大、装饰精美的古塔散落于赣南大地上。唐宋时期的赣南古塔基本为佛塔,为了宏扬佛法和体现佛性的神圣,从选址到落成的过程中有着一系列严苛的规定以期营造一种佛国乐土的真实场景,从而吸引信徒的顶礼膜拜。

明清时期,赣南古塔的建造数量激增,尤以风水塔异军突起,成为赣南古塔建筑艺术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最大亮点。有别有唐宋时期佛塔的宗教意蕴,明清风水塔的世俗化色彩浓厚,象征性强,民众寄希望通过塔来改变一方风水以获得现世生活的安稳,甚至于昌盛人文,可以说目的性非常明确。相较于唐宋塔的肃穆、庄严,明清塔则亲切与温和得多,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很多风水塔利用当地夯土版筑技术修建的土塔,更有采用当地的卵石、片石为原材料进行建设的塔。高高在上、虚无飘渺的佛国幻想终于在封建时代的尾声归于尘世间的现世追求。

赣南古塔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地域文化“物”的叙述史,对其研究,我们得以一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从而更可以加生动形象地还原其历史图景。

参考文献:

[1]万幼楠.赣南古塔综述[J].南方文物,2001(4).

[2]钟明珠.赣南地区古塔地域分布及其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3]李晓方,温小兴.明清时期赣南客家地区的风水信仰与政府控制[J].社会科学,2007(1).

作者单位:

赣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佛塔
The Six Banyan Temple六榕寺
佛塔画(大家拍世界)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
长沙窑瓷器上的佛塔装饰
RP-HPLC法同时测定广金钱草中夏佛塔苷和异夏佛塔苷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