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主导下基层融媒新闻创新研究
2020-08-02陈德禹
陈德禹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体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相对弱势的基层广电媒体,其生存压力陡然加大。在此背景下,基层广电唯有抓住新闻创新这个命脉,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文章分析了融媒体时代对基层广电新闻的影响及目前基层广电新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陈出新的一般路径,以期对业界有所帮助。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基层广电 新闻创新
融媒体时代对基层广电新闻发展的影响
我国目前所形成的广电格局主要源于1983年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的“四级办台”的方针,中央、省、市、县四级混合覆盖、共同发展。但随着卫星电视的出现,中央台和省级卫视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竞争更加激烈,而基层广播电视台没有上层政策支持,传播范围受限,生存压力骤然增大。在此背景下,新媒体的崛起及由此带来的媒介融合,彻底改变了基层广电原有的传媒环境,对基层广电产生了巨大影响。
消极影响。相对于中央级和省级广电媒体来说,一方面,基层广电区域媒体的身份属性决定了其覆盖面窄、受众数量少,新闻资源本就有限,而媒体融合又将所有媒体“粗暴简单”地推到一个平台上,基层广电媒体不仅要与报纸、新媒体等其他媒体抢夺新闻资源和受众市场,还要与不同级别的广电媒体进行同台竞争,在夹缝中求生存发展,极易造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基层广电普遍存在人员队伍素质水平偏低、技术手段落后、新闻制播能力较弱和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基层广电媒体在整个新闻生态系统中处于劣势地位。
积极影响。虽然基层广电在新闻节目资金投入和制播方面无法与央视、省级卫视抗衡,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也不是新媒体的对手,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基层广电台也形成了自己的新闻相对优势。比如,在地域、心理、文化、生活上更接近当地受众,容易形成“乡土引力”,对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事件反应灵敏快捷,能够精准满足受众的地方性新闻诉求,其本地性、贴近性、独家性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要求,基层广电无疑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调查,很多县级融媒体中心都以广电为基础设立,基层广电媒体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且也为基层广电新闻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域外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作为与群众最接近的渠道,县级融媒体是打通舆论引导“最后一公里”的“神经末梢”,抓好建设意义非凡。同时,基层广电新闻要有危机中寻找契机的意识,创新采播手段、主打媒体融合、做好本土新闻,在坚守新型主流媒体价值观念的前提下以受众为中心,为受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贴近的新闻产品。
融媒体时代基层广电新闻存在的不足
重形式,轻内容。融媒体传播路径广泛、超时空限制、受众群体空前庞大,这些都反映出新媒介技术的巨大优势。但仅靠技术解决不了舆论引导和新闻传播的所有问题,仍需依靠优质内容作为支撑。基层广电作为基层媒体,往往对于融媒体的发展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刻意跟风,用花哨的形式包装不接地气的内容,新媒体平台不是复制搬运广播电视新闻,就是转载其他包括纸媒在内的新闻内容,不仅忽视了原有广播电视新闻画质高、音质好、视野宽、内容精的专业优势,而且新媒体新闻也或多或少出现了同质化、肤浅化、媚俗化、杂烩化现象,不知不觉中容易陷入与主流媒体新闻生产传播的应有品质貌合神离之泥沼。
重数量,轻效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在互联网平台上,每天的信息发布量都呈爆炸式增长,这无疑给基层广电新闻带來深刻影响,导致部分基层广电媒体盲目注重融媒体新闻发布的速度与数量,忽视了传统主流媒体固有特质及市场的需求与用户体验,且交互性较为薄弱。轻视新闻传播接纳效果,必然会降低受众的收看欲望,造成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的大量流失。
重硬件投入,轻队伍培训。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要求,2020年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于是各地纷纷增加对以基层广电为核心的融媒体的投入,购买大量先进设备,有些地区对县级广电设备的投入甚至超过了省级媒体。经过近两年的试水,基层广电虽然硬件齐备,却普遍仅仅开发了融媒体的部分功能,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对人才队伍的业务培训不够重视。
广电新闻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人才是广电事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所以,对人才的培训成了基层广电亟待解决的问题。
融媒体时代基层广电新闻创新路径
