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作为机器——机器美学的建筑形式研究

2020-08-02张浩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师

张浩

摘 要:工业革命使得机器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机器美学开始渗透在不同的设计领域。在建筑中,勒·柯布西耶首先用“居住的机器”定义住宅建筑,这使得机器美学首先在建筑领域得到确立,随后建筑的机器美学形式不断成熟,“高技派”的出现将这种形式发挥得更为纯粹。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文章对不同时期机器美学的代表建筑师的建筑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其时代特点规律。

关键词:机器美学;建筑形式;“高技派”;建筑师

建筑发展至今,早已不单单是供人类居住的工具。从最初的洞穴,到后来的装饰为主的中世纪建筑再到后期的几何统一化的国际主义风格,到现在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一直在改变,同时影响着其他艺术门类的形式语言。工业时代的巨变使人们开始崇拜机器,就机器美学影响下的建筑形式而言,其结构形式大胆,勇于创新,具有“叛逆感”。

一、机器美学在建筑中的萌发

(一)现代主义源流中的艺术与技术

1851年英国首届世界博览会推动了全球工业化的进展,机器在世界上第一次作为展品受到世界瞩目,新的审美正悄悄出现。与此同时,该世博会对于建筑设计的尝试也是属于革命性的,完成展馆的设计要求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其规模之大,短时间是不可能完成的。身为园艺师的帕克斯顿,将花房的结构尝试用于建筑,金属和玻璃取代传统的石材成为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形式解决了当时的建筑建造难题。展会结束之后,水晶宫展馆便被拆除。其整个建造、使用到后期拆除无疑体现了工业机器的强大,这也使得机器美学第一次被实践于建筑领域。

全新的建造手段对于当时崇拜古典艺术的欧洲来说显然是悖逆的,新的结构形式虽然出现,但是并不符合当时的美学理论,水晶宫的建立也仅仅是由于时间仓促而采用的临时方案。机器美学的形式概念逐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出现萌芽。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启蒙运动,这一运动否定了传统的建造手段,为新的形式语言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在此时期,工业产品的结构和造型并没有得到肯定,相反,社会对其大肆批判,以此确定人相对于机器的优越性。虽然没有推翻主流的形式语言,但建造手段的改变也为新的形式发展埋下了种子。

随着现代主义设计思想逐渐成为主流设计思想,机器美学也逐渐得到确立。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建筑是供人居住的机器”,这是首次提出将建筑与机器整合在一起。他所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就是体现其机器住宅设计理念的作品,底层架空、自由的平面布置、弯曲的围合造型等设计手段无不体现了现代建筑简洁实用的特点。架高的柱体十分精巧,内院的坡道以及屋顶的曲面墙成为建筑的机械构件。从整体看,建筑层次明显,有着机器一般复杂的几何构成形式。建筑形式所透露的工业气息在当时的艺术背景下非常超前。勒·柯布西耶提出的住宅机器很大程度是从空间功能而言,在艺术品的基础上更强调了住宅的物理性,即“居住性”,这与他的城市构思密切相关,模块化的住宅在他的设计中成为冰冷的机器。他的设计理念虽然没有强调机械形式美学,但从机器功能折射出的建筑构成无疑是建筑机器美学的契机。

(二)技术的倡导者——巴克明斯特·富勒

20世纪50年代属于战后恢复期,工业发展恢复,科技气息浓厚,战后建筑的快速重建也使新的建筑形式备受期待。其间,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新的实践形式和结构理论,在美国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明斯特·富勒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富勒最突出的成就是将穹顶构造的工业技术建造付诸实践,钢筋和玻璃围合成的网格球体法则即使在现在也是不可推翻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博览会的美国馆就是其代表作。作为建筑构造的革新者,富勒无时无刻不在尝试,如 “效能最大化”系列盥洗间、汽车和终极住宅,虽然所完成的实践案例数目寥寥,却引起建筑理论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富勒的穹顶建筑将结构、材料完全裸露在建筑表面,建筑所带来的科技感、未来感正是工业升级所造就的,他的尝试使工业技术将建筑机器美学的形式感与建筑本体捆绑。

二、20世纪的建筑——机械主宰的天下

在西方建筑艺术史中,后现代主义建筑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现在,机器美学是其中的代表美学形式,其理论核心来源于结构建筑学。结构建筑学是以建筑结构的工程设计为核心,建筑构件为基础,通过理性的工程设计来实现建筑的形式表达。结构建筑学与建筑形式相互渗透,建筑本体潜在的欲望被逐渐激发,建筑结构不只是单纯高度理性的工程设计,结构的叛逆造就了机器美学。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出现将这种机器美学的形式感推向了高潮。

20世纪70年代,机器作为一种美学形式在建筑领域已有一些新锐建筑师做出了尝试。“高技派”就是当时社会所兴起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流派。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在法国巴黎所设计的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震惊世人。形式守旧者大肆批判的同时,也有部分新锐建筑理论家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建筑形式能作为代表工业化的时代标签。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的外立面纵横交错的结构管线密布杂乱地排列着,甚至像一座工厂一样,形成叠透、错乱的形式美感。罗杰斯说到:“建筑的设计本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传统文化隔阂,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参观。”

