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0-08-02熊海燕
【摘 要】 本文阐释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分析了“和合”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构建立体式多层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 “和合”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启示
“和合”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提倡的和睦相处、相互忍让的精神已深入我们的民族基因当中。“和合”文化中的这些积极因素对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源远流长的“和合”文化
(一)“和合”的内涵
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和的初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合的本义是上下唇的合拢。殷周之时,和与合是单一概念,尚未联用。在我国周朝与春秋战国时期,和合两字连用,初义是指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要素融合、结合的意思,是先秦各家“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的“一致”和“同归”之所在。在这里,“和”蕴涵着“他”与“他”的关系。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在《和合与对话》中的说法:“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形相、无形相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易过程中诸多形相、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因此,和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到一个和合体中,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组合。
(二)诸子百家关于“和合”文化的阐述
儒家学派尊崇“和合”思想。其创始人孔子就认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和”,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也就是说在处理国家事务,礼仪方面,把“和”作为衡量标准。同时又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把“和”用于人与人关系的区别上。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则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人和”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儒家学派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有不同看法,那就是“万物各得合与生,各得其养而成”。荀子对于“合”思想的阐述,强调本性与道德的和合,他推动了先秦儒家“和合”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而阴阳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和。所有“和”才是天地间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本。庄子则认为“夫明白与天地之得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所以能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谓之人乐”。之所以能够治理天下,就在于与人和,而得人乐。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源,而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谐和的,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的,就称作天乐。庄子追求所谓的天乐,它的本质是将“和”作为人的精神境界,融合了真、善、美的相生共处。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认为“和合”思想才是处理国家一切关系的根本所在,国家之所以不安定就是因为父子兄弟之间产生了怨仇,进而有了离散之心,因而“离散不能相和合”。所以需要“兼相爱,交相利”,由此可见在墨家看来“和合”思想在处理个人、社会等各类关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和合”的思想,才能实现天下共赢而归同。在《易传》中也提出“保合太和,乃利贞”,可见合与和有着重要的价值,是万事万物和谐发展的基础。
《管子》将和合并举,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其意思是对民众畜养道德则和合,进而能够和谐,有了和谐才能够团聚,这样才会使老百姓不受伤害。由此可见其对于和合的看重。
因此在先秦时代,“和合”文化产生并不断发展。概括起来就是说“和合”中的“和”,指和平和谐之意;“合”则主要指的是结合融合之意。和合文化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不同;二是把不同的事物有机地合为一体。秦汉之后的各个朝代,“和合”文化广为推崇,我们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也趋向于融合的态势,但也保留了各个时代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特色。“和合”思想也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
二、“和合”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
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到了“和谐”,这跟我们自古以来的“和合”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短短二十四个字就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对公民的要求清晰的表达出来,可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跟我们每个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大学生作为我们国家的公民,未来也将走向各行各业,参与到我们的中国梦的建设中来,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過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每个学生的品格,使其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自由而又和谐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更具有时效性。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大学生作为活跃群体,接受新鲜资讯快,所以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紧跟当前潮流,增加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最新内容。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毕竟关系到每个大学生,因而需要密切了解大学生们实际的思想状况,对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迷茫的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解答。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起电视上出现的案例,在身边出现的典型人物更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也更具有感染性,从而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坚持以人为本,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我们也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和合”文化的本质是强调以人为本,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以学生为本。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就必须从大学生角度出发,正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工作方法,实事求是地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理念创新。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就是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把服务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在整个工作中管理、教育、服务做到相互统一,从而能够更好的引导广大青年学生。
第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坚持理论创新。在理论研究方面,要准确了解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点,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从而能够准确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第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坚持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要进行制度创新。我们要通过制度创新来规范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果,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立体式多层次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当中,大学生也不例外。所有的大学生不仅仅生活在高校,也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之中,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复杂性工作。“和合”文化强调不同事物之间融合的过程,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为了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之间的联动,在学校和大学生家庭之间建立沟通机制,让家校相连结,充分配合,密切互动,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适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外部环境。只有在这种多层次立体式的环境下,大学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才能持久有效地影响到个人身上。
众所周知,对于每个人来说,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态,才更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学生克服自私、骄傲等不良心理影响,培养大学生诚实友善,乐观向上,脚踏实地等优秀的道德品格,从而让他们在学校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进而在进入社会生活中有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内因和外因两种影响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内因。我们营造一系列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外因,而真正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还是在于内因即其本身的自我教育。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引导、调动、鼓励他们自觉地树立正确而又远大的人生目标,努力为实现自我梦想而奋斗,进而促进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三、结语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思想上的源泉。“和合”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对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为“和合”文化注入了时代价值。我们相信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定会有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光明日报,2005-4-13.
[3] 张景强,贾玉慧,陈运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5.
【作者簡介】
熊海燕,广东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