内容选择坚持贴近性。贴近性是基层广电新闻赢得话语权的关键。作为普通受众,其希望被看见、被认同、被分享,基层广电只有重视受众诉求,以受众的需求为中心进行内容生产,才能促使受众自愿传播,形成良性传播互动关系。一要生产本土化新闻。一般受众都习惯通过央视了解国家大事,通过本地广播电视台了解身边发生的事。基层广电要以本地受众为切入点,盘活区域资源,使新闻更有定向性,强调本土关怀,服务地方人群。二要生产精品化新闻。基层广电要以服务当地为出发点,深度融入受众生活,将新闻做实做精,以品牌培养受众的忠诚度。三要生产差异化新闻。新媒体突破了新闻传播的时空限制,也造成了新闻内容的严重同质化。对此,基层广电应另辟蹊径,精准梳理本地受众需求,有针对性地采集新闻资源,细分目标受众,按照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编发,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表达方式坚持视觉化。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短视频成为网络视听领域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业态。其中,短视频新闻也成为各级各类媒体争相发力的风口,承担起主题主线宣传的重要任务,传播主流声音,弘扬主流价值。根据监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中央、省级、地市级广播电视机构在抖音开设账号1114个,在西瓜视频开设账号1082个,在快手开设账号241个。
5G时代,基层广电一定要抓住短视频这个重要抓手,打造专业化、接地气、有深度的短视频新闻,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基层广电媒体工作者首先要认清电视新闻拍摄与短视频拍摄的不同点,构建视频思维模式;其次要捕捉生动的本地特色,做好新闻策划,探索在更短的时间内突出内容的“引爆点”;再次要注重现场感,减少空镜头,与受众分享真实场景。要增强时效性,鲜活而又准确地反映新闻原貌。比如央视的《主播说联播》,用一分钟竖屏形式开启《新闻联播》的不同模式,通俗、幽默的表达值得基层广电媒体借鉴。
交流方式坚持互动性。互动性是新媒体的重要属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壮大,互动理念已植根于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商业网站和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做得更为突出,而传统媒体特别是基层传统媒体还亟待发力。对此,基层广电媒体首先要创新新闻互动形式,进行广电新闻相关内容在本中心其他平台的话题设置,通过群聊、投票、直播等形式引导受众深入参与新闻话题,激发受众存在感。其次,基层广电媒体要鼓励受众进行UGC新闻生产,一方面可补充信息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受众黏度。再次,基层广电媒体要在电视新闻中加入受众互动环节,通过大屏带小屏、小屏通大屏、屏屏联受众的方式,新旧媒体深度融合,倾听受众声音,精准获得反馈意见,提升传播效果。
人才培养坚持全媒型。基层广电由于覆盖区域范围小,各类资金吸纳能力有限,人员相对较少且业务能力相对偏低。媒体融合发展意味着这些人员必须进行全媒体转型,尤其对年龄偏大的采编人员来说转型难度更大。
面对这种形势,基层广电应当把人才引进和培养作为推动新闻发展的重要环节。第一,基层广电要引进“现成”的复合型人才,要引进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作为基层广电的骨干力量。第二,基层广电要重视现有人才的转型培训,要以知识更新、观念转变、理念创新为重点为人才提供各种培训学习机会,实现人员素质的尽快提升。第三,基层广电要为人才提供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目标考核制度,将待遇、人文关怀、工作要素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基层广电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传统广电为主导建立的浙江省缙云县融媒体中心,2019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对编播设备进行了更新升级,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教,自我学;单独练,融合研”相结合的方式,使全中心的采编队伍不仅较好地形成了媒体融合的先进理念,也提升了全媒型复合采编播综合素质。同时,浙江省缙云县融媒体中心进一步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短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受到了地方领导和广大受众的欢迎,初步走出了一条创新、顺畅、成功之路。
结语
媒体融合既不是新旧媒体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新旧平台的随意叠加,而是要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联动、内容共享、人员协同、产业并举。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作为“四级办广电”基础支柱和神经末梢的基层广电媒体,面对全新的新闻生态系统,只有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强媒体深度融合,在新闻选题、策划、内容、形式等方面加强创新,坚守舆论主阵地,才能增强其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和吸引力,塑造基层广电媒体全新形象。(作者单位:缙云县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陳瑞志:《浅析融媒体时代基层广电新闻的创新发展》,《视听》,2019(2)。
2.盛佩发:《新媒体崛起对电视新闻的影响》,《新媒体研究》,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