皮亚诺和罗杰斯以明确的机器美学作为建筑的形式表现,促使“高技派”的设计语言逐渐形成,设计作品在世界各地趋于丰富。罗杰斯所设计的伦敦劳埃德大厦建筑表面趋于整体化,高耸震撼建筑体的更像是大的机械体。建筑“高技派”的另一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在项目香港匯丰银行总部将整洁的建筑外立面用管道分割,内部空间运用了大量的钢架和玻璃组合,形式像一个巨大的结构仓。另外还有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等建筑实践也是福斯特机器美学的代表。建筑机器美学也在这个时代下被更多人关注,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

三、“技术形态主义”的表现手法

(一)装置与建筑构造相结合

汤姆·梅恩无疑是“技术形态主义”的代表建筑师,“技术形态主义”使得机器装置更加形式化,艺术性得到了空前的表达。在梅恩的建筑建筑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以机械装置与建筑构造相结合,作品细节丰富,结构复杂精巧,传动装置设计精良巧妙,形式复杂却又不失构造的秩序感。在他的作品如海普银行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卫星操作用房中,机械与建筑传动装置相结合,形成符合逻辑审美的控制装置,将构造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是其“技术形态主义”的手法之一。

(二)丰富的表皮设计

双表皮设计是“技术形态主义”主要的特点之一,表皮设计采用多材料、多结构、多形式的手法,以达到多重的感官刺激。其强调材料的多重性和透明性,金属材质的倾斜、交错,玻璃的折叠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室内透明材质与结构表皮所产生的光影变化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建筑表皮的材料也可以归纳为三种:一是钢材和玻璃的结合,二是金属构架与金属网状结构,三是金属百叶窗和遮阳板的组合形式。

韩国首尔太阳大厦中,就体现了其建筑表皮的多样性。这件作品建成于1996年,建筑刻意采取了“双塔”的形式,其原因是建筑本身属于两个业主。建筑从室外看整体的结构形式夸张,丰富多变,建筑顶锥形尖顶向上伸展。建筑表皮用铝板将整个建筑包裹起来,形成了太阳大厦的第二层表皮肌肤,铝板的形式采用折疊的形式手法,其灵感来源于韩国本土繁荣的折纸手工艺。其夸张的形式、巧妙的构思,与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的设计手法不谋而合,例如弗兰克·盖里等。

(三)“致亡技术”的倾向

“致亡技术”是指人面对复杂机械技术后的恐惧心理。在很多科幻电影中,科技的发达不只是给人类带来了便捷,还可能给人类带来的是毁灭,科技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致亡技术”的建筑语言便是面对机械产生的复杂情绪。建筑传达的语言充满了矛盾性,给人以恐惧、压抑、焦躁的感受。

四、建筑机器美学的数字化趋势

而今在参数化设计系统的基础上,当代建筑通过新的设计手段将原有形式重组,满足日渐差异性的不同受众群体。数字化重新定义了机器美学,建筑机器形式不只是钢铁与玻璃的交错,而是形式更为有机,可控制性更强。在数字化的设计驱使下,建筑设计师通过数值调整进而对方案设计进行深化,从而达到建筑空间多元、差异的发展。

数字建造赋予了技术美学更丰富的内涵,在蓝天组建筑师事务所的实践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数字化对于机器美学所带来的形式革新。复杂的建筑形体及其反叛的解构形式语言是其主要特点,数字化的建造手段是实验基础。从法国里昂汇流博物馆、韩国釜山电影中心等案例中都可以看到数字化带来的叛逆的机器美学实验。虽然数字化建造手段在世界广泛被实践,但是水平的差异化、实验的可挖掘性等因素仍然是今后的研究趋势,而机器所带来的工业使命也逐渐成为时代印记,多元化的社会需要机器美学有新的形式语言。

五、结语

建筑作为机器艺术,所呈现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正是当代人们对于未来时代的一种诉求,对于机器的思考和表达,在建筑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但是形式中所表达的复杂感、秩序感、异质感却是基于建筑师对当代科技文明的思考,设计的多元化表达正是文化科技多元化的时代体现。形式的表达以及基于形式背后的审美性批评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开始,美学形式部分变得抽象、几何,这也正是促使现代设计飞速发展的重要起源之一,欣赏者从形式背后所体验到的情感也趋向多元,机械美学顺应时代的审美诉求,表达于建筑实践,实现人对于未来技术的幻想,这些人们的思绪和情感也正是这些建筑形式不断发展的前进动力。建筑与机器的完美结合、作品的感性认知大于其理性认知,这也正是此类建筑艺术形式中的审美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黑尔.建筑理念:建筑理论导论[M].方滨,王涛,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方晓风.建筑还是机器?:现代建筑中的机器美学[J].装饰,2010(4).

[3]刘顺为.技术形态主义:汤姆·梅恩的建筑思想和方法研究[J].建筑师,2012(3).

[4]高峰.产品形式的“数字建构”:当代高技派建筑的数字化设计趋向简析[J].建筑师,2010(2).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建筑师
乔伊想当建筑师
昆虫里的“建筑师”
青年建筑师
——张以俊
小小建筑师
建筑师的“别墅”
百岁建筑师养生秘诀
当建筑师
建筑师的“别墅